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城镇建设第一节 城镇街道 民国初期,原地方政府所在地兴东镇的街道曾规划为南北正街道,长2.5公里,宽6米, 3
条东西道通江通,路面均为砂石铺垫, 5条巷道能通车行人,交叉路口修筑涵洞和桥梁,但仅
完成了一部分,后因治所迁离而为村。
东北沦陷时期的1933年,县公署由兴东镇迁至兆兴镇,其时有街道23条,计 2 400多米,
均为土路面,又因治所迁离而为乡。
建国以后,1954年10月,县政府由肇兴迁至凤翔镇,对其街道,曾多次进行维修使一部分
土路面已改为砂石路面。三合土路面和油渣路面,1980年,将衔接鹤萝公路的凤翔大街改修成
二级沥青路面,同时在其两侧修筑了石砌水沟,长 2 000多米。1981年,城镇道路建设工作有
了新的进展,投资总额为13.3万元,镇内新修砂石路4条、达3公里,维修砂石路 500米,完成
涵洞20座,排水干渠5 条,长达7公里,柏油马路2公里。1982年春,各受益单位集资出力整修
凤翔镇的内主次干道14条总长7.5公里,挖道旁排水沟14公里,修涵洞10座出工2 500人次,完
成土方量6 500立方米,运砂石料6 000立方米,是年结冰之前又抢修3条街道,长2.5公里,运
土方1 000立方米,砂石料2 000立方米。1983年,县委、县政府决定,排除一切干扰修整凤翔
镇内的主次干道,路面宽度必须保证,两侧障碍物一律拆除。由于领导的重视和广大群众的积
极行动,镇内各单位分担拉砂石铺路面任务,工作进行的较为顺利,成效显著使其多年来有雨
一街泥的状况有所改变,镇内巷道交通基本好转,许多街道能通行汽车了。1984年,共修主次
及一般道路48条,铺装砂石料35 000立方米,基本上达到了城镇道路砂石化,并坚持城镇“规
划”标准,从严要求。打通巷道621条,消除障子100多公里,拆除煤棚 500个,房屋30间,厕
所、猪圈1 000多个,搬走堆放在巷道上的木头、柴草、石头等杂物达 10 000多堆。从而扭转
了垃圾、柴草、石头、木料乱堆乱放的“脏、乱、差”的现象。同时清理 3条排水干道,长达
5 450米,挖土方量为18 000立方米,修涵洞31座。1985年,修筑砂石路44条,全长 24 850米,
修涵洞40个,计120延长米,安装路灯162盏。
镇内街道面貌虽然大为改观。但是由于排水系统工程尚未形成,致使道旁排水沟只起存水
作用,不起排水作用,故春季解冻时,常常反浆毁路,泥泞难行,暮春而盛夏,初秋如连日不
雨,车辆驶过,则尘土飞扬,惟冬日冰雪覆盖,纤尘不起,空气清爽。
1985年城镇道路修筑情况
表10—1 单位:米
续表10—1
城区排水主要工程简介
表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