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生产资料业 生产资料业是解放后随着农业生产发展起来的行业,它主要经营机械用油、化肥、农药、
塑料薄膜和小铁木农具等商品。
一、生产资料机构沿革
50年代生产资料为五金公司兼营,因当时“六六六”粉、赛力散和灭鼠药磷化锌的年经销
量很少,所以还是以经营小铁木农具为主。
1961年从五金公司分出划归萝北县供销社。县社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单设生产资料站。这
时化肥、农药年销售量 500余吨,小铁木农具17万余件(包括农场);同时已开始经营塑料薄膜。
1974年成立了生产资料公司,有职工20人,从此小铁木农具由十几万下降到 3万件,化肥农药
经销量上升到 1 000吨以上。塑料薄膜大量应用到蔬菜育苗和水稻育苗以及扣大棚上来,年均
经销10余吨。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落实,生产资料供应量不断增大,到1985年,经销铁木农
具5万余件,化肥2 000余吨,农药50余吨,塑料薄膜40余吨。公司职工已有32人。存放生产资
料仓库已扩大到3 000平方米,占地面积已达2公顷。历年商业总销售额和供应农村生产资料销
售额比照,详见下表。
1949——1985商业销售总额和供应给
农村生产资料销售额对照表
表8—6
续表8—6
二、石 油
日伪时期城镇居民点灯用油由配给商店配给煤油(因是日货称洋油)数量很少,农村大多用
灯碗点苏油照明。
解放初期市场上出售的煤油是由日伪时期遗留下来的,油价昂贵,农村还是靠苏油照明。
1953年萝北县成立了贸易公司,煤油开始由它经营年销量仅 2吨,1956年大批移民进入萝
北,需油量增加,这一年购进汽油 2吨,煤油10吨,在10月末销售一空。1957年石油业划归煤
木站。1958年两个预备师进入萝北组建国营农场,从此供油重点开始转向机械用油为主,并开
始经营柴油。到50年代末,煤油销售量由1953年的2吨增长到68吨,汽油销售量由1956年的2吨
增长到172吨,柴油销售量由1958年的22吨增长到50吨。
1962年石油业划归煤建公司,其间油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到60年代末,汽油销售量达1 080
吨,柴油销售量达357吨,煤油销售量下降到45吨。
1978年正式组建了萝北县石油公司,共有职工33人,下设凤翔油库一个,有卧式油罐40个,
总容量为2 000立方。从此萝北油库常存油都在1 000吨左右,年吞吐量达 6 000多吨,70年代
末购进汽油2 033吨,销售2 141吨;购进柴油3 234吨销售2 986吨,购进润滑油 229吨,销售
214吨,煤油下降到37吨。1982年公司又在鹤北林业局火车站建立第二油库,有新型立式罐4个,
总容量为4 000立方。至此萝北两个油库年储油量均在3 000吨左右,年吞吐量达到万吨以上,
到1985年购进汽油2 591吨,销售2 543吨;购进柴油3 736吨,销售4 199吨,(有上年结余油)
润滑油销售231吨。煤油由随着城乡全部实现电灯照明,而灭绝于萝北大地。其总销售值为493.8
万元,上交国家纯利润13.1万元。
主要油料购、销状况表
表8—7 (1953~1985年) 单位:吨
①1968年数在文化革命中丢失。
三、农业机械供应
1963年以前县场合一时期,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由省机械厅直接下拨到各个农场,机械配
件由拖拉机站直接经营,当时全县有大中型拖拉机 461台,联合收割机32台,各种非田间作业
机械245台,配套机引农具388台(件)。县场分开后1965年萝北县建立农机科,同时建立了供应
公司,农业机械由农机供应公司经营。当年经销拖拉机16台,联合收割机 5台,配套机引农具
171台(件)。到1975年的十年中供应大中型拖拉机达240台,手扶拖拉机 320台,联合收割机80
台,农用拖车 40辆。到1985年供应大中型拖拉机达429台,小型拖拉机达 806台,联合收割机
102台,大中型农用拖车811辆,大中型配套农具达1404台(件),农产加工机械 240台,畜牧机
械122台,排灌机械220台,运输机械125台,半化农具4 479台(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