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 一、教 育
宝泉岭农场在1951年开始成立小学校,有学生20人,教师1人,1个复式教学班。1959年驻
萝北县 6个国营农场普遍开办了学校,共有小学校41所,在校学生2 677人,教师100人。同年
宝泉岭农场开办了初级中学班,有学生138人,教师13人。1978年7个国营农场开办了职业高中
和普通高中。截至1985年有幼儿园54所,入园幼儿1 800余人,幼儿教师180人。已有小学校169
所,在校学生12 936人(儿童入学率达99.8%)有教师853人。基本普及了初等教育。初级中学12
所,完全中学5所,职业高中7所、高级中学1所、中等专业技术学校1 所、计有学生 11 930人,
教师1 039人。中学教育也在不断提高。
二、科 技
1968年驻萝北各农场均建立良种队、畜牧队、农机修配等单位,在这些单位配有专业技术
员,他们肩负着生产技术工作,也开展专业研究。1971年成立了农业科学研究所,有科技人员
47人。进入80年代科技人员达2 500多人,经历30 多年的辛勤劳动,取得了较多的科技成果,
获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奖励的有《改革耕作制度的研究》、《制糖工艺的技术改造》等27项,
还有获国家农牧渔业部、黑龙江省奖励的共8项。
获部级、省级科技成果奖之项目表
表12—9
续表12—3
三、文 化
建场初期文化生活贫乏,由各农场工会开展业余文艺活动,排练一些短小精悍的节目在节
假日演出。后来,有的农场有专业京剧团、豫剧团。1979年以后,文艺活动较为活跃,至1985
年管局共举办大型文艺汇演4次,书法美术展1次,文艺创作表演21次。为了培养文艺骨干力量,
选送 160人次到外地学习,使各场都有了一些文艺骨干分子,有的被吸收到省曲艺家协会为会
员。1976年10月份著名相声演员马季等到宝泉岭农场文化宫大厅演出,后经广大职工强烈要求,
又在室外灯光篮球场演出 1次。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丁玲晚年的作品《杜晚香》就是以宝泉岭
农工邓婉荣为模特创作的。1955年宝泉岭农场购置 1台16毫米电影放映机仅在场部放映。1958
年各农场陆续购进16毫米放映机到各生产队巡回放映。1960年购进 1台35毫米放映机在俱乐部
常年放映,此后逐步发展,到1985年,放映设备达50多套,放映点 180多个,年放映量增加到
1万多场次。进入70年代兴起了电视业。1975年管局在碉堡山建起了一座电视差转台,以一频
道播黑白电视节目。1982年换用彩电信号,改为10频道录像重放。此后各农场相继建起了电视
差转台。除转播中央、省电视节目外,尚有自办节目:科普园地、改革新闻、办好家庭农场等。
四、卫 生
建场初期,场部有卫生所,生产队有 1名卫生员。1963年开始各农场先后开设了职工医院,
生产队设卫生所。1968年管局设中心医院,各农场医院也不断扩大,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
小儿科、传染科、五官科、中医科、检验科、 X光等科室,设备有万能手术床、高倍显微镜、
脑电机、B超等先进器械,人员增加到60~80人左右,有病床60~120张,基本达到小病不出队,
大病不出场即可治愈。1959年开展妇幼保健工作,实施五期( 经期、孕期、分娩期、哺乳期、
绝经期 )保健制度。进入80年代各农场建立了妇幼保健站对妇幼疾病进行普查普治,建立儿童、
孕妇健康卡片、实行新法接生等促进了妇幼健康。建场时就设有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宣讲卫
生常识,进行除四害宣传,以预防疾病。具体抓两管(水、粪)五改( 改水、厕所、畜圈、炉灶、
环境)五有(人有厕所、牛马有棚、猪羊有圈、家禽有架、家家有灰仓)三勤(勤起、勤垫、勤打
扫)等工作,改善环境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