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储蓄 存款

第三节 储蓄 存款




  一、储 蓄

  萝北开发甚晚,交通不便,又很闭塞,实为穷乡僻壤,人民生活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解放
前根本无积蓄可言。解放后,百废俱兴,人民生活逐渐改善,首先城镇居民开始有了积蓄,据
统计1953年银行就有城镇储蓄3千元。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结束达 41.8万元,是初
期的 130余倍。从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除个别灾年有所下降外,基本呈大幅度增长趋势。国
民经济调整时期(1963~1965年)的第一年,银行开始有了农村社员 2.7万元的储蓄,而且也基
本保持了大幅度上升的势头。特别是1980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后,其上升幅度由年203.3
万元,增至年2 574.8万元。到1985年末,城镇储蓄达 2 798.7万元,人均(本年度非农业人口
70 497人)396元。农村储蓄达4 939.6万元,人均(本年度农业人口13 4014人) 368元。详见下
表:

    历年城乡储蓄情况表
  表9—11 (1953~1985年) 单位:万元



  二、存 款

  1952年萝北诞生了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预示着集体农业经济将迅速发展起来,使广大
农村走向富裕。时隔一年,于1954年在银行果真有了它们 4千元的存款,从此便以大幅度逐年
增长,到1968年最高达 235.4万元。70年代头几年有些波动,但从1976年开始,又基本保持了
稳定增长的局面。1976年开始财政性和企业存款,1982年最高达 9 279.2万元,截止到1985年,
农村存款为486.3万元,财企存款为6 088.2万元。详见下表:

   历年城乡存款情况表
  表9—12 (1953~1985年) 单位: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