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宣传教育

第五节 宣传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废待兴。为了提高干部的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县委于1950年初,成
立了机关干部学习委员会,由县委书记和县长分别担任正副主任。干部按理论水平和文化程度
编为甲、乙、丙3个班,学习内容有《社会科学概论》、《社会发展史》及文化知识。1950年4
月,学委会改组为在职干部业余学校,由县委宣传部主管。业校对级班作了较大的调整,课程
设置也有较大的变动,只学《政治经济学》(初级读本),其余均为文化课,分初中班、高小班、
初小班和扫盲班。当时参加学习人数:理论班54人,文化班65人。1951年以后,文化班照常学
文化,理论班则改学政治常识。1953年以《学习》杂志连载的《经济建设常识》为教材,兼学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等有关文章。1955年学完该教材各章。1959年学习《马恩列斯论
共产主义社会》、《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政治经济学》等,学习时间每周8小时(其中
业余时间4小时),各基层党委专设理论教员 1人辅导学习。1961年以后,理论学习无固定教材,
根据形势,选学有关经典著作的章节或中央文件、重要文章。学习时间改为每周 6小时,其中
业余时间 2小时。1964年开始有计划地组织学毛主席著作的30篇文章,尤以《实践论》、《矛
盾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等哲学著作为重点,到1966年出现学习高潮。学习
方法,以自学和讲课相结合,通过联系实际,写学习心得,开“讲用会”等形式,检查学习效
果。“文化大革命”期间,以“老三篇”、《毛主席语录》为主要内容,并规定了“天天读”
制度。1979年对全县各级干部以办轮训班的形式,补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课,
共办班44期,干部普遍轮训1次。1980 年以后,主要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重要文献
选编、《陈云文稿》、《邓小平文选》和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体制改革的决定等。学习方法,
县级干部通过中心组织学习:局级干部集中办班学习;一般干部由基层党委组织学习,以党的
方针政策为主,有时也举办一些专题讲座,由报告员宣讲之后,专题讨论。从1985年起,又增
设了《法律常识》课。

  二、支部教育

  县委针对许多党员对政策的模糊认识。在1950年编印《人民日报》、《松江报》(农民版)
所登载支部生活的有关文章及《中国共产党章程》发给各支部,作为党课的教材。1951年,机
关、企事业等部门所有党员,由支部组织学习中共中央东北局编印的《党员初级教材》,每周
3、6及星期日下午学习。农村支部,则以宣传部办轮训班的办法,组织学习,加以提高。1953
年 6月,贯彻省委《关于加强农村支部教育工作的指示》,固定了党课学习日,确定了党课教
材,对各支部普遍配备了兼职教员,计23人。县委书记李成信、县长阮永胜等均亲自任教,按
时去所担任课程的支部讲课。学习内容为《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党的基本知识》等。1956
年县委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及党员的实际水平,编印了支部教材,兼职教员按时
上课。1952年鉴于党员教育的“撩荒”现象,县委强调了“三会一课”制度,每月上1~2次党
课,其内容为党章、党的方针政策、毛泽东论党的建设等。1964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党
课主要是《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简称《二十三条》)和毛泽东著作
等。1972年党的生活恢复后,支部教育仍以学习党章为主。各基层党委每年对本单位党员进行
一两次集训。1979年建立了县、社、基层支部3级党课教育网,聘请兼职教员412人,普遍落实
了讲课任务。讲课内容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制
定的“把全党工作的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以
及关于体制改革、经济改革的决定等。

  三、社会宣传

  为了引导群众认清客观形势,把党的方针、政策和任务变为自觉的行动,县委根据各个时
期的不同情况,确定本县的社会宣传教育任务。1949年通过演剧、作报告、办黑板报等,宣传
生产救灾、建政试点等。1950年重点宣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意义,动员人民捐献飞机
大炮,以提高群众的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1951年全县组成宣传网,有口头宣传员 137人,
读报组34个,农村广播台18处,黑板报17处,群众宣传工作人员达310人,后又增设报告员5人,
由县里政策水平较高的党员兼任。据1954年统计,全县报告员共作宣传报告 139次,其中总路
线报告22次,宪法报告53次,粮食统购销报告28次,其他报告14次。受教育人数 8 254人,占
人县总人口数的67%;黑板报出刊282次;报纸听读人数 1 994人次。通过这些形式,广泛地宣
传了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肃反、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互助合作以及党在过渡时
期的总路线、总任务等。1955年12月在全县掀起一个声势很大的宣传合作化运动,组织了14个
宣传团,50个宣传队,22个业余剧团,14个秧歌队,深入农村,广泛宣传。1956年宣传网达到
10 个,各屯均建立了宣传小组,计40个。报告员33个,宣传员450人,全县宣传积极分子约2 000
人。1957年在全民整风运动中,开展了社会主义大辩论。1958年宣传形式多样化,搞起了专访、
图片展览、墙报诗、比武台、决心台等。1960年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高潮,全县有 326个学习
小组,参加学习人数达19 167人。宣传形式在建成“四网”( 广播网、宣传网、读报网、通讯
网)之后,各基层大都有“五员一队”(宣传员、读报员、板报员:教歌员、图书员和业余文艺
宣传队 )。组织起红色俱乐部,开展读报刊、看红书、唱革命歌曲、讲革命故事、演出革命文
艺节目等活动。1966年后几年,用学习《毛主席语录》搞红色海洋①跳”忠”字舞②“三敬三
祝”③学“革命样板戏”等代替了其它宣传形式。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展了落
实各项政策的教育。1980年在农村开展了如何致富和随之出现的生产责任制的宣传教育。1982
年以后开展了两个文明建设和“翻两番,奔小康”的教育。为配合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1985
年还加强了普及法律知识教育。

  ①“红海洋”:在建筑物、卷砸上刷红底、书写毛泽东语录或诗同。

  ②不分男女老幼都跳,不跳则为不“忠”

  ③一日三餐前向毛泽东像敬礼,唱颂歌、祝万寿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