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公路运输 日伪统治时期,在富锦、绥滨和萝北之间许可通行“定期公共汽车”,1天一趟或2天一趟,
萝北至兴山的土路完成之后,客车又可往返于鹤岗和萝北之间。
1949年至1954年,鹤岗私人帆布棚汽车不定期的在萝北至鹤岗间搞客运,烧木柈,速度慢,
2天才能往返一次,以后又有私人小型客车每周从鹤岗发往萝北一次。这一时期的运输主要还
是依靠畜力车或爬犁。
1952年成立了萝北县运输站,隶属于鹤岗市运输公司;1962年萝北县运输站改为萝北县运
输公司,同年升格为科级单位,隶属于合江地区运输公司;1984年10月将该公司下放到萝北县,
属县交通局管理。
1955年运输站迁至凤翔,建起1栋550平方米土木结构的候车室和办公室。1969年在原办公
室的位置翻建了360平方米的办公室和550平方米砖瓦结构的客运候车室。
萝北县公路运输承担着全县的客、货运输的主要任务。县运输站于1957年第一次调进 1台
客车和5台货车,成为经济独立的实体,人员编制30余人。1979 年发展到拥有客、货车46台,
客货车库1 024平方米,职工204人,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个体运输户增加很快,加之货源
不足,该公司经济效益有所下降。1985年大型客货车辆25台;下设客运站、机务股、财务股、
供应股、运务股、秘书股、政工股、车队和保养厂等9个股级单位,客运分站和客票代销处各1
个,职工增加到233人。
1973~1985年运输公司客货车辆统计表
表7—7 单位:台
一、客 运
运输公司成立之初,以客运为主。1957年调入第一台客车——“万国牌”小型客车。当时
客流量小,一台客车基本满足需要。营运路线1条,133公里。60年代后,经济发展较快,公路
逐渐完好,人口增多,客流量大,1966年客车4台,客运路线 4条,195公里。年客运周转量为
695.8万人公里,是1958年251万人公里的 2.7倍多。1969年建起了砖瓦结构的客运站,改善了
旅客候车条件。1979年客车15台,客运路线10条,客运周转量为 1 720.3万人公里。改革开放
使客运工作生机勃勃,经济效益显著增加,运输公司货源不足,客运收入是整个运输公司的主
要经济来源。1985年有客车11台,客运路线11条,591.5公里。客运周转量完成2 459.7万人公
里,比1979年增长43%。实现利润5.2万元,比1979年增长13.22%,客运站现在仍然正以其中心
站的地位承担着全县的旅客运输任务。
1975~1985年客车主要经济指标表
表7—8
二、货 运
运输站成立之初没有汽车.1957年调入第一批福特和金刚牌货车5台,从此开始汽车经营运
输业务。1966年完成货运周转量224万吨公里,实现利润6.7万元。1967年有货车17台,基本达
到小型运输企业的规模。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期间,没有再增加货车,经济效益开始降低。
1977年,货车增到33 台,完成货运周转量405.5万吨公里;实现利润35.5万元,比1976年增长
了 45.7%。这一年利润是萝北运输公司货运史上的最高水平。此后,因某些失误。加之社会车
辆的增多,导致货运工作不景气,货物运输的下降,经济效益明显降低。1983年货车22台,完
成货运周转量165.7万吨公里,比1977年下降144.7%;实现利润0.62万元,比1961年还低。1985
年货车14台,货运周转量272.1万吨公里,实现利润2万元。
1975~1985年货车主要经济指标表
表7—9
三、经营管理
1952年成立萝北县运输站后,是依靠结算客票手续费和货运运费手续费做为运输站经费。
1957年运输站调入第一批车辆以后,开始独立经营业务,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实行站长全面
抓,职工每人分摊几项工作,各负其责的行政管理方法,对萝北县运输市场进行全面管理。1962
年公司实行在党支部领导下的经理分工负责制管理方法,利润逐年增加,1977年公司实现利润
35.3万元,人均创利近 0.2万元,是公司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该公司
没能及时适应改革开放这一新形势,加之社会车辆的增加,尤其是货车数量猛增,货源不足,
公司的车辆减少,实现利润逐年下降。1985年是1977年的9.85%。
运输公司客货运量一览表
表7—10 (1973~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