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文艺团体 一、业余文工队
1950年,萝北县组织一个“在职机关干部业余文娱工作队”,共有队员69人,其中:县完
全小学校学生30人。文工队利用业余时间,配合中心工作、政治运动及节日开展文娱活动。演
出的大型剧目有《白毛女》、《钢铁战士》、《小二黑结婚》等。
二、林业宣传队
1953年,萝北县成立了第一个专业文艺团体,即“林业宣传队”,共有队员15人,以宣传
林业政策为主。1954年,因缩减编制而解散。
三、京评剧团
1958年12月,在县业余文艺代表队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由40余人组成的文工团,即“萝北人
民公社文艺工作团”。文工团包括评剧团、歌舞队。1959年 7月,文工团改为一个京评剧团,
一个文工队,共有演员60余人。1960年 3月,京评剧团改为“萝北京评剧团”。演出的主要剧
目有现代评剧《宋恩珍》、传统京评剧目《人面桃花》《打鱼杀家》等。1961年,剧团计划演
出288场次,实际完成300场次;观众计划50 000人次,实际完成72 313人次;总收入计划17 280
元,实际完成23 205元。全年共上演大、中、小型的京评剧 107出,比1960年增加了45出。在
剧目生产方面,共排评剧 8出。1962年10月12日,京评剧团撤销。县京评剧团撤销不到一个半
月,萝北农场工会又把原剧团的评剧演员召集起来,并吸收了部分流动演员,办成了一个评剧
团,于12月5日正式开戏,进行营业性的演出。1964年,此剧团撤销。
四、文工团
1960年 3月,“萝北人民公社文艺工作团”的文工队改为“萝北文艺工作团”。文工团演
出的主要剧目:有大型话剧《刘胡兰》等。1966年 4月,由县文化馆领头建立一个“乌兰牧骑
文艺演出队”,即“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原名“文化工作队”。1969年8月,有演员7人,大
部分是从各农场调上来的青年农工。宣传队坚持宣传毛泽东思想,深受群众欢迎和支持。1971
年7月,文艺宣传队共计25人。其中:演员19人,演奏员5人,行政人员 1人。1973年12月10日,
文艺宣传队改名“萝北县文工团”。1975年,文工团为了推广“革命样板戏”,试演了《红灯
记》和《智取威虎山》第五场“打虎上山”。是年,文工团共计23人。指导员、团长各 1人。
演出111场次,观众72 080人次。其中:下乡演出72场次,观众达 47 000人次。1979年以后,
文工团根据自己的力量,确定以话剧为主。先后演出了《最后一幕》、《雷雨》、《第二次握
手》、《救救她》等大型话剧,还赴佳木斯、鹤立以及宝泉岭农场管理局所属各农场、县内各
林区演出。人员编制由原来的23人增加到30人。
县文工团1980~1985年演出情况表
表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