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街道与绿化
第四节 街道与绿化
一、街 道
村内街道、巷道,均无人修理。从而使人们长期处于旱天行走一路尘土翻滚。雨天行走泥
浆迸满全身的境地。
建国后,乡村街道逐步好转。各村屯都有规划,首先注意街道的整齐,农民都能在规定的
地点建房,做到房屋成排。第二,各家都有庭院,做到柴垛、猪舍等各就各位,不占用街道。
第三,村内的大小街道和巷道加宽加高,铺以砂石,使其晴雨均能车驶人行。如已获县、市两
级文明村称号的团结乡东风村就是这样,其村内修筑大小街道和巷道共25条,均铺砂石,特别
是南北、东西两条、街道宽12米,雨过,车马即可通行。整个村内的街道路面整齐,且取直化
一,两侧还挖了排水沟。
二、绿 化
建国后,乡村开始注重绿化,在1962年前,由于管理不善,植树成活率不到 20%。1970~
1979年,由于加强了管理,乡村植树成活率较高,达到了 90%以上。1980年开始,乡村的环境
绿化,主要是乡村四旁绿化,街道两旁的绿化和各家庭院的绿化。到1985年,全县88个自然村,
基本上达到了绿化成荫,绿化率达85%。
乡村绿化最为典型者要数名山乡三江村,该村位于县城东南约18公里。1972年建村,翌年
春,就开始植树绿化。初为庭院绿化。全村方圆约25万平方米,有350户,1 400口人,建村时
有规划的建住宅 8排,每排住宅后5米距离,修筑街路,均为8米宽的砂石路面,各条街道两侧
都栽有2行杨树。到1985年,村内共植树1.2万株,其中杨树8 000多株,榆树3 500株,垂柳180
多株,针叶松300多株。已呈现出顺看树成行,进院树遮墙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