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计划
第十一篇 综合经济管理
第一章 计划统计
第一节 计划
一、机构沿革
1956年遵照中共黑龙江省委和省人民委员会的联合通知,成立计划委员会,以适应国家有
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文化大革命”前期,计委机构瘫痪。萝北县革命委员会成立之
初,在生产指挥部设计统组。1973年 6月,根据中共黑龙江省委指示,在县革命委员会序列内
恢复计委组织。1985年 6月实行机构改革,计划委员会与经济委员会合并为计划经济委员会,
设主任1人,副主任3人,办事人员14人,下设五个办公室,即:农林办、综合办、工交办、财
贸办、经协办。
二、编制计划
计委的主要工作是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编制计划的依据是根据国家规定的发展
速度和方针、政策,根据省、地(市)下达的计划指标,根据县内的实际情况( 如经济、技术力
量,基层单位上报的统计数据,上年完成计划情况等 )。编制的计划主要是年度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计划,此外还有中长期规划和许多单项计划。这些计划草案编完之后,经县长办公会议
讨论通过,再交县委常委讨论通过(有的重大计划经县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再经省、市批准,
然后付诸实施。
自1956年成立计委之后,每年均编制国民经济年度计划(1967年除外),累计编制了29份。
根据实际需要,在某些年份还编制单项计划。如1964年针对国家煤炭、木材、电力较缺的情况,
计委作出《“三节”计划》,经过实施,当年节约用煤 848吨,节约木材36立方米,节约电力
385.4度。又如1977年在结束“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之后,百废待兴,当年编制了《1977年
劳动工资计划》、《1977年农业生产计划》、《1977年工业生产计划》和《1977年农副产品收
购计划》等近10份单项计划,以指导经济建设。在不同的年份还编制了大量的中长期规划。国
家每个五年计划开始之前一年,县计委均编制萝北县的五年计划。有的年份,还编制长期规划,
如1975年 4月计委编制了《萝北县国民经济计划主要指标规划(1974~1985年)》,这份十年规
划内容,包括农业生产十年规划,农业机械化指标,水利规划指标,工业主要产品产量指标,
商业供销主要指标,教育事业十年规划等等,这些建议指标,激励全县人民为之奋斗。
三、检查及修订计划
下达计划之后,计委不时检查实施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发现不符合实际情况,即予以修
订,使计划更具有科学性。1981年,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之后,由过去的单一计划经济变为以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可是一些单位错误地估计市场调节的作用,在计划外大量进货,
造成商品积压。为此,县计委组织商业、供销、粮食、财政、银行等部门,对县内的进货渠道、
市场销售、人民购买力等进行全面的调查,发现进货渠道混乱,管理部门谁都想管却又谁都管
理不了。市场销售不畅,一因农业受灾减产,农民购买力下降;二因居民持币待购,盼望产品
更新换代和降低价格;三因货币与商品的比例悬殊,居民存款额164万元,而商品库存总值2 652
万元,超过正常比值(1比8)的一倍。鉴于此,计委编制出《萝北县1982年社会商品购买力计划》,
实事求是地组织货源,安排好市场,使当年基本达到购销平衡,消除了商品大量积压的现象。
有些计划在实施中会遇到一些新的情况,一经检查发现,即尽力解决。如县城自来水设施
在1984年上马之后,由于多种原因,尚缺资金 170万元,如不及时解决,将造成不小的损失。
经过计委向省里详细说明情况,得到省里投资,终于完成了当年计划。
四、综合平衡,协调发展
国民经济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许多部门组成的有机整体。计划工作就是要统筹兼顾,
综合平衡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求得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的协调发展。如1967年省下达给
县里的物资计划中有铜200公斤,铝300公斤。经过与有关单位协商,综合县属单位的需要,决
定分解下拨给工业供销铜60公斤,铝170公斤;农机站铜120公斤,铝 100公斤;其余留作机动
指标,以平衡各部门的急需。又如安排1984年作物种植面积时,为了完成国家下达的出口任务
和发展多种经营生产,必须播种白瓜籽 2 000亩。为了使各乡协调发展多种经营,经过综合平
衡,安排给肇兴乡600亩,团结乡600亩,苇场乡、名山乡、莲花乡、凤翔镇各 200亩。各乡镇
均在春耕时落实了计划,保证了当年出口任务的完成。
计委为了搞好综合平衡,协调发展,注意深入实际作调查研究。1983年计委组织工作组去
农村调查联产承包后出现的新形势。他们到太平沟公社新河口大队调查,发现该队发展多种经
营,人年均收入 800元,于是决定进一步扶持该队的多种经营,就地落实了鞭杆黄芪新技术这
一科研项目基地建设的有关计划。现在该队成了全县的药材村。工作组经过充分调查,于1983
年6月提出集中财力、物力,保证重点建设,建议缓建2个项目,压缩投资22万元。后经批准执
行,终于保证了重点建设的正常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