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农场简介
第五节 农场简介
宝泉岭农场管理局在县内有7个农场,现依建场先后,简介如下:
一、宝泉岭农场 该场在县西南,场部距县城45公里。辖区西迄梧桐河,东止都鲁河,
北与奋斗乡连接,南与汤原县境内的梧桐河农场毗邻,总面积达 917.2平方公里。该场始建于
1950年11月,系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解放一团创建,当时仍保留部队番号,由军区政治
部联络部领导。1952年 5月取消部队番号,正式命名为国营宝泉岭机械农场,划归地方领导。
兵团时期为二师十五团。兵团改制之后,恢复原名。1985年全场辖有39个居民村,总人口为23 303
人,其中职工11 150人,工农业总产值达3 632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 546万元,位居各场之首。
二、名山农场 该场在名山镇南,东连肇兴乡、江滨农场,南接军川农场、莲花乡,西
界共青农场,总面积291.25平方公里。场部距县城26公里。名山农场系1955年 8月佳木斯市部
分企业职工在名山农场八队处所建的佳木斯农场发展而成。1956年 5月佳木斯农场更名佳木斯
青年集体农庄,隶属于佳木斯市人民政府。1956年 9月佳木斯农庄、宝泉岭农场开荒队、萝北
县莲花劳改农场合并,成立宝泉岭农场莲花分场。1957年 1月莲花分场扩建为国营萝北农场,
受省国营农场管理厅领导、1958年 4月部分志愿军转业官兵充实该场,10月县场合一之后称第
七作业区(七分场)。1963年 1月县场分治,因地居名山乡内,定名为名山农场,兵团时期为二
师十二团。1969年11月团部迁至名山乡南 6公里处。撤销兵团之后恢复原名,全场现有居民村
21个,人口11 505人,其中职工5 319 名。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1 654万元。
三、军川农场 该场位于本县东南,场部距县城47公里,辖区东与绥滨县为邻,南为普
阳农场,西邻团结乡、苇场乡,北接名山农场和江滨农场,总面积 594平方公里,境内无山无
河,有大片洼地和少数水面。解放前有大面积原始森林,抗日战争时期,曾是抗联六军五师活
动的广阔场所。建国后,在辖区内开荒建点,始于1956年,后逐步发展成为萝北农场( 名山农
场的前身)的两个生产队。1958年大批转业军人充实农场,至8月发展为两个分场,10月成为县
场合一之后的第八作业区和第九作业区。1960年位于兴东的第一分场撤销,并入九分场,1963
年1月,八分场更名东风农场,九分场更名军川农场。3月,两场合并,统称军川农场,其寓意
为转业军人共建米粮川。兵团时期称二师十一团,兵团撤销后恢复原名。全场现有居民村41个,
人口20 004人,其中职工9 179名。耕地面积达498 139亩,居各农场之首。1985年工农业总产
值3,142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 85‘7万元,为管局所属各农场的第一位。
四、共青农场 该场位于县城西 9公里处之哈尔滨庄。辖区被凤翔镇、团结乡分割为两
部分。西部西隔都鲁河与宝泉岭农场交界,南邻苇场乡,东连凤翔镇、团结乡,北接奋斗乡、
环山乡。东部东邻名山镇及名山农场,南连团结乡,西接凤翔镇,北为延军农场。两部分总面
积560平方公里。该场为1958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七师转业军人所创建,初名预七师农场
一分场。县场合一后,北京、天津、哈尔滨等青年集体农庄和几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入该
场,称第四作业区,县场分治后称青年农场。兵团时期为二师十四团,兵团改制后,鉴于哈尔
滨农场管理局已建有一青年农场,故改名向阳农场,1985年 8月为纪念京津青年志愿垦荒30周
年,经胡耀邦总书记题名,改称共青农场。全场现有居民村28 个,人口 19 240人,其中职工
8 376名,耕地面积及粮豆总产量均居6个农场的第三位。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 2 305万元,其
中农业产值1 781万元,仅少于军川及宝泉岭。
五、延军农场 位于县城东北,场部距凤翔15公里,辖区被凤翔镇隔为两片。东片东濒
黑龙江,南接共青农场,名山农场,西连凤翔镇,北邻太平沟乡。西片较小,仅有 6个生产队,
均在鸭蛋河上游东岸的沟塘之间,与环山乡和二十里河林场为邻。全场总面积 663平方公里。
该场前身为1958年 5月中国人解放军预一师农场二分场,场址原在黑龙江边的延兴村。县场合
一时,预一师农场二、三分场合并,称第二作业区。县场分治后,定名延兴农场,兵团时期为
二师十三团。1969年因考虑“要准备打仗”,团部后撤至托萝山中洋灰垛附近。兵团撤销后改
名延军农场。全场现有18个居民村,人口10 764人,其中职工 4 499名。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
1 138万元,其中农业产值889万元。
六、江滨农场 在本县最东部,场部距县城60公里。辖区东与绥滨县接壤,南与军川农
场相邻,西连名山农场,北界肇兴乡,东北濒临黑龙江,总面积352.98平方公里。境内地势平
坦,解放前多森林。日伪统治时期,抗日联军曾多次在该区打击敌人,抗联六军一师师长马德
山在高家窝棚(场部北)伏击日伪警察的战斗中英勇献身,长眠于该区。该场始建于1958年 9月,
当时由预一师农场派出大批转业官兵去新升乡、开锋乡,将两个乡境内山东移民建立的集体农
庄改建为生产队而组建成江滨农场。县场合一后,改称第十一作业区、第十二作业区。1963年
恢复江滨农场名称。兵团时期称二师十团。兵团撤销后仍称原名。全场有居民村30个,人口18 896
人,其中职工8 077名。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为2 107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 572万元。
七、普阳农场 在军川农场之南,地跨萝北、绥滨两县。该场前身为8509部队于1956年
在汤原县所创建的859农场,1958年改名汤原农场,兵团时期编为二师十七团。1970年9月兵团
二师决定其搬迁萝北县境内蒲鸭河地区开荒建点,经 3年时间全部搬迁完毕,仍称十七团。农
场改制之后,正式命名普阳农场。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从1985年起,该场统计资料划归
绥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