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百货业

第一节 百货业




  百货业是全县商业中最大的行业,经营棉布、毛呢、绸缎、针织品、服装、鞋帽、搪瓷、
钟表、化妆品、杂品等日常生活工业品及文化、体育用品等。

  一、私营商业

  清朝末叶,边荒甫辟,一些生活用品,如食盐、百货等,均由小商贩从俄国贩入行销各地。
1893年建立金矿以后,采金工人日益增多,矿区工人最多上万人,一些商人,( 山东人居多,
河北人次之 )看到此处有生意可做,便在太平沟开设商号,其经营之商品多来自哈尔滨协信洋
行和富克锦(今富锦县)。由于陆路交通不便,进货一是要趁开江之际用船抢运,二是要在冬季
用马爬犁顺江拉运。到建立兴东道时太平沟有商号14家,兴东有5家,商品种类主要是 布疋、
鞋帽、服装、烟酒茶糖等生活日用品。

   1911年坐商状况表
  表8—1



   1911年部分货物价格表
  表8—2



  民国17年(1928年)由于大量放丈,兆兴成了开发重点区,人口大量增加,于是裕兴隆、祥
记号、合顺成 3家商业随之开业。鸭蛋河有李家小铺和高家小铺开业。经营项目有布疋、成衣、
鞋帽和生产生活用品等,货物 300余种。商店营业面积约二三百平方米,小杂货店都是利用一
二间草房做营业室,但生意却很兴旺。当时中国边民不但做本国买卖也横渡黑龙江到对岸俄境
三马勒等处贩卖烟酒和开小馆,再从俄方购回食盐、石油、火柴和五金类商品;俄方也过江到
中方商店买烟、酒、花布等商品。据伪大同元年记载,市民与苏俄秘密搞交易,仅兆兴一地年
交易额达3.5万元,用砂金或国币从苏俄购进食盐、石油和火柴等生活用品。

  伪大同2年(1933年)县公署由兴东迁到兆兴,太平沟和兴东商业相继关闭,70%的人口集中
到兆兴地区,故其商业也因之而繁荣起来,这时便有同义祥、利源东、天增利、和顺成等商号
相继开业。凤凰则有双盛永、天增福开业。据康德 2年(1935年)伪县公署对商业统计状况记载,
全县有22家杂货商店,资金额为6万余元,从业人员109人,年销售总额为18.68万元。康德8年
(1941年)伪县公署由兆兴迁到凤翔,商业也随之移动,当即有信大号、同和盛、天兴成、信和
裕和小卖联盟(日本人开)在凤翔开业。同年实行“配给”制组织消费组合商店,兆兴把和顺成、
祥记号、同义祥、天增利、利源东五家组成“合同商店”,凤翔把信大号等五家组合到一起为
凤翔商店,对粮食、布疋、棉花、食盐、火柴、胶鞋、火油、肥皂等实行配给。由于太平洋战
争爆发,物资十分缺乏,商业日趋衰落,市场萧条冷落,商人大部撤走,一些小商小贩无处投
奔只好亦商亦农,把原门市部改成小铺开夫妻店,经营小宗商品,同时兼种田地以求生存。

  解放后人民政府对私营商业施行保护支持政策,商业又开始复苏,有王经武、曲敬轩、王
汉杰、马万义、李天恩、王德新、高延良、杨清礼 8家商铺开业。这几个商店营业室最大的只
有两间草房,资金最多的也不过 2 000万元(当时一万元于人民币一元)。当时因资金少,货源
不足,加上交通不便,土匪为患,故他们所经营的商品多为手工自制生活用具,而民众所需的
布疋、棉絮、食盐等生活必需品全靠民主政府从鹤岗、佳木斯等地用粮食和土特产品换取来解
决。1956年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当时全县共有工商业户90户,其中属百货业的13
户,手工业30户,服务业24户,摊贩16户,医药业 7户。经过改造一部分合并到农村供销合作
社以内,另一部分组织到一起办集体性质的合作商店,全县共组建了合作商店 2个,手工业合
作社2个,联合诊所2个,旅馆3个,被服社3个,饭店3个,经过改造后全县只剩下摆小摊的7户。
文化大革命时期,把这7户摆小摊的均视为资本主义尾巴而被铲除,个体户从此灭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私营商业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又被重视起来,1979年开
始有25户个体户开业,从业人员25人,主要是待业青年,经营项目主要是烟酒食杂,市场开始
有了生气。1980年又有46户个体户开业,从业人员51人,其中在县城的37户,从业人员42人;
在农村乡、镇的9户,从业人员9人。从此个体商业户不断增加,而且从经营食杂上向日用杂货
和饮食业上发展。在各乡、镇村屯有28户。代购代销点重新开业,从业人员30人。到1985年全
县个体户商业已发展到1 785户,从业人员达2 191人。其中分布在县城内的1 071 户,从业人
员1 314人;分布在农村各乡、镇的714户,从业人员877人。

  二、国营商业

  百货公司

  建国后人民政府除鼓励私人经商外,还积极创办国营企业,开始由鹤岗市百货公司在原县
政府所在地兆兴东门外原周家烧锅院内设立了营业部,并于1950年6月5日正式开业。营业部批
另兼营,解决了萝北居民必需品的选购。1956年在凤翔镇组建了萝北县百货公司,它担负着全
县百货商品的批发任务,内设纺织、针织、文化、鞋帽、百货5个专业批发部,经营商品4百多
种,年购进总额为354万元,年销售额287.5万元。1966年总购进额达802.2万元,总销售额1 000
万元。1976年总购进额为1 129万元,总销售额为1 343万元。在1978年以后对商业开始放开经
营,摆脱了一条龙式的层层下拨制度,开始到省外进货。随着改革开放政策不断深入,1985年
加快了改革步伐。首先实行了目标管理。为实现国家多收、企业多留、职工多得的三多目标,
将主要经济指标落实到各公司和职能股,共同为实现此目标共同奋斗。其次是改革经营管理体
制。为适应市场变化了的新形势,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本着存利去弊的原则,百货公司将原来
设置的百货、纺织、储存3个部撤销改设8个专业组,把三项主要经济指标(销售、利润、资金)
落实到组,经营效益与职工工资挂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三是开展承包责任制和租赁制。通
过试点开始推行承包责任制和租赁制,为进一步深入改革奠定了基础。四是广开进货渠道。在
采购货源上除了保持从二级站进货外,又跟长春、沈阳、丹东、大连、烟台、天津、上海等地
建立了联系网,从这些地方采购毛料、自行车、摩托、电视机、电冰箱等商品 1 000余种,总
金额达1 485万元,占全年进货总金额的55.3%。五是开拓市场扩大销售量。以开用户选货会、
深入基层巡回批发,与用户预约货源、出摊床、送货到厂矿机关学校和让利给各代销点等办法,
扩大了销售量。六是加强服务人员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文明经商意识,从而出现了“三多一
少”即钻研业务人员多了、热心为顾客服务的人员多了、服务上门的多了;顶撞顾客的人少了。
从此货源充足,经营项目由原来的7 000种增加到8 000多种。1985年购货总金额是 2 122万元,
总销售额2 386万元。

  贸易公司

  1953年10月组建了萝北县贸易公司。地址在同时宣告撤离的鹤岗百货公司营业部院内,该
公司属综合性经营,批发兼零售,它既担负全县工业品和生产生活用品的推销,也负责全县农
副产品和土特商品的推销,当年销售额达80余万元。1956年成立百货公司以后,于1957年撤销
了贸易公司。

  第一百货商店

  1956年 5月组建了萝北县第一个百货商店。座落在街中心北方商场对个。开业时有砖瓦化
平房营业室309平方米,从业人员25人,经营布疋、棉花、鞋帽和生活日用品等800多种商品。
两个预备师到萝北组建国营农场以后,购买力大大提高。在1960年营业室面积扩大到 900平方
米,从业人员增加到32人,商品增加到2 000多种,年销售额达200余万元。到70年代末期,除
上交万元利润外,又积累了17万元资金,又将平房翻建成二层百货大楼,1980年正式建成开始
营业。营业室由原来的900平方米扩大到1 400平方米,从业人员增加到82人,常年库存量达60
多万元,年销售额320多万元,年上交利润7万元以上。由于购销量不断提高,商品由几百种增
加到 7 000多种,为了便于管理,划分了服装、鞋帽、大针织品、小针织品、化纤织品、花纱、
文化用品、小百货、五金、日用品、化妆品、劳保用品等12个营业组。进入80年代社会购买力
大大提高,原来的四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已不能满足需要,从此开始经营洗
衣机、电视机、录音机和电冰箱等新的四大件。截至1985年共销售出洗衣机、电视机、录音机
都在千台以上,电冰箱10台。目前商店又推出了“一彩三双”( 彩电、双缸洗衣机、双卡录音
机、双门电冰箱)的高档商品.以满足顾客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

  北方商场

  于1984年元月建成营业。该商场位于凤翔大街中部十字路口西南角,营业室为二层楼。面
积1 500平方米,从业人员初期95人,到1985年末增加到109 人;投资金额初期50万元,到1985
年末增长到80万元;商品种类初期只有4 000多种,到1985年末已增加到7 000多种;年销售额
初期为200万元,上交利润1万元;1985年末上升到430万元,年利润上升到7.5万元;库存量由
30万元,增长到50万元。商店下设服装、鞋帽、文化、化妆、电汽、家具、大百、小百、针织、
婚礼、花纱、糕点、水果、蔬菜13个营业组。为了满足少数民族的需要,特设立了朝鲜族专柜。
该商场一开业就重视高档商品的经营,两年中共销售出洗衣机200多台,电视机550台( 其中彩
电40台)、录音机450台,电冰箱12台。灯具年销售额达15万元。

  宝局综合商店

  1980年由原农场工业总厂装酒厂改建而成,有营业室500平方米,投资7.5万元,从业人员
32人,商品达700余种,下设大百货、小百货、服装、五金、布疋、鞋帽、烟酒等7个营业组。
该店由宝泉岭管理局直接拨货,其货源足,进货快,服务态度好,生意越做越活,年销售额30
余万元。到1985年商品已达5 000余种。从业人员增长到82人,年销售额达182万元,除上交万
元利润外,库存达57万元。该店从开业之时就注重了高档商品的经营。年平均销售自行车 446
辆,电视机96台(黑白)洗衣机303台,电冰箱6台。

  国营青年商店

  在国营萝北服装加工厂楼内,营业面积800平方米,为了便利顾客加工用料,辟一楼120平
方米的地方,开办了专门经营衣料为主的商店,当年投资8万元。从业人员6人,当年销售额22
万元,购销两旺,略有结余。随着货源的不断扩大,1985年投资额达14万元,商品由百十种增
加到300多种,不但给商店打下了基础,也为服装加工争得了几十万元的销售额。

  三、集体商业

  向阳商店。

  该店是1956年国家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产物,也是第一个由私营商业转向集
体的商业。由县城的王德新和高延良两家私营杂货商店合并而成,故始称合作商店。其营业室
面积100平方米,资金5 500元,商品几百种,主要经营百货日杂、食品和烟酒,从业人员 4人,
合作后生意做的很活,当年销售额达16万元,除分红外还盈利万元以上。年年盈利,年年用它
扩充商店。到1962年商品达千种以上,营业室面积扩建到230平方米,从业人员增加到9人,1963
年改为“公私合营”商业,原从业人员不再分红,而挣工资,营业员也由县劳动局统一调配,
由 9人增加到15人,年销售额虽然上升到30万元以上,但由于人多事杂,管理不善,开支大,
由盈利转向收支平衡。在1967年“公私合营”被视为资产阶级尾巴,而被由商业接管委员会硬
性改为“向阳”商店。1979年把入股资金全部付给原主,使这个商店彻底成为国营和大集体合
二而一的商业。当年由公方(商业革委会)投资14万元。把营业室扩建到 300平方米,商品增加
到 1 500余种,安置待业青年24人,为了便于管理,下设服装、鞋帽、花纱、日杂、化妆、小
百货 6个营业组。年销售额达80余万元,除开支外略有节余;在1983年又从其它单位调入营业
员4人、总共从业人员达43人,由于开支扩大,只能维持现状。

  综合商店。

  县社于1971年3月在文教科东侧一栋砖瓦房,辟240平方米营业室,以经营农用生产资料为
主,当年投资2.5万元,商品有400种,从业人员13人,是年销售额达28万元,盈利 2万元,生
意越做越活,但在1982年和1983年两年中,因盲目进货,积压货物达 5万余元,从业人员由13
人增加到27人,支出扩大,造成了亏损。于1984年扩大了营业室面积60平方米,专项经营食品。
经营方式也由原来的营业室主任负责制改设营业组,由小组长负责制,共设置了生产资料、花
纱、五金、日杂、食品 5个小组,从而改善了服务态度,控制了滞销货物的采购,商品由几百
种增加到 2 000多种。特别是农用车马绳套、农业用具、农药等样样齐全,年销售额骤增到97
万元,上交利润2.2万元;1985年销售额达百万元以上,上交利润3万元,获得县六好企业光荣
称号。

  同信商店

  原为二轻青联公司。1982年二轻科为安排待业34名青年就业,把座落在凤翔大街中部道南
一幢二层600平方米的办公楼倒出组建而成。投资25万元,商品达700余种,年销售额为50万元,
尚可保持收支平衡。1985年春租赁给市民王青友经营,改为“同信”商店时,商品增加到1 000
多种,年销售额上升到70余万元。但因王青友不谙商业行道,由于经营管理不善,信息不灵,
盲日进货,致使大量货物滞销,严重铺张浪费,一年之中亏损7万余元,导致商店关闭。

  四、其它小型商店

  进入80年代在开放搞活经济政策指导下,有工业办的北疆商店,县社办的青年商店,林业
办的林工商联合商店等,截止1985年共办起了13个,有 268名待业青年得到了就业。这13个商
店有固定资金56万元,流动资金78万元,年销售额达百万元以上,除了从业人员开支外,又扩
大积累资金几十万元。

   建国后几种主要商品销售量表
  表8—3 (1949~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