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木材生产

第一节 木材生产




  一、采 伐

  从1972年建局之时起就开始采伐,当年完成 8.7万立方米。以后,逐年进行,1981年以后,
采伐量大增,到1985年已年产29.4万立方米木材。

  该局生产木材,严格遵循国家《森林采伐更新规程》的规定。伐前作出伐区区划,针对伐
区具体情况,确定采伐方式。1975年以前,在中兴林场、金矿林场等伐区,采用径级择伐。从
1978年起,对针叶林大部分实施抚育伐,对中兴、联营、曙光、金矿、伟东等林场的20个林班
的阔叶林,实施大面积皆伐。1982年以后,采伐方式,因林制宜:对针叶红松林进行郁闭度择
伐,对阔叶林进行小面积皆伐或条件皆伐,对有培育前途的中、幼龄林和母树林,进行抚育伐,
对无培育前途而郁闭度在 0.4以上的中龄林进行林分改良。这种采伐方式,保存了部分珍贵树
种,也使鹤北林区的森林资源得以延续。

  各林场在入山采伐之前,根据伐区区划,进行准备作业,即修集材道、楞场、机务房等,
如伐区距林场较远,还增修工段食堂、宿舍等。1982年以前,伐区大都采用盖木板房或购置活
动板房、棉帐蓬等作机务房、食堂、宿舍,只有中兴林场工段,建有砖木结构的工段房舍。1983
年以后,各林场逐步配置了通勤车,准备作业不再修建房舍。

  完成准备作业之后,开始伐木。伐木工具为油锯和弯把子锯。1976年以后,伐树全部用油
锯,弯把子锯和大斧,只用于打枝和造材。劳动组织,原为伐木工组与打枝工组分段,从1979
年开始,实行采、打、造“一棵清”,即一个工组包干一个伐区或一个林班从伐树到清理林场
的全部任务。

   历年采伐数量统计表
  表12—11 (1972~1985年) 单位:公顷立方米



  续表12—11



  二、集材清林

  集材,包括集拢伐区的原条、原木,并运载至中楞。各伐区集材,主要使用集材50拖拉机,
对于一些边远、高坡的伐区,仍然使用少量畜力集材。

  集材结束以后,随即转入清林,即将伐区的采伐剩余物如枝丫、藤条、灌木等归拢成堆,
堆长2米,宽1米,高1米,任其自然腐朽。清理皆伐迹地,则将采伐剩余物铺成带状,带宽1米
至 1.5米,带间距离,根据更新树种而定。采伐剩余物中可利用物较多,1980年以前,多废弃
不用。近年已将其中的小径木、枝、r材等运至林场,加工成产品销售,或者做林场烧柴。1981
年9月省森工总局对此举给予表扬和奖励。

  三、运 材

  运材,指将中楞场的原木运到贮木场归终楞。该局运材的唯一方式是公路汽车运材。全局
运材公路有2条干线,长152公里;42条支岔线,长398公里,累计长550公里,通向各个伐区,
均为晴雨通车的常年公路。1972年 4月成立汽车队,有解放牌汽车26辆。其中部分车辆尚需用
于运输建设和生活物资,加之木材采伐量大,故每年均有部分运材任务需要委托外单位承担。
1984年汽车队改为汽运处,车辆增多,到1985年各种型号的运材汽车已达79辆,已具有承担全
部运材任务的。运力,但对一些零散伐区和不便机械装车的原木,仍委托外单位运输。由于车
辆多,道路好,历年中楞之原木均全部运至贮木场,到1985年底累计汽车运材137.32万立方米,
其中外委运材29.2万立方米。

   历年集材运材数量统计表
  表12—12 (1972~1985年) 单位:立方米



  四、归终楞

  初建局时,全局有 2个小型简易贮木场,一在太平沟黑龙江边,主要接纳中兴林场生产的
部分原木,年最大吞吐量约3万立方米。一在局附近,年贮木量近2万立方米,1985年撤销。木
材生产量逐年增大,故于1978年开始修建新贮木场,至1985年全部竣工投产。新贮木场每年可
吞吐40万立方米木材,全局绝大部分原木均运输至该场,按树种、材种、材长分别归拢,堆集
为整齐的原木楞。建局初期, 2个简易贮木场的归楞,完全依靠人力完成,以后逐步使用归楞
架杆绞盘机,现已普遍使用,包括归中楞。新贮木场内设有国铁专用线3条,总长4.9公里。在
铁路两旁,设有708个楞头。还设有木材传送线3条,40吨龙门吊 2架,归楞用电动绞盘机41台
和其它相应的机械设备。从归楞、销售装车,已全部机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