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篇下序

第十九篇 教育

篇下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萝北县的教育事业比较落后。1947年仅有 2所小学,毕业生升
初中必须到外县就读。

  县人民政府建立后,相继创办了村镇小学和冬学,以适应广大人民群众在政治上经济上获
得翻身之后,渴求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需要。尽管布点分散,物质条件差,教师数量不足,但
教育事业仍有很大的发展,教学质量比较高。

  1953~1965年,小学教育逐步发展与巩固,中学教育开始创办并取得较好成绩,成人教育
日趋完善。这期间正确贯彻了“教育向工农开门,为生产建设服务”,和坚持“新型正规化”
的教育方针。教学秩序正常,采取多种形式办学,教学质量较高。由于“文化大革命”批判
“十七年修正主义教育路线”,批判“复辟回潮”,批判“师道尊严”和不适当的“开门办学”,
过分的“亦工亦农”,频繁的变动学制和课程设置,学校普遍纪律松驰,无政府主义泛滥,教
学质量出现空前大倒退。中小学毕业生,大多数有文凭,无水平。至于成人教育,“文化大革
命”初期统统停办。后来虽然恢复了职工业余学校,但因社会上流行着轻视知识,轻视知识分
子的“左倾”思潮,人们对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不感兴趣,虽办也流于形式。

  1977年以后,经过拨乱反正,各类学校都进行了全面整顿,学校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加
强重点校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使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起来。1985年,全县有中小学校
96所,教学班568个,在校学生13 900人,高中毕业生升学率达63.8%,教职员工 993人。全县
农民基本上脱盲,职工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约占其总数的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