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储藏运输

第三节 储藏运输




  一、储 藏

  伪满康德 8年(1941年)日寇为了控制粮食,在现兆兴船站建造了两对容量为30万斤的草泥
结构土圆仓储存粮食,每到开江之际用船运往佳木斯等地。

  建国后的1953年为便于粮食统购及保管,在肇兴建立粮栈用茓囤,袋积码垛,草包挡揽等
形式存放粮食。1955年在肇兴和凤翔各建一处粮库,用简易草泥结构房式仓储粮。肇兴粮库简
易仓占地464平方米,仓容量100万斤,凤翔粮库简易仓占地 270平方平方米,仓容量40万斤。
60年代开始境内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故又陆续组建了名山粮库和军川粮库。名山
粮库建筑砖瓦结构苏式一型仓库2 000平方米,容量1 000万斤;军川粮库建筑砖瓦结构苏式一
型仓库2栋,占地3 000平方米,仓容量 3 600万斤;肇兴粮库增建砖瓦结构苏式二型仓一栋,
占地1 088平方米,容量1 000万斤;凤翔粮库增建砖瓦结构苏式一型、二型仓2栋,占地3 088
平方米,仓容量 1 500万斤。进入70年代粮食产量成番论倍增长,于1977年组建了鹤北中转粮
库,建造了新型的机械化程度较高的钢板仓8个,每个仓容量为250万斤,总容量 2 000万斤;
又建筑了砖圆仓5对,每个容量为200万斤,总容量为 1 000万斤。即是如此,境内粮食储藏仍
十分紧张,故又相继在4个粮库建筑了211个土圆仓。其中凤翔粮库 111个,军川粮库26个,名
山粮库51个,肇兴粮库33个,平均每个土圆仓容量是67万斤,总容量为14 807万斤,这才缓解
了粮食入库难的困难。

  进入80年代,年均入库粮食猛增到20多亿斤,为了贯彻粮食入库“四分开”的规定( 好次、
干湿、新陈、有虫无虫)分别排列入库。为减轻储粮的劳动强度,从1984年开始实现了粮食“装、
卸、运”全部机械化。1985年全县已有大小型输送机79台,装车机27台,洗选机 5台,装粮机
2台,还有食盐加碘机3台。具体分布如下表:

   各粮库机械设备表
  表8—12



  二、运 输

  建置之初完全靠水上运输。日伪前期把强行掠夺的粮食用船运往佳木斯和莲江口等地,后
期有了通往鹤岗的公路开始用汽车和马车把粮食运往鹤岗。

  建国后的1953年开始用汽车运输,但畜力车还占主位,外调粮食多数还用水运。1965年建
立了萝北县运输公司,从此除少量水运外主要用汽车运输。1976年农业大丰收,境内社队和国
营农场生产的粮食,粮库容纳不了,外调运力不够,由省粮食战备汽车大队十一中队,五中队,
十四中队,齐齐哈尔市车队,桦南运输公司和萝北运输公司6个单位150台汽车,从 8月份开始
外运,运到次年 4月份,共运出粮食16 583万斤。由于境内产粮量已成定局,经省批准于1977
年3 月28日正式组建黑龙江省粮食战备汽车大队萝北第二十中队,共有营运汽车29台。其中东
风车17台,解放车12台,挂车19台,总吨位为246吨(含挂车),年均运粮6 000万斤。为了加强
管理,于1983年将该粮食中队下放给萝北县粮食科,改为萝北粮食车队。同时还有第二运输队
和县运输公司,各国营农场汽车 100余台,常年往外运粮。1978年鹤北中转库开始用火车外运
粮食,年运输量达3 000万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