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下序
第二十一篇 卫生
篇下序
解放前的卫生事业比较落后。清末,仅民间有少数游医用中草药和一些偏方行医。清光绪
三十二年(1906年),萝北设治兴东兵备道(今太平沟乡兴东村)。当时,萝北地区金矿业较发达,
采金人员不断移入定居,随着人口的增多,少数游医陆续来此开店行医。1910年,“兴东道”
始建医院1所,房舍7间。1911年为预防鼠疫,于兴东设防疫所1处。民国2年,游散中医邢福田
到兆兴诊脉看病,在南门里道东开设福厚堂中药店,从此,萝北县有了固定的就医处。民国21
年(1932年),西医黄香蒲到兆兴镇行医,是为全县第一位西医。日本侵略军侵占萝北以后,在
卫生事业上亦进行殖民统治,于1936年,建立公医诊所。1937年,将公医诊所改为福民诊所,
把兆兴的几家中药店全部归入该诊所。1940年建立县医院,又将福民诊所并入该院。1941年,
县医院由兆兴迁到凤翔镇,兆兴设分院。两院有医生4人,护士4人。其中:凤翔医院有 3名医
生,护士2人。1945年,全县境内有日伪公办的医院2处,诊所1处,民办中药店5处,西药铺 1
处。日伪投降后,人民就医仅靠几家个体中医药店。凡有急难重病,只能到外地治疗。由于长
期缺医少药,各种传染病,地方病连年流行,患病率、死亡率较高。还因旧法接生,母婴死亡
率也很高。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健康很关怀。1949年建立了萝北县卫生所,贯彻了
以“预防为主”积极治疗的方针,建立了各级医疗机构,逐步扩充医疗队伍,增添医疗设备,
大力宣传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防治工作。建国30多年来。全县的医疗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各
乡(镇)、村(队)都建立了卫生院或卫生所。卫生医疗设备日益精良,技术力量更加雄厚,中医、
西医、中西医结合队伍不断壮大,城乡的卫生医疗条件逐年改变,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基
本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镇),重病不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