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企财管理
第二节 企财管理
萝北因地荒偏远,昔工商不兴。解放初期情形如故。新政权设财粮科,也仅限于行政事业
经费之财政管理。由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边疆的开发和建设,致使各项事业发展甚快,工商门
类速增,工作范围随之逐渐扩大,于是财务管理的任务也越来越繁重。企财管理与财政监察,
贯串于日常财政业务和会计检查之中。故财政单独设科,增加编制配专职财政监察员 (一度撤
销,1980年1月恢复),亦很难应付日益复杂的业务活动。因此,对企业财务则实行了分口管理。
分别记述于后。
一、国营企业财务管理
初创时期,由财粮科直接管理。开始先以清理企业公司固定资产、核定资金、建立帐簿与
审批手续为其工作重点。然后又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为主开展工作。事业发展后,财政工作范
围及业务量增大,为使国营企财管理不致因此而削弱,故将其财务归口主管科(局)管理。此后,
对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为促进企业的经济核算,在企业中推行民主理
财,以及开展清仓查库,扭亏增盈等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简述如下:
财务大检查。1953年以县府秘书室(包括县委会、法院、公安科、县府各科)、公安队、油
酒厂为对象,进行了第一次财务大检查,查出了县府秘书室 4个单位的开支问题;公安队现金
管理和生产帐目的问题;油酒厂的现金管理、原材料使用及基本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分口管理
后,几乎每年都要进行一次或二次财经纪律大检查。
1980年财政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当年就集中开展了二次财经纪律大检查和不定期抽查。
1983年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一次财务税收大检查, 125户企业、事业、行政单位先开展了自
查和互查,最后抽查,这次共查出违纪金额18.9万元。1985年以财政、审计为主,开展了一次
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组织力量对14个独立核算企业213本帐簿, 35 726张凭证,进行了
全面检查,还抽查了31户企业,52户行政事业单位,查出了乱摊成本、专用资金使用不当、运
输收入不纳税等违纪行为,违纪金额达55.5万元。
清产核资和清仓查库。1954年第一次给企业公司核定了资金,清理待滞器材及库存物资,
变卖后及时缴入了县财政。又于1962年至1963年间,工业科领导的各企业,为解决资金困难,
有计划的开展了一次清产核资,清仓查库,将企业的呆滞物资进行了处理,使死物变成了活物,
还制订了相应的管理制度。
强化核算,扭亏增盈。解放以来,除将部分财会人员送往县外培训深造外,其余分别在1964
年、1975年、1977年、1985年,集中举办了财会人员培训班,以提高全体财会人员的业务水平。
从而加强了企业的经济核算,改善了企业的经营管理,促进了企业的扭亏增盈。
二、集体企业财务管理
集体企业在没有自成体系之前,其财务管理和国营企业一同归工业局。1961年自成体系,
分出归手工业联社(后为二轻局)。其间民主管理比较突出,其他活动间国营企业财务管理,故
不赘述。力深入贯彻执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更好地为国家积累社会主义建设
资金,促进集体经济的发展,其财务管理工作,自1976年便交给了税务部门。主要通过审查企
业财务收支计划,会计报表和年度决算,帮助、监督企业执行财务、会计制度,遵守财政纪律,
办理集体企业同各级财政预算之间的拨款和缴款,按照规定审查积累的分配和使用等活动,来
履行对企业的财务管理。
三、企业利润监交
监督企业及时足额地上交利润,是国家对企业实行财政监督,积累资金的重要手段。监督
企业上交利润和弥补亏损的机关为各级税务机关。本县1965年有食品、烟酒、五金、服务、煤
建、百货、医药、联合厂、肇兴农具厂、凤翔农具厂、酱菜厂、印刷厂、凤翔招待所、驻鹤(岗)
招待所、交通胶车队等15个利润上交单位,并由上述单位按规定向当地税务部门报送会计报表,
以实现监督企业履行上交利润和弥补亏损的职责。1983年 6月实行了第一步利改税,对全县22
户企业开征了所得税(其中工业8户、商业9户,供销5户),到年末征工商所得税 56.8万元,收
到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