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公路

第二节 公路




  一、公路建设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开始修筑兴汤道,1912年竣工,全长 370余里。民国初年又修通
了萝北至兆兴至绥滨的边境土筑公路。日伪统治期间整修了萝北至富锦的土路,并将萝北至兴
山(鹤岗市)的土路改为简易汽车路,新修了凤翔至兴东的土路一条。

  1950年,干线公路鹤(鹤岗)宝(宝泉岭)路段修通。1957年冬开始,国家拨专款逐年分段修
建干线公路,线路取直,加高路基,拓宽路面。到1960年,哈萝公路萝北段全线晴雨畅通。1977
年开始,对哈萝公路萝北段进行黑色路面改造工作,1981年萝北段全长铺成油渣路面。

  萝(北)绥(滨)公路萝北段,是由萝绥界的向阳桥到哈萝公路的92公里道班处。原是江滨农
场的专用公路,始建于1965年5月,1966年4月又进行复修,由江滨农场场部至哈萝公路92公路
道班,长30.1公里。1970年修通了江滨农场场部至萝绥界向阳桥一段 3公里,至此,萝绥公路
新线路修通,1972年交萝北县养路段养护。

  延(延兴农场)太(太平沟乡)公路。萝北地处边境第一线,边境线长达 146.5公里,原边境
公路是53.9公里。1973年,国家拨专款开始修建。延兴农场至兴东村一段是在旧路的基础上改
建;兴东村至太平沟乡基本属于新建。沿途崇山峻岭,古木参天,施工人员采取边勘察、边设
计,边施工的“三边”方法开山修路,每天要在山上打成几百个甚至上千个炮眼,爆破后方能
施工。滚兔岭,更是山高崖陡,地势险峻,流传着“滚兔岭、滚兔岭,野兽上去心发抖,兔子
也难过此岭”的民谣。施工人员作业时,将身子吊在悬崖峭壁上打炮眼,第一批排炮爆破成功,
以后又采用凿出一个星形大炮室多装炸药的方法,大爆破又获成功,提高工效一倍多,1975年,
整个工程峻工通车,验收被评为质量优良。但是,由于路面较狭窄,尤其是滚兔岭段的山道转
弯半径过小,影响运输速度和安全,这个问题1983年已解决。

  太马公路。由太平沟乡门前起至嘉荫县河大桥进入嘉荫县之马连站。1982 年5月动工修建,
1983年 9月竣工,此路接通了佳木斯市、伊春市的边防断头路,也接通了萝嘉公路的断头路,
接通后,这条公路绵延数千里,可达终点东宁县。

    萝北县公路一览表
  表7—1



  二、桥涵建设

  建国前,在修建各种道路的同时,也修筑了一些土木结构的桥梁和涵洞,数量不多,根据
需要,随时修复腐烂的木桥和险桥。

  桥梁和涵洞是连接公路的纽带,建国初期,对桥涵进行抢修,以维持能够通车为主。1960
年后加快改造,重点建设。1985年末,全县共修筑永久性桥梁44 座,总长为1 041.8延长米,
其中百米以上的大桥1座,该桥长171.6米,中桥7座,共277.2延长米,其余为小桥。专用公路
还有2座92延长米的木桥。

  都鲁河大桥横跨都鲁河,因河取名,是县境内最长的桥梁。位于哈萝公路516公里450米处,
此桥是通往萝北的必经之地,称为“卡脖子桥”,1957年在此河的三股河道上分别修建了 3座
木桥,1961年被特大洪水冲毁,以后又修复通车。1974年国家拨专款修建,同年 8月开工,历
经3年,于1977年8月30日竣工,改河750米,改线1.5公里。大桥为沉井基础重力式墩台, 5孔
30米跨径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双曲拱桥,长171.6米,宽6.9米,有导流堤11米。此桥交通量每昼
夜为1 400台次。

  随着各种道路的修建,相继建成一批永久性和半永久性的涵洞,1985年统计,共修建涵洞
376道。

  公路桥梁涵洞表
  表7—2



都鲁河大桥



  三、公路养护

  建国前,县内没有设置负责公路养护的专门机构。公路的养护是由当局分摊给群众负担。

  建国初期,为使公路维持车辆通行,在鹤萝公路上设置了几道关卡,配备23名护路工人看
护公路,雨天不准任何车辆行驶,不准任何人在路基旁取土。1956年萝北县成立养路工区,编
制36人(干部 4人,工人32人),养护鹤萝公路,工区设在凤翔镇。1957年养路工区改为养路段,
人员编制38人,其中干部4人(段长1人),工人34人,建成 2个道班。养路人员克服了生活和工
作上的各种困难,大大改变了鹤萝公路群众称之为“水泥扬(洋)灰路”的面貌,1960年达到晴
雨通车的程度。1961~1965年,鹤萝公路全部改建为砂石路面,好路率达 93%,公路两旁绿树
成行,达到了省三级公路标准,县养路段1972年增加了萝绥线、1976年增加了延太线、1983年
又增加了太马线的养护任务。1985年共养护公路225.6 公里。

  县内公路的养护工作,在50年代完全依靠人工的镐刨锹装手提肩挑。人力车和畜力车运输
备料,生产方式落后,工作条件艰苦,劳动强度大,养路工作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迈出了可
喜的一步,1961年公路局奖励给养路段一台解放牌汽车,才开始使用汽车备料,工作条件有所
改善,生产效率大为提高。1974年淘汰了畜力车。1985年养路段有职工 245人,共建起19处道
班房2 875平方米,段部及厂房等2 556平方米,拥有小车一台,大客车1台,自卸货车7台,推
土机2 台,轮式拖拉机 2台,胶轮车15台,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装车、卸车、运料,大大减轻
了养路工人的劳动强度。但是,由于干线公路铺设的油渣路面,因冻裂而起皮、加之交通日流
量由1975年的1 200台次,增加到1985年的2 800台次,所以好路率下降为62%。

  养路段的公路养护工作,多次被评为省地公路养护先进单位。1966年被省委命名为大庆式
企业,树为全省养路系统的一面红旗。1977年交通部副部长潘琪曾到萝北养路段视察工作,对
养路段20年来养护工作给予很高评价,并调拨给 1台铲车。为获得较长使用周期的养路资料数
据。于1962年开始进行科学实验,研究各种养护材料配比的主要技术指标,取得一定成绩。养
路段于1981年实施岗位责任制,1985年深入改革,层层落实岗位目标责任制,打破了铁饭碗和
头重脚轻等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并成立了质量管理委员会,对各项生产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把好路率提高上去。

  1958年开始公路绿化工作。各道班在所养护路段内,每年植树 1万余株,但因管理不善,
成活率很低,1961年起重视栽培技术和科学管理,并建立起养护责任制,成活率大幅度提高。
1985年已实现公路绿化143.3公里,植树22.9万余株。其中干线公路绿化 86.6公里,占干线公
路的96.7%,县级公路绿化44.7公里,占县级公路的33.5%;乡级公路绿化12公里,占乡级公路
的 20.8%,另外,县乡公路两侧,大部分路段有天然树木、是自然绿化地带。人工绿化的树种,
80%是杨树,余者为松树和柳树。1972年和1984年分别在两个道班建立起的苗圃共80亩,提供
的树苗,使公路绿化和建防雪林自给有余。

  几个年份好路率统计
  表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