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农业

第一章 宝泉岭国营农场管理局

第一节 农业




  一、土地开发

  1950年8月6日解放一团(宝泉岭农场前身)由副团长莫余生带领200余名垦荒队员、7台苏制
斯特兹——纳齐履带拖拉机在烟筒山下破土开荒,当年开出耕地5.8万亩。1955年 9月3日北京
市青年志愿垦荒队在都鲁河畔用畜力人力开地,当年开出耕地1 200亩。1956年 5月1日宝泉岭
农场100余人,10台拖拉机及配套农具在今军川农场二队处开荒,当年开出耕地7.5万亩。同年
从山东移民在现共青农场、江滨农场、名山农场和军川农场境内人、机、畜相结合进行开荒,
到年末开出耕地7.4万亩。1958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两个预备师建立农场后,掀起了开荒高潮,
到1963年驻县农场耕地已拥有耕地90多万亩。1970年新建普阳农场之后,驻县农场耕地每年以
15万亩的速度递增,到1980年共拥有耕地 252万余亩。由于过量开荒,破坏了森林资源和放牧
草原,从1981年开始退耕还林还牧,到1985年共退耕造林35万亩,还牧 11万亩,实有耕地206
万亩。

   几个年份耕地表
  表12—1 单位:万亩



  二、作 物

  在萝北境内的 7个国营农场主栽农作物有麦、豆、稻、禾、糖、麻、薯、烟、瓜、果、菜、
杂12门类100多种.可分为:经济作物、菜类作物、果类作物、瓜类作物。

  粮豆薯作物有小麦、大豆、水稻、玉米、谷子、高梁、马玲薯、杂粮等。新垦地大都种植
大豆,待草根腐烂后耢平耙细再种小麦。如1950年解放一团新开地5.7 万亩,种植大豆 1.1万
亩,占总耕地数近五分之一,而小麦仅1 600亩。1980年大豆种植面积 73万亩,而小麦扩种到
110万亩。兴办家庭农场后因种植大豆经济效益高,1984年大豆种植面积回升到96万亩,小麦
下降到57万亩,1985年大豆小麦播种面积持平。玉米产量高,也是主种作物之一。1960年以前
种植玉米面积仅次于大豆和小麦。1961年以后使役牲畜减少,所需饲料量降低,故种植玉米面
积逐年下降,到1985年仅有6.5万亩。水稻的种值开始于80年代。1980年种植7 600亩,1985年
扩种到 2万亩。此外,马玲薯、大麦、荞麦、红小豆、白小豆、绿豆、饭豆等10几种都是人们
喜爱的作物,每年都种植几千亩,供人们调剂饮食之用。

  经济作物。有甜菜、亚麻、烟草几种,主栽是甜菜。在未建立糖厂以前每年只种甜菜干亩
左右,宝泉岭糖厂投产之后,1975年播种面积猛增到3.4万亩,1980年以后年种植面积都在5万
亩左右,甜菜是很有发展前途的经济作物之一。

  蔬菜。有近百种,主栽的有白菜、萝卜、黄瓜、甘兰、青椒、西葫芦、南瓜、葱、蒜、豆
角、芹菜、菠菜、香菜等。随着人口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菜类种植也不断扩大面积和使用
大棚扣种。70年代以前年种菜面积 3万亩左右,兴办家庭农场以后,由于种植蔬菜经济效益高,
到1985年已扩种到8万亩。

  果类。果类主栽大苹果、小苹果、葡萄、李子等,由于产量低,味酸涩发展缓慢。

  瓜类。主种西瓜和香瓜。西瓜发展很快,每到8月份西瓜充满市场,销往场外。

  三、耕作制度

  50年代的耕作制度系撒种糜子或在犁片上种大豆、杂粮等。 2年后,草垡腐烂再起垄播玉
米、杂粮等。进入60年代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改用“平翻耕法”,即秋翻地,来年春天耢
平耙细、平播小麦、大豆,70年代后采取了“深松耕法”,松、翻、扣、搅相结合,即是将耕
地耙平,按技术要求撒上足够的肥料,然后搅拌均匀,再播种。为了调开茬口,防止“迎茬”,
采取了大豆——小麦——小麦——玉米,或者小麦——小麦——大豆——玉米——杂粮的轮作
方法。

  四、植物保护

  灭草。各场旱田杂草有稗草、蓼蓼草、苍耳、谷莠子、曲麻菜、灰菜、苋菜、兰花菜、马
唐、蒿类、芦苇等20几种,危害着农作物的正常生长。灭草办法:一是人工铲除,有的作物需
要铲 3遍才能除尽杂草;二是轮作抑制杂草,如大豆地的苍耳、谷子地的谷弇子、小麦地的野
荞麦、麦仙翁等,在连作下这些杂草容易滋生,实行轮作法就可以抑制;三是翻耙镇压。翻地
时将上层土块连同杂草种子翻到下层,将下层宿根性杂草根茎翻到地表层,翻完耙平再镇压,
使杂草无法生长;四是中耕灭草。在杂草即将出土时中耕培土可消灭一部分杂草;五是化学药
物灭草,60年代以前用人工喷洒化学药物,70年代以后用飞机喷洒农药,这对杀灭大豆地和麦
田地的阔叶杂草效果明显。水田杂草依靠人工薅、深水淹等办法,70年代后期使用进口杀草丹、
禾大壮、苯达松等化学剂灭草,非常有效。对害虫防治,60年代以前用六六六粉拌种和用赛力
散、敌百虫、敌敌畏、升汞等,70年代开始增用辛硫磷、乐果、敌杀死、禾大壮和敌稗等。防
治病害的办法一是选用抗病良种,二是施用腐熟农肥,三是防止追氮过量、过迟,采取氮磷配
合增施钾肥,四是使用药剂。

  五、种 子

  小麦。60年代以前主栽秃不齐、松花江七号、松花江一号、合作五号、合作六号、东农101
号。70年代主栽辽春一号、克刚、克壮、克红、东农106、松花江七号。80年代主栽克旱六号、
克坚、克红、东农106、松花江七号。80年代主栽克旱六号、克坚、沈68—71、垦149、新曙光
三号、克全、克丰一号、克群、克涝三号、农大2504、松花江七号。大豆。60年代前主栽满仓
金、小粒红、元宝金、丰收 2号、东农一号、东农四号、黑龙江41号;70年代主栽黑河三号、
合交8号、哈光1654、丰收2号、丰收10号、黑龙江41号、合交、 6号;80年代主栽合丰22号、
黑河三号、红丰三号、合丰24号。玉米。60年代前主栽小粒红、白头霜、六叶鲜;70年代主栽
单交HP103×长32、HP103×528、HP103×153、火球——2×维尔100、A96×牛、HD103×711。
水稻。60年代前主栽小红芒、金钩、老头稻、小白毛、二白毛、石守白毛;70年代主栽合旺一
号、黑河早熟稻、合江14号、合江16号、合江一号、合江19号;80年代主栽合江16号、东农7824、
合江19号、合江23号。谷子。60年代前主栽黄粘谷、红粘谷、老来变、大粗穗、大青苗、薄地
租二号;70年代以后主栽合光六号、合光9号。马玲薯。60年代前主栽串地龙(麻土豆)、 29—
720、波兰一号、70年代后到80年代主栽克新 1、2、3、4号。白菜。60年代前主栽核桃纹、唐
山白菜、大青帮、二中心、通化白菜;70年代以后主栽二中心、通化白菜、佳白一号、佳白二
号、牡丹江一号。黄瓜。主栽长春蜜刺、津研四号、大青刺、叶三、九月青。西瓜。主栽新红
宝、龙蜜100号、龙蜜104号、早花、蜜宝、齐园等。

  六、肥 料

  新垦耕地一般不施肥,60年代初使用氮肥,后期到80年代,主要用:氮素类肥、磷素类肥、
钾肥、微量元素、复合肥。氮素肥料,主要用于追肥、种肥或底肥。用过磷酸钙制成颗粒拌种
施用,三料用于白浆土和草甸土。钾肥主要用于水稻育苗。微量无素用于拌种及喷洒。1965年
军川农场在大豆开花期间,用飞机在2.4万亩大豆田内喷洒,每亩地用钼酸铵6.6克兑水30公斤,
增产10~20%,每亩增收大豆10公斤左右。复合肥用于各类作物,亩增产8~12%左右。

  七、产量与产值

  1950年解放一团播种3.7亩,粮豆薯总产量4 499吨,农业总产值为 314万元。此后,耕地
逐年增多,产量、产值与日俱增,到1976年播种面积183.7万亩,粮豆薯总产量达 21.9万吨,
农业总产值超亿元。从此,宝泉岭农场管理局驻萝北境内的7个国营农场年均播种面积190万亩
左右,粮豆总产量在15—20万吨左右,农业总产值在1亿元左右,详见下表:

    1950~1985年农业产量、产值状况表
  表12—2



  续表12—2



  八、水 利

  建场初期,以人力挖渠排水。60年代开始用推土机修堤筑坝。70年代以后开始治理涝区,
搞大型水利工程。到1985年驻萝北境内的7个国营农场已有水利职工1 400余人,推土机94台,
挖掘机17台、铲运机5台、搅拌机7台,累计完成土石方5 000万立方米,挖出干渠总长960公里,
治涝面积100万余亩。此外还购置了钻井机12台,累计打电机井580眼。有喷灌机27台有效喷灌
面积15 万亩。

  九、机 械

  1950年仅有履带式拖拉机7台。到1985年已有各种类型拖拉机1 762台,联合收割机 834台,
机动运输车辆1 392辆(其中汽车719辆)。

   几个年份农机数量表
  表12—3



  十、林 业

  初建场时只着眼于开荒建点,忽视了保护森林,致使几十万亩天然次生林遭到破坏。1963
年开始重视,加强对林业的管理,林木受到了保护。1968年,强调“以粮为纲”,盲目扩大耕
地面积,加之“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使天然次生林再次锐减,复盖率由34%下降到7.3%。1979
年建立了专业林业队伍,开始人工造林和退耕还林,实行林业承包责任制等使林业开始恢复,
到1985年人工造林16万亩,加之退耕还林,林木覆盖面积由7.3%又上升到11.5%。

  十一、畜牧业

  初建场时耕种、运输等以畜力为主,所以重视役畜的饲养。以后农业机械大量增加,役畜
逐渐减少,到1985年江滨农场仅有役马22匹,(1958年为736匹) 宝泉岭农场有役马 74匹,(最
多时近600匹 )役马最多的名山农场也只有109 匹,其他几个农场仅有十几匹,役牛基本淘汰。
1978年每个农场有肉牛400~800 头。奶牛,在1958年仅宝泉岭农场有130头,1966年农场均有
奶牛,到1985年底,7个国营农场合计1 500余头。

  猪。从建场开始就重视猪的饲养,宝泉岭农场养猪最多,1958年达 2 250头。其它农场仅
200~800头左右。进入70年代每个农场养猪 8 000~15 000头。1974年军川农场十三队上海知
识青年顾雪妹和九队女青年韩冬梅各饲养肥猪500余头,年上交肥猪1 000头,创造农场系统养
猪最高纪录,被选为东北农垦总局和黑龙江省劳动模范。

   几个年份饲养畜禽数量表
  表12—4



  十二、渔 业

  1959年驻县各农场先后成立了打渔队,年捕鱼量均在10吨左右。60年代后期更新了渔具,
增添了三层网、张网等先进的捕鱼工具,年捕鱼量高达15~20吨。70年代后期管局制定了“以
养为主、捕养结合”的方针,此后,各农场由单一捕捞转向自养自捞,开始修筑池塘和利用水
库进行人工养鱼。1976年7个国营农场共有养鱼水面1 000余亩,投放鱼苗 3 000万尾。到1985
年发展到人工养鱼水面5 600亩,投放鱼苗7 000万尾,年产鱼量达50吨,加上自然水面捕鱼在
内,7个农场年捕鱼量又上升到60吨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