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民教育
第四章 其他教育
第一节 农民教育
自从民主政府成立后,全县农民业余教育采取了各种措施,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948年冬,全县各村屯都建立了冬学、夜校、识字班和读报组,同时还利用图书馆、俱乐
部、黑板报开展活动,把农民组织起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
1951年,县成立扫除文盲委员会,设有主任、副主任各1人,扫盲干部3人。1953年冬,全
县办夜校2处,冬学4处,共有17个教学班,学员204人,教师7人(专职1人,兼职6人)。1954年
冬,全县建立了15所冬学,有16个班级,学员418人(老学员124人,新学员 294人),开学的村
数占全县总村数的80%。各校学习的形式有三:1. 往年冬学办的较有基础的,人口较多的村屯,
可采取集中学习,编成班和组。2.人口较少的和离县城较远及其交通又不方便的村屯,采取互
教互学的形式,边生产、边学习。3.冬季男劳动力全部在外地搞副业的村屯,可采取组织妇女
炕头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学习时间,定于11月中旬至翌年3月末,每天学习 1—1.5小时。教学
内容,以语文、算术为主。学习结束进行考试,能认识到 1 300个字和能写简单的便条、会看
报为合格,合格者由县统一发给毕业证书。1955年,各农业生产合作社均有民校,学员达4 000
余人,有些农民提高文化后,当上了社队的干部、会计和记工员。
1956年,贯彻“以社为校”的方针,开展“包教保学”活动,全县学员增加到 7 000人以
上。1959年,农民业余教育发展更快,已有10 200名青壮年参加红专学校,学习汉语拼音方案
有4 798人脱盲,有500人升入高小。凡是参加文化学习的农民群众,一般的都能认识 1 500个
常用字,写简单的应用文。
“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民教育受到严重的摧残,机构被撤销,专职干部被调走,民校都
变成了大批判的“战场”,文盲大量回升。从1972年起,恢复了农民业余教育领导机构。1976
年扫除文盲的步伐加快,上下紧密配合,乡镇积极组织领导,决心扫除文盲。1985年,经佳木
斯市政府验收,全县基本上完成扫盲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