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 财政金融第一章 财政第一节 预算管理 一、财政收支
建置之初,境内边荒初辟,工商未兴,年财政收入甚微,开支多受省协济。民国改元,江
省协饷停止,3年(1914年)以后,县内财政收入渐增,但仍常呈收不抵支。下录表为例:
黑龙江省萝北县岁入款目表
表9—1
黑龙江省萝北县岁出款目表
表9—2
日伪之际,苛政如虎,横征暴敛,县内民穷财竭,财政岌岌可危。《萝北县事情》在记述
伪康德 2年的财政概况时,便有如此写照“这样一来与其他县的税源相比非常枯竭,县财政的
困境是可想而知的。从暂时还不能自给自足的一个县份来说,要想存在下去,除了依靠国库的
补助外,是没有其他办法的。”
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经济。大力提倡增产节约,经过三年 (1950
~1952年)时间的经济恢复,和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1953~1962 年)的持续发展,大大缩小
了财政的收支差。又经1963~1965年的经济调整,便实现了本县财政的自给有余。十年文化大
革命(1966~1976年),正值第三、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由于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被打倒靠边,
组织管理机构从上而下也遭到严重破坏,致使三、四两个五年计划的执行均未能达到予期目的,
从而造成县财政收入急剧下降,支出急剧上升的严重局面。到1973年,年收入46.4万元,竟不
足1965年的1/5,而这一年的支出却是它的 5.62倍。1977年中共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混乱局面。本县经济也开始回升,财政收入逐年上升,到1985年全年财政
收入达7 214万元,是文化大革命最后一年(1976年)的6.5倍,是文化大革命前一年(1965年)的
2.7倍。由于各项建设的大量投入,和企业亏损及物价补贴等因素,全年财政支出也猛增到2 835.1
万元。后列表见详。
解放后历年财政收入情况表
表9—3 (1949~1985年) 单位:万元
解放后历年财政支出情况表
表9—4 (1949~1985年) 单位:千元
二、支出预决算
解放初期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县财政支出,仅以县委、县政府两机关岁出不足10万元之经
费为主,始采取单位预算包干年终审核实销办法,由于时余时超,使预算开支发生滞碍,便改
行政首长批准,按标准核定,实报实销办法。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投资兴办各项事业,年支
出增大,县财政预算管理也有了改进,开始贯彻“收入打足打稳,支出打紧打实”的方针,从
而使县财政走上了“坚持收支平衡,保证重点支出,根据本地区情况收入总额确能增长可相应
并列支出”的预算管理轨道。以调整时期为例(唯一查得的资料)1963年至1965年预算支出总额
分别为117.1万元、123.75万元、137.4万元,其中这三年的支农预算支出分别为13.8万元( 占
当年预算支出总额的11.78%)、19.01万元(占当年预算支出总额的15.35%)、18.5万元 (占当年
预算支出总额的13.46%);文教卫生预算支出分别为37.1万元(占当年预算支出总额的31.6%)、
38.19万元(占当年预算支出总额的30.86%)、45.6万元(占当年预算支出总额的33.2%);行政管
理预算支出分别为43.4万元(占当年预算支出总额的37.06%)、47.71万元(占当年预算支出总额
的38.55%)、52万元(占当年预算支出总额的37.8%)。上列三项各年重点预算支出之和,分别为
各当年预算支出总额的80.52%、84.77%、84.49%。而1963年至1965年决算支出总额分别为117.1
万元、123.8万元、168.9万元。其中这三年的支农决算支出分别为13.8万元( 占当年决算支出
总额的11.78%)、18.2万元(占当年决算支出总额的14.7%)、24.1万元( 占当年决算支出总额的
14.26%);文教卫生决算支出分别为37.1万元(占当年决算支出总额的31.68%),40.8万元(占当
年决算支出总额的32.95%)、52万元 (占当年决算支出总额的30.78%);行政管理决算支出分别
为43.4万元(占当年决算支出总额的37.O6%)、48.5万元(占当年决算支出总额的39.17%)、54.5
万元(占当年决算支出总额的32.26%)。上列三项各年重点决算支出之和,分别为当年决算总额
的80.52%、86.83%、77.32%。详见下表:
1963—1965年预决算对照表
表9—5 单位:万元
1966年以后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财政的预算管理也受到很大影响,进而失去控制,造
成支出预决算相差悬殊。如文化大革命结束前一年的1975年预算支出总额为 236.2万元,其中
流动资金 8万元,科技三项费用0.2万元,工交商事业费0.4万元、支援农业34.7万元、城市维
护费9.5万元,人民防空经费 3.3万元、文教卫生事业费84.7万元、抚恤和社会救济费6.5万元、
城市知青下乡补助费12.2万元、行政管理费59.2万元,其他支出(包括“五小”企业技术改造)
3.3万元,预备费14.2万元。而这一年的决算却超支了128.3万元,其中,除工交事业费持平、
预备费少支14.2万元、人民防空费少支 2.7万元外,其余各项均大幅度超支。流动资金超支27
万元,支援农业超支17万元,城市维护费超支3万元,文教卫生事业费超支 13.2万元,抚恤和
社会救济超支 0.7万元,城市知青下乡补助费超支19.4万元,行政管理费超支37.3万元。其他
支出(包括“五小”企业技术改造,超支 27.4万元。可见文化大革命前取得的财政收支平衡略
有结余的局面,在逐渐被失去。
1980年财政体制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由过去的“短收短支”改为“预算包干”,这样老
体制责任不明,权责脱节的弊病逐步得到了克服,调动起了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加快调整步
伐,努力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到1985年,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局面便得到了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