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饮食服务业
第三节 饮食服务业
一、旅 店
清末和民国期间,通往太平沟金矿沿途开设了许多旅店(也叫大车店)、有李家庄、钱家店、
艾家店、郭家店、徐家店、荆家店、赵家店、姚家店、尹家店和小楼店。日伪时期采金业日趋
萧条,县城也迁到兆兴,太平沟的吸引力相对下降,来往工商远不如昔,故旅店只剩下李家店、
赵家店和小楼店。县城兆兴镇则异军突起开设了仲家店、邱家店和张家店、牟家店,还专设一
个“花子店”(供讨饭人住处)。1942年由兴农株式会社又开设一个萝北旅馆,这个旅馆专为伪
满职员或来往客商住宿。
解放后全县有8个旅店,都是私人所开。1956年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合并为3个合作旅店。
1957年成立了国营萝北旅社,新盖砖瓦房一栋500平方米,有60 个床位,设2人间、4人间、 8
人间,以改善旅客住宿条件。1959年场县合一时,建立了国营萝北招待所,新建二层楼一幢,
建筑面积1 000平方米,有116个床位服务人员36人,设有食堂,多用于各种会议的招待场所。
这个招待所所有固定资产28万元,年均收入7~8万元。1964年萝北国营旅社扩大,把原砖瓦房
卖掉,在凤翔大街中部路南,新建一幢二层楼,建筑面积1 100平方米,有128个床位,服务人
员22人,设有食堂吃住方便而又比较舒适,有固定资产30万元,年均收入达 8~10万元,年盈
利 2万元。1982年开始对服务行业放开经营,集体和个体开设的服务业迅速增加,到1985年属
全民办的旅社有10个,有床位400张(包括招待所)从业人员136人,有固定资产 280万元。集体
和个体办的旅店业有20 个,从业人员168人,有床位600张。固定资产163万元。至此全县有公
私旅社30个,床位达千张,满足了县内外旅客住宿。
二、饭 馆
清民时期通往金矿沿途,除有旅店外也设有饭馆,有王家馆、白家馆、魏家馆、宋家馆、
张家馆、顾家馆、太平楼,这些都是一家一户开设的夫妻馆,饭菜平淡价廉。日伪时期兆兴有
鑫记饭馆、会友饭馆、大陆饭馆、吴家馆子、王家馆子、张家馆子、董家馆子、刘家煎饼铺、
康家煎饼铺,特别是鑫记馆子和会友馆子经营项目比较全,是接待官相和外地客商的主要饭馆。
伪康德 8年(1941年)伪县政府搬到凤翔,在凤翔新开设了孙家馆子、陆家馆子和一个朝鲜馆。
解放后的1956年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把原有的饭馆合并为 3个合作饭店;60年代在凤翔镇又新
开设了一个回民饭店。随着开荒建点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饮食业也活跃起来,到70年代末
全县已有国营饭店8个,集体办的饭店20个,从业人员336人。1980年开始放开经营,集体和个
体开办的饭馆不断增加,到1985年已有国营饭店8 个,为了与集体和个体开设的饭店竞争,8
个饭店全部承包给个人,由承包者实行优化组合,因此在饮食上大有改善,全国有名的八大菜
系有京菜、鲁菜、川味、粤菜等等几乎全部搬到餐桌上来。赢得了顾客的青睐。这样既保证了
国营饭店的优越性,也提高了现有90余人从业人员的奖金,并且有了10万余元的固定资产。
集体和个体开设的饭馆有41个,从业人员 466人,这些饭馆在主食上打破了固有的包子、
馒头大米饭的旧框框,增做了园笼包、馅饼、锅烙、烤饼等,在副食上煎炒熘炸、涮蒸焖挂,
样样齐全。
三、理 发
清民时期理发业有杨家理发馆,刘家理发馆、赵家理发馆和刘家理发馆,都是一馆一个理
发员。日伪时期在县城新开设有田家理发馆和刘家理发馆,这两个理发馆由老师傅带一二个学
徒工。1956年把原来的理发馆合并成 2个合作理发馆。随着人口的增加,理发业也日益发展,
到1985年全县已有理发馆34个,从业人员61人,其中国营理发馆1个,从业人员5人,集体理发
馆1个从业人员8人,个体理发馆32个,从业人员48人。
四、照 相
日伪时期在县城兆兴镇由王殷堂,开了一个王家照相馆。解放后照相业有所发展,70年代
末有国营照相馆2个,从业人员20人;集体开办的照相馆6个,从业人员14人。1982年放开经营
后,个体照相业发展起来,到1985年有16个个体户开业照相,从业人员24人。从1985年开始,
由只能拍照黑白照片,转向拍照彩色相片。
五、浴 池
民国4年(1915年)在金矿由私人开了一个浴池,很受矿工欢迎,生意兴隆。伪康德四年(1937
年)有赵乐义在兆兴开一个浴池,除池塘外还有8个盆塘。建国后的1964年在凤翔镇开一个国营
浴池,有池塘盆塘,带搓澡和理发。
六、日用修理
日伪时期有补鞋、锔锅、锔缸等修理业。建国后日用修理业不断增加,修理范围也不断扩
展,由补鞋、修车,转向修理照相机、收音机、电视机、洗衣机等高档品种。到1985年全县已
有日用修理业100个,从业人员143人,布局也较合理的分布在县城各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