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小学教育

第二节 小学教育




  一、发展概况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兴东兵备道署所在地兴东设私塾1处。民国时期,私塾发展到5
处,有学生45人,塾师(先生)5人。课程设置: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
言杂字》以及《四书》、《五经》等。教学方法,全是死记硬背。民国3年7月,县城设有公立
初等小学 1所,2个班级,学生30人,教师2人。此外,高家屯和兆兴镇两处住户增多,也设有
私立小学。开设语文、算术、修身、三民主义、音乐、美术、体育 7门课程。校舍简陋,教员
的薪金极其微薄,教员不安心工作,学生可以来来去去,学校办办停停。1929年遭受特大水灾
和边境武装冲突,居民流亡过半,学校停课一年。是年中共地下党员崔石泉 (庸健)和张秋(外
号叫张大个子)在河西村(现梧桐河农场)创办了1所朝鲜族小学,有50名儿童上学,主要学习文
化知识和革命道理。后来河东村(现梧桐河东侧)和汤原县的朝鲜族儿童也送到这所学校念书,
其食宿都在就近老乡家。1930年,这所学校搬迁河东村,改称为“松东模范学校”,学校分为
两大部,1至3年级为小学部,4至5年级为高小部。崔石泉亲自主持学校的工作,经常给孩子们
讲列宁、俄国“十月革命”的故事和革命道理。成立少先队员组成的宣传队,深入邻近村屯宣
传革命,动员群众,还经常在河边组织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和少先队员站岗放哨。1932年秋,松
花江涨水,东西两个村被淹,房子被大水冲走,学生都随着家长外迁别处。

  伪康德2年(1935年),全县有3所小学,但由于收费太重,很多学生缴不上学费,入学率低。
当年10月,把 3所小学改编为县立。七八岁到十五六岁的学龄儿童可以一齐入学,这样学额就
有很大增长。1939年以后,设有公立国民优级学校1处,国民初级学校4处,村立国民义塾 7处,
共有24个班级,在校学生1 116 名,教职员27人。公立学校常年经费 161 274元,农立学舍常
年经费 3 840元。开设课程,有日语、国文、算术、习字、图画、自然、音乐、手工、体操等
9科。日语列为各科之首,每周不少于6小时。自1935年起,一律使用伪满洲帝国编写的教材,
各科教材都充斥着奴化教育内容,除重要国策教育外,还在国文教材中将日本历代天皇将相武
士都塞了进去。学生每天清晨课前要上朝会,首先脱帽为“天皇”默祷 3分钟,然后背诵“皇
帝访日回銮训民诏书”和“国民训”,最后校长或主事训话。1942年以后,因害怕唤醒学生的
民族意识,取消了地理、历史课程,增设一门“建国精神”,强调“日满协和”,“日满一德
一心”,“日满共存共荣”,小学 3年级以上就强迫学生加入“少年团”,进行军事训练。日
本人对教师控制很严,等级分明,国民优级学校都配有日本人充任的主事和训务员,他们除担
任日语、训练等课程外,还监视中国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行动。1940年有小学11所,在校学生650
人,教职员工27人,学校分布极不平衡,只兆兴有 1所高级小学,在校学生80人。那时候贫困
家的子女最高读到初小4年级结业,上高年级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官绅人家的子女。

  1945年,东北光复后,迫于匪患,学校不能复课。1947年春,全县有 2所小学复课,在校
学生300人。民主政府成立后,县教育事业逐年发展。1948年秋,根据东北行政委员会第3次教
育会议精神,将原以政治教育为主,转为以文化教育为主。初小全部改为文化课,高小课程中
90%为文化课,克服了过去学校教育缺乏正规制度和无计划现象,开始建立校规、结业、考试、
寒暑假、升留级、毕业等制度。全县小学都建立教学研究小组,探讨教材、制作教案,组织观
摩与示范教学,力求改进教学方法。各学校还注意学生的健康,增设体育设施,加强体育锻炼
活动。在不影响正规教学的同时,学校还组织学生配合形势,响应政府的号召进行各种社会活
动,以锻炼学生适应工作的能力。1949年春,全县有小学13所,在校学生 720人,教职员工31
人。

  1953年以后,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物资文化水平的提高,小堂教育发展很快。
先后在凤翔、名山、太平沟、团结都建立了初级小学。原萝北小学为完全小学。开设语文、算
术、自然、常识、历史、音乐、体育、美术等 7门课程。各自然村的学校,大多数都开复式班。
只能保证语文、算术、自然、常识等课的授课时间。1959年春,基本上达到了队队有初小,区
区有高小。

  1960~1965年,贯彻了《小学教育工作条例》,进行学制改革,加强课堂教学,教学质量
有明显提高,全县基本上普及了小学教育, 98%以上的适龄儿童入了学。1964年,贯彻“两种
教育制度”的办学方针,开办了一批耕读小学(亦称简易小学)。耕读小学,从因地制宜,方便
农民子女入学的原则出发,在教学安排上采取了学习集中,劳动在队,农忙少学,农闲多学,
大忙放假的办法。课程主要开设语文、数学、其他学科则本着少学,实用的原则。当年就办起
耕读小学11所,在校学生350人。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的领导干部,部分教师被揪斗、教室、课桌凳、图书、仪器
遭破坏,全县小学曾一度停课。1967年,学校开始“复课闹革命”,但实际上学生闹而不学,
教师欲教不能,欲罢不忍。“复课闹革命”成为一句空话。1968年,全县农村60所公办小学全
部下放到生产大队办学。县城的 3所小学(包括朝鲜小学)交给工厂办学,并有贫下中农、工人
代表进驻学校,建立了以工人或贫下中农为主体的有师生参加的领导班子,对学校进行全面管
理。在这个时期内,学校秩序混乱,教学没有计划,纪律无保证,教学质量严重下降。1972~
1974年,全县城乡广大师生遵照毛泽东主席的“五七”指示,实行开门办学,同工厂、社队和
解放军连队挂勾,创办一批校办工厂、农场、开展了学工、学农、学军活动。

  1977~1985年,城乡小学均在整顿中发展。使适龄儿童招得来,留得住。1985年,继续贯
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大力改革,抓好规范化学校,不但普及还要提高小
学的教学质量。城乡7~12周岁的适龄儿童(除有严重残疾者外)大部入学,县城入学率已达98.5%,
农村入学率达到97%,在校生巩固率均达98.9%。同时少数民族的小学教育,也得到很大发展。
全县设立11 所朝鲜族小学,已有95%以上儿童可到本民族的学校就读。1985年萝北县成为佳木
斯市首批5个小学合格县之一,受到市政府的奖励。

   1949~1985年全县小学教育发展情况表
表19—2



  二、学校简介

  (一)县城小学

  凤翔镇第一小学,建于1946年 3月,是全县的重点校,又是历年小学教育的楷模,曾多次
被评为市、县教育系统的先进单位。该校占地面积为37 500平方米,建筑四栋砖瓦结构的平房
2 500平方米。教学设备比较完备。校院四周树木成荫,环境比较优美。这个学区的学生,均
为政府机关及镇内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子女,大多数儿童都受过学龄前教育,学生都有一定的基
础知识,教师的素质比较高,教学质量每年都居于全县小学的前列。

  1955年8月,从第一小学分出12个教学班,教职员工24人,学生400人,在城东新建2 500
平方米的砖瓦结构平房校舍,命名第二小学。该校的勤工俭学活动,一直搞得很好。从1970年
至1985年,有地50亩,耕牛2头,胶轮车1台,每年收获粮豆价值万元,秋菜数万斤。这些收入,
大多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受到县、市的表彰和奖励。

  1974年10月,又从第一小学分出6个教学班,学生250人,教职员工16 人,在城南新建1栋
600平方米砖瓦结构的平房和1栋600平方米的教学楼,命名第三小学。

  1984年8月,从第一小学和第三小学共分出13个教学班,学生677人,教职员工34人,在城
西新建筑 1 400平方米的教学楼,命名为第四小学。学生大都是职工子女,受过学龄前的教育。

   1985年县城小学情况表
  表19—3



  (二)乡镇中心校

  1951年,全县农村小学,只有肇兴、团结、尚志,东明、太平沟等 5个中心校。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心校被砸烂。1974年恢复。1976年春,中心校改为教育指导站,设
站长1人,工作人员3人,到1978年 9月,仍恢复中心校。以后,随着行政区划的变动,每个公
社都设立 1个中心校。1985年,全县11个乡镇(除鹤北镇外)都设立中心校。各中心校配有校长,
(有条件的配1名书记),教导主任各1人。有的中心校还配 1名副校长。负责管理和指导全乡各
村屯小学。中心校,受乡镇和县教育局的双重领导。人、财、物的权限在教育局,行政和政治
思想工作,由乡镇管理。

   1985年各乡镇中心校情况表
  表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