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重大改治运动 解放以后,萝北县开展过 “三反五反”、“镇压反革命”、“肃反”、 “整风反右”、
“文化大革命”等许多政治运动。现将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两次政治运动简记如下。
一、土地改革运动
1947年10月3日至1948年7月12日,全县进行了土地改革运动。
组织机构 最高领导机关为中共合江省委萝北民运工作团。工作团行使全县党政军领导机
关的一切权力。团长方锐兼任县委书记,副团长自如海兼任副书记。各区区长由工作团成员担
任。工作刚组成两个工作队,1948年2月又增加一个小分队进驻各区屯,领导土改运动。
调查摸底 工作团对县情进行了全面调查,又对萝北区的 4个屯进行试点摸底,历时一个
多月,基本掌握了情况。全县共有29个自然屯,居民分老户和开拓户两类。①23个屯居住老户,
6个屯居住开拓户。老户屯有地主、富农,他们占有大量土地,用出租土地(每垧收租300公斤)、
雇劳金、放高利贷(年息 100%) 等手段,残酷剥削农民。开拓户屯有伪官吏和佃富农,②他们
对占人口 95%的开拓民进行剥削,除雇工、放高利贷外,还任意派粮、派款和派工,故开拓民
较老户中的贫雇农更穷,甚至因还不清高利贷而形成对债主的人身依附关系。
①老户:即东北沦陷以前定居的垦荒户;开拓民是1943年以后迁入的外县农民。
②佃富农:1938年 3月日本“满洲拓殖株式会社”强行收买全县所有耕地,然后交给备村
(乡)、屯长代管。代管者即伪官吏,土改中有的被划为奸霸分子。佃富农,是从伪村屯长处租
佃大量耕地,再雇工耕种的农户。
部分区屯阶级状况
表13—6
续表13—6
发动群众 工作团进点之后,深入发动群众。部分贫雇农积极拥护,部分人却听信地主、
伪官吏的谣言,怕“工作团说走就走”,因而犹豫观望。为了打开局面,工作团集全力于萝北
区一屯(老户屯),先清算了伪村长的罪行,斗争了地主王永盛,接着查封了地主周云山兼营的
周家烧锅,公审处决了日伪警察分所所长杨警尉。后又去凤翔区南段六屯(开拓户屯),抓斗了
在东北沦陷时期的土皇帝王屯长和勾结土匪的王、李等 3人,给他们戴高帽、游街示众。从此,
群情振奋,要求工作团进点,带领他们翻身。
清算斗争 1947年12月,工作团认真学习了新公布的《土地法大纲》和省委“经过贫雇农
大会,实行土地改革”的指示,相继进驻全县各屯,普遍召开贫雇农大会,展开了向封建势力
的斗争。到1948年 3月未,共斗争地主、富农、奸霸分子、伪警特及土匪等89人。没收浮财:
黄金114.36两,白银266两,鸦片烟802.77两,现钞3 297 100元,粮食 590.5石,还有大量的
衣服、布匹和家具,贫雇农平均每人分得实物折款10万元以上。没收地主、富农及伪屯长代管
的土地,打乱平均分配给贫雇农,也分给地主、富农一份。
纠偏发照 1948年二三月间,贫雇农急于平分土地,以便在自己所有的土地上迎接第一个
春耕;工作团的部分领导人亦急于尽快结束土改运动,转入生产运动。故在未彻底划清阶级成
份和丈清土地数量的条件下,较为匆忙地平分了土地,出现了一些偏差,如:有的屯不分地富
贫雇,以抓阄形式平分;有的屯如当年跑马占荒,采取“插牌占地”的形式,捷手者先得大量
好地;有个别屯的干部以其权势抢占好地。为此,工作团进行了整顿,坚决纠偏。第一,重划
阶级成份。依据《土地法大纲》的规定,结合萝北农村实况,制定了划分阶级的标准,具体规
定了各种剥削的计算方法,并把封建剥削与民族工商业的剥削加以严格区别。经过重划,地主
富农由占农村总户的11%下降到7.2%,中农由21.1%下降到 15.1%。对被错斗之地主、富农、中
农,采取了补偿果实的办法,或补给土地、牲畜,或补给衣被、粮食。第二,重新丈量耕地。
实丈结果,全县耕地面积 6 014.394垧。在重划阶级后,调整了原部分村屯分配不合理的耕地,
按数量平均,按土地腴瘠、距离远近等搭配平分,实际分出5 794.359垧,( 220.085垧未分,
留给即将迁入之移民 )并举行了正式仪式,发给土地执照。至此,经历84天轰轰烈烈的斗争,
彻底摧毁了农村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土地改革运动胜利结束。
二、“文化大革命”运动
1966年 6月1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人民日报》题为《彻底搞好文化大革命,彻底改
革教育制度》的社论之后,萝北一中数百名师生于19日上街游行,高喊“造反有理,革命无罪”。
名山农场中心校也贴出了第一张大字报,题为《批判旧教育制度》。从此,揭开了萝北县“文
化大革命”的序幕。
“造反有理” 中共萝北县委于 7月派出工作组进驻一中,引导师生正确执行《中国共产
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 7月18日中共合江地委派出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工
作团进驻萝北,10多天后,编为 5个分团,进驻各公社及县直各单位,并仿效外地做法,成立
“文革小组”,企图把“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的社教运动与“文化大革命”结
合进行。社教团全面进点之后, 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公报发表,全县掀起了 “红卫兵”大破
“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势力”的热潮。 8月26日一中“红卫兵”上街游行,首先
砸毁县电影院大门上的浮雕,焚烧剧团的戏装,清除被认为“旧”的或有“反动寓意”的商标。
连国防牌自行车的商标也被斥之为“炮打东方”而未能幸免。一些公社、大队群起仿效,使全
县屈指可数的几处文物,横遭劫难,如太平沟街里和肇兴南门的牌坊被拆除,兴东“政通人和”
碑和上街基日本侵略军“战殁之地”碑,均被捣毁。接着,外地“红卫兵”到县“点火”,县
内“红卫兵”亦去外地串连。9月4日,全县 2 000多群众集会,“炮打”县委。14日名山五队
“红卫兵”游斗银行营业所主任。20日,一中“红卫兵”游斗校长傅筑耕及县委工作组全体成
员。11月13日至14日,连续2 天“炮打”执行了“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社教团及县委。至此,
“造反有理”的闹声,响彻城乡。社教团、县委、县人委已陷于瘫痪,唯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未
遭到冲击。为了使工农业生产正常进行,11月17日组成了以萝北县人民武装部为主的“抓革命
促生产指挥部”,行使政府的部分权力。
夺权 1966年10月13日,一中“红五类子第造反团”约50余人要求社教团允许其取代一中
文革小组。虽未获批准,却成了“夺权”的征兆。1967年 1月初,在所谓“一月风暴”的影响
下, 1月15日87个“造反团”联合接管了县委、县人委党政财文大权。一中“人民战争”等造
造反团认为联合夺权是明夺暗保,故于 1月28日与社会上部分群众,手持木棒,强占县公安局,
宣称“一切权力归红色造反者”。县人民武装部、公安局当即采取反占领措施,并认定比举为
“反革命事件”,拘捕 20多名师生入狱。事后将部分头头押赴公社、农场批判,以做效尤。2
月 5日合江军分区特派团进驻县城,为“一·二八”事件平反,并公开宣布“人民战争造反团”
为左派组织。从此,全县便形成两大派,以“人民战争造反团”为首的部分师生及大多数机关
干部组成一派,简称“战派”;以“红色造反兵团”为首的另一部分师生及大多数工人、农民
组成另一派,简称“兵派”。3月1日,“战派”在人武部的支持下,成立萝北县无产阶级革命
派接管委员会, 行使县人委的权力。 于是,在夺权与反夺权的斗争中,多数领导干部被诬为
“走资派”,两派轮翻批斗;少数领导干部“战派”批,“兵派”保,或者“兵派”批,“战
派”保,居无宁日,寝不安席。同时,开展了“三忠于,四无限”,①背诵《老三篇》②“三
敬三祝”,跳“忠”字舞,刷写“红海洋”等活动。
武斗 1966年11月10日,前县委第二书记刘光鉴被“揪”回县,在批斗中踢于台下。在两
派互抢广播站、公章的争夺中,已出现群体武斗,但只局限于推推搡搡或拳打脚踢。1967年秋
大联合成为大势所趋,各派为了在大联合前打垮对方,达到“以我为核心”之目的,故在“文
攻武卫”的口号下逐步升级。 9月18日江滨农场两派抢夺面粉,互掷砖瓦,伤20余人。12月15
日江滨农场”工农兵纵队”以“人民战争第三司令部”在修配厂制造武器为由,围攻该厂。双
方参战者五六百人均使用猎枪、手榴弹,致使受伤者六七十人。12月21日县城爆发了近千人参
加的大型武斗,竟动用了冲锋枪、手榴弹,结果死亡8人,伤数十人。
大联合 “12·21”武斗之后,合江军分区召集双方头头在佳木斯磋商,终于1968年1月1
8日达成联合协议,并于3月28日在凤翔成立萝北县革命委员会,从而结束了近两年的动荡局势。
县革委成立1年之后,中共萝北县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诞生,瘫痪多年的党组织复苏了。
①“三忠于四无限”:忠于毛主席,忠于毛泽东思想,忠于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对毛洋东
要“无限热爱、无限崇拜、无限信仰,无限忠诚”,
②《老三篇》:毛泽东所著《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
斗批改县革委成立之后,斗批改的任务接踵而至,但其斗争不如“大联合”之前激烈,加
之名目繁多,不胜缕述,故从略。直到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彻底覆灭,这场“使党、国
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