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职业中等教育

第二节 职业中等教育




  一、职业高级中学

  1984年9月,第三中学改制为职业高级中学,学制为2年。文化课设有语文、数学、政治、
物理、化学、职业道德、体育等七科。专业课设有财会、幼师、电器、农学等 4个门类。专业
课教师,采取自己培训就地取材与聘请其他部门的专业人员担任。1985年,有专业班 4个,学
生200人,原三中未毕业的初中班 6个,学生300人,教职员工共42人。其中专业教师16人,兼
职教师26人。

  创建职业高中,是中等教育改革的起点,为培养人才开辟新的途径。1985 年,职业高级
中学被评为佳木斯市文明学校,佳木斯市职业中学改善办学条件先进单位。

  二、农业中学

  1962年8月,县建立第1所农业中学,设在第一小学的附近(现文教幼儿园),招收 4个班,
学生 200人,教职员工11人。学生来自未考取普通中学的高小毕业生。当时确定办学原则是半
工半读。学制 4年,课程除学习语文、数学、政治三科外,重点学习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
方面的知识。县政府拨给土地20垧,耕牛2头,胶轮车1台,养猪12头。1966年,“文化大革命”
开始,与第一中学合并,毕业班级的学生,走向社会参加“文化大革命”,未毕业的学生插入
一中各班继续学习。

  三、师 范

  为了解决师资问题,适应小学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于1958年 9月萝北一中招收一个师范
班,有45名学生,教职工4人。办学经费,由县财政拨款,学制3年。课程设置,有语文、数学、
政治、美术、体育、音乐、生物、心理学、教育学、习字、劳动等11门课程。1959年 8月,又
招收1个班,学生45人,教师增加2人。1960 年,共有2个班,学生87人,教职工 6人。1961年,
因经费困难,缺少教学设备,又没有专业教师,学生文化水平较低,经请示批准停办。第一届
学生,学习3年毕业,大部分毕业生都分到小学任教,少数学生改行。第二届学生,学习2年没
有毕业,插入萝北中学各班继续学习。

  四、技工校

  技工校始建于1978年10月,当时没有校舍,借用农机校教室和办公室,教职工4人,招收1
个班,学生40人。开设课程主要是拖拉机修理,语文、数学、政治占有少量学时。1979年 9月,
搬进新建550平方米的2栋砖瓦结构平房。招收拖拉机修理、通用机械 2个班,学生80人,教职
工增加到8人。当年,毕业1个班,40名毕业生中,除 4名外县学生回原县工作外,其余36名毕
业生,都分配到县内各公社和县城农机部门。1980年,新建砖瓦结构的平房350平方米。

  1981~1985年,除1982年招收1个班学生40人外,其余每年都招收2个班,学生80人。1983
年9月,扩建砖瓦结构平房校舍1 200平方米。该校发展很快,教学质量较高。到1985年,校舍
建筑面积达2 100平方米,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60人,教职工32人。建校7年来,共毕业11个
班,420名毕业生。

  五、农技校

  1960年9月,县投资在名山镇建立1所农业技术学校。这所学校是半工半读的农业初级技术
学校。设有农业、机务、农田水利(包括水电)、畜牧(包括兽医)4科,学制2年。县政府拨给土
地150垧,拖拉机1台,机械农具1套,胶轮车2台,马7匹。在校学生160人,教职员工15人。因
自然灾害,办学经费困难,于1961年停办。

  六、农机校

  农机校的前身是农机训练班,开办于1958年,各公社选送学员60人,到农机训练班学习农
业机械技术。1959年后,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机科每年冬季都举办农机训练班。有时在
县里集中办,有时分散在各公社办。1974年以后,坚持常年集中在县里办班,每年办5~6期,
每期半月至 1个月。分别为各生产队训练拖拉机手,农具手、座机手,以及修理工和农机管理
干部。由于全县农业机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农民学习农业机械技术的积极性也很高。1978年,
经省政府批准建立农业机械学校,编制5人。1979年省投资25万元建校舍,于1981 年竣工,有
教室、教研室、宿舍、食堂等共750平方米。教学器械也较齐全。1982 ~1985年,每年都培训
2至4期农机人员和农机管理干部达500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