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党员

第三节 党员




  自1928年李宁到鸭蛋河屯、崔石泉到梧桐河屯开始,先后在两地发展党员数十人( 其中朝
鲜族人较多 )。1932年秋,梧桐河屯党员和群众因水灾而大部迁移外县。1938年“三、一五”
之后,县内无党的组织活动。1948年土地改革运动时在农村吸收25名先进分子入党,从此,党
员逐年增加,但幅度较小,1954年农村党员仍只 109人。随着垦荒队员、移民和转业官兵的急
剧增加,党员人数猛增,1958年底,全县共有党员2 830人,其中农村2 132人,到1965年增至
3 000人以上。1968年国营农场划归生产建设兵团之后,党员减至1 269人。以后,随着人口总
数的自然增长和党组织的不断发展,1977年底党员人数发展到 2 167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后,注意吸收知识分子入党,到1985年,党员总数达2 681人。

  新中国成立以前,党员大都分布在农村。1950年以后,城镇党政机关及工商企事业单位中
的党员不断增加。知识分子中的党员则寥若晨星,1955年全县83 名中小学教师仅有1名党员。
进入80年代,知识分子出身的党员逐渐增多。

   几个年份党员状况表
  表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