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职工教育

第二节 职工教育




  伪满时期的职工教育旨在灌输奴化思想,由协和会组织,成立语学院,设有日语部,初等
班学生75人,高等班学生55人。满语部(学习汉语)学生23人。日语教员由萝北小学校教员担任。
满语(汉语)教员由学校的汉族教师担任。

  1950年开始兴办职工教育,有50名职工参加文化学习。到1952年,学员发展 126人,其余
的职工参加理论学习。当年4月,成立在职干部业余学校,分初中、高小、初小和扫盲4个班。
理论班54人,文化班65人。1953年,县设立初中和小学2所干部学校,共有4个班级,兼职教师
8人,学员123人。1961年10月,职工教育按行业分组设校,有机关、工业、商业、粮食、凤翔
镇等5所职工业余文化学校。1962年,又将5所学校合并为职工干部业余文化学校,编教学班12
个,其中高中班2个,初中班3个,高小班5个,扫盲班2个,学员总计350人。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职工业余学校被迫停课,1971年才恢复办学。1975~1976年,有
些工厂企业办过“七·二一”大学,但多流于形式。1977年,县成立工农教育委员会,下设工
农教育办公室,有 4名工作人员。县直各系统成立以党委书记为首的职工教育委员会或指派专
兼职工作人员管理职工教育,主要是对职工进行“双补”。在“双补”教育办学高潮时期,全
县有职工学校8所,专职和兼职的正副校长9人,专职教师12人,兼职教师20余人。除粮食、农
机有专用校舍外,其他职工学校和办班单位都利用会议室做教室,经过几年的“双补”教育,
取得了一定成果。应补初中文化的3 085人,应补初级技术的2 347人。到1985年末,初中文化
补课合格2 487人,合格率为80.6%。初级技术补课合格1 955人,合格率为83.3%。经市检查验
收,职工“双补”教育突破了中央 8号文件规定的“双八十”的高限指标,完成了特定历史时
期的“双补”教育任务。

  1985年,电大工作站、农业广播学校,金融和商业函授中专班,已成为县职工高等专业教
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县有 600多名职工在职工电大、中专和高中班接受了培训。1980~1985
年,招收电大脱产班和业余自学班共8个班,学员160人,还有在外地高等院校代培的,现已有
91人获得大专学历的毕业文凭。同时,招收农业广播、金融、商业函授共6个班,学员297人,
包括在外地中等专业学校代培的,已有 110人获得了中专学历的毕业文凭。招收职工高中文科
脱产、半脱产、业余和函授共4个班,学员 134人,已有27人获得职工高中(全5科)毕业证书,
有34人分别得到2至4科结业证。有 177人报考各类职工大、中专学校。县邮电局和商业局工人
中级技术(业务)培训,也已开始进行。县委党校和各有关部门共办各类短训班40期,共培训各
级各类干部达900多人次。其中培训各类专业技术干部15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