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教学改革

第三节 教学改革




  建国后,县里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制度、学制等方面,进行了反复探讨,多次改


  一、改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建国初期,执行“教育向工农开门,为生产服务”的教育方针。县
内小学除开设文化课外,还深入到工厂、农村直接为生产服务。1952年以后,改深入工厂、农
村为基本生产教育课。1958年,贯彻执行“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
结合”的指示。调整课程设置,把劳动课列为正式课。1960年,在教学改革中,小学增加识字
量,进行以汉语拼音为主要内容的普通话教育,使用简化汉字。数学课增加了解决实际问题的
讨论课。“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学校的正常秩序被打乱,把小课堂搬到三大革命运动中去。
教学内容以《毛主席语录》和“老三篇”、革命文艺、军体、劳动课为主,忽视了文化基础课,
使教学质量明显降低。

  1984年开始,城乡各中学普遍增设劳动生产技术课、工农业生产专业知识讲座。大部分学
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生产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的需要。小学四年级以上各年级开设生产技术课。

  二、改革教学方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行了改革教学方法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改变满堂灌
的方法。采取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原则,进行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
主要是采用讲、议、练和教师小结的方法,精讲多练,指导阅读,按课本上规定的习题,要求
做出正确答案。提出问题,进行讨论,然后教师小结。还运用幻灯、演绎实验,培养学生的自
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第二课堂”建设。从1982年起,各中、小学都开辟了第二课堂。成立了语文、外语、
史地、体育、美术等课外活动小组,并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课外活动。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
动有机结合。通过开展青少年课外科技活动,进行中、小学生的智力竞赛,如“六 .一”举行
航模等活动,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启迪了学生智力。

  注音识字,提前读写。1985年,在县第一小学一年级进行“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实验,
经过半年的实验证明,“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提高了拼音教学质量,学生的识字量超过了普
通班的同年级,阅读能力也大大提高。为开发小学生智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供了经验。

  开展最佳课活动。1985年 4月至10月,在各小学开展最佳课评比活动,获奖选手35人,其
中县级最佳课选手9人。同年11月,又在县城4所小学开展最佳课评比活动,共评出县级最佳课
选手5人。获奖选手12人。

  1983年中学语文课实行单元教学实验。中学数学课实行讲读式教学。英语课实行“晨读”
制。史地课实行讲、读、练的方法等。1985年,各中学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教学改革竞赛活动。
诸如“百节课大讲赛”,“教学百花奖”,“迎春花教学活动”,“冰菱花教学竞赛”。年末,
又在一中搞了两个实验班:一个是中学语文课的“黎世法教学法实验班”,一个是北京科研所
卢仲衡的“中学数学自学辅导式”实验班,均取得了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