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医疗第一节 医疗机构 新中国成立以后,萝北县的医疗事业发展很快。1949年全县除民间有几家中药铺外,仅有
公办卫生所 1处。且设备简陋,医务人员甚少,患者只能门诊,不能住院治疗。1953年开始在
卫生院设置病床,以后不断发展,到1985年病床增至 167个,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也有相应的
增加。现将医疗机构分述如下。
几个年份卫生机构状况表
表21—1
一、萝北县医院
1956年建立萝北县人民医院。医院的前身是卫生院,1955年由肇兴迁到凤翔镇,位于现机
关幼儿园处,房舍面积800平方米。1958年县中医院并入该院。1959年新建砖瓦结构平房2 200
平方米。秋改名萝北国营农场中心医院。1963年10月,改为萝北县中心医院,住院处和门诊部
分开,新建砖瓦结构平房的门诊部 600平方米,各设内科、外科、儿科、妇科、中医科、针灸
科等。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医院正常的医疗秩序受到严重的破坏,打破医护界限,医护
人员皆可开方。老干部及部分知识分子受到批斗,领导靠边。整个医院处于无政府状态。1968
年 3月,由县人民医院、防疫站、保健站、原卫生科等单位共同组建了萝北县卫生事业革命委
员会。1970年 6月,卫生科与医院分开,单设萝北县人民医院革命委员会。1976年后,拨乱反
正,医疗秩序、规章制度逐渐恢复正常。1981年10月,改为萝北县人民医院,有秘书组、政工
组、医务组、财务组、总务组、门诊部、住院处,同时改革了管理体制,加强门诊抢救室、手
术室的建设,门诊部新设急诊室、观察室、老干部诊疗室和夜诊药局等机构。
1982~1985年,县人民医院在改善医疗作风,整顿工作秩序,搞好业务技术建设,加强全
面科学管理,不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严格执行岗位目标责任制,达到
了工作制度化、技术操作常规化、设备管理规格化。1984年在合江地区县级医院开展建设文明
医院竞赛检查联评中成绩显著,获合江地区边境县医院第一名。
萝北县人民医院,自1953年建院以来,门诊、住院处工作量逐年增大。1958年门诊量为65 327
人次,1985年达128 100人次,比1958年增长96.1%人次。住院处收治病人,1958年为 1 982人
次,1985年达4 325人次,比1958年增长179.7%人次。
表21—2
1985年萝北县人民医院科室设置表
几个年份县医院卫生技术人员分类表
表21—3
二、县中医院
萝北县中医院于1957年建立,仅有医护人员12人,设门诊部,分内科、妇科、儿科。除完
成医疗工作外,还承担全县中药采购和供应工作。1958年,并入县中心医院,只设中医科。中
医科设有针灸室、中药房、依古炮制中药,开展门诊配方。1984年中药投方40 437张(付),每
日配方平均40至50余付,最高每日可达100余付。中医科门诊量达25 627人次,占门诊总量22.8%。
1985年县医院中医科分出,重建中医院于凤翔镇迎宾路。占地面积为1 980 平方米,建筑
面积为 700平方米的楼房仍只设门诊部,分内科、儿产、妇科、外科、针灸科、注射室、检验
科、放射线科、中药局、西药局。因其地处镇内,便于患者就近治疗,加之中医西医结合,便
于患者选择,故日平均门诊人数在50人以上。
三、妇幼保健站
萝北县妇幼保健站,于1953年建立,由1名助产士和3名保健员组成。1968年改为卫生防疫
妇幼保健站。1977年 1月起与卫生防疫站分开,成立了萝北县妇幼保健站。1979年在县人民电
影院北约60米,新建砖瓦平房200平方米。装备了30毫安爱克斯光机1台,显微镜 1台,妇科检
查床1张,电动吸引器、脚踏吸引器各1台等。1982年 1月起开展计划生育妇科门诊,设有妇保
组、儿保组。妇保组负责全县新接生和科学接生的技术指导,妇女劳动保护,普查普治妇女常
见病、多发病,以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项工作。儿保组负责全县儿童保健,对儿童传染病防
治、小儿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科学育儿指导,托幼组织保健指导等项工作。1983年,全站
有工作人员11人,其中医师1人,医士4人,助产士1人,其它初级卫生技术人员6人,行政人员
1人。增配了电冰箱、恒温箱、高压灭菌器等医疗设备。翌年春在县内托儿所、幼儿园及乡村
所有儿童中建立了儿童保健手册,定期检查身体、用药。1985年城内 95%的孕妇做到产前检查,
新法接生率达99.2%,其中科学接生率占58.4%。
四、农村医疗机构
(一)乡镇卫生院
1956年由国家投资,在肇兴、团结、名山、太平沟4个乡镇建立了4个卫生所,有医生18人。
1958年各乡镇的卫生所一律改为人民公社卫生院,有医生25 人。1960年10月,3家个体诊所联
合组成集体所有制的凤翔镇卫生所。1961年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除肇兴、
团结2个公社卫生院是全民所有制外其余的卫生院恢复集体所有制。1972年后,肇兴、团结2个
公社的卫生机构,设有门诊、住院处、药局、行政 4个组织。其他公社卫生院只设有医疗、总
务2 个组织。1980年凤翔镇卫生院改为全民所有制,扩大院址,增添设备,增配医护人员,设
内科、外科、妇儿科、牙科、五官科、放射线科、中医科等,每日门诊量达50人次以上。
乡镇卫生院,是农村医疗卫生网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是乡镇卫生工作及其业务技术指
导的中心,是连结县和生产大队医疗卫生机构的枢纽。1984年前,由县卫生局和所在乡镇实行
双重领导。党务、政治工作以乡镇为主,人、财、物工作以县卫生局为主。担负着全乡镇的卫
生行政管理和卫生业务工作,制定本乡镇的卫生业务工作计划,开展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
卫生运动,发展巩固合作医疗,培训赤脚医生。搞好卫生防疫、妇幼保健以及计划生育的技术
指导工作。
1985年全县 9个乡镇卫生院,其中肇兴乡为中心乡卫生院,均属全民所有制性质,共有病
床55张.观察床4张,职工16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36人。
1985年各乡镇卫生院基本情况表
表21—4
(二)生产大队村卫生所
生产大队卫生所担负着全大队的防病、治病、计划生育“两管五改”妇幼保健等初级保健
任务,是农村三级卫生网的前哨和基础。农村大队的卫生所大部分建立于1970年,由县社下放
到农村的47名医护人员和专为每个大队培训的赤脚医生组成。1985年,共有88个生产大队卫生
所,25名乡村医生,85名赤脚医生,65名接生员,这些卫生所设备较差,人员技术水平比较低,
但对一般轻病、轻伤能作较好的处置,农民很需要。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大队卫生所的办所形式发生了变化,发展水平、技术力量很不平衡。
现有5个大队村卫生所达到甲级标准,能基本解决当地群众的看病用药问题。有6个大队村卫生
所达到乙级标准,有医有药。其余为丙级卫生所,有医有药,有的有医无药,有的无证行医。
现在,各村群众都能看上病、用上药,但是因为这些卫生所,多是自负盈亏,医药费较高,部
分群众有病不愿去看。
农村医疗及不脱产卫生人员发展变化表
表21—5
五、中医联合诊所
萝北县中医联合诊所是由解放前散居于各乡镇的个体中医、解放初期仍独立行医的私人诊
所于1955年合作化高潮时期,逐步联合组成的。它的性质全属集体所有制,自负盈亏。当时有
肇兴、团结、凤翔3个中医联合诊所。
肇兴乡中医联合诊所于1955年组建,股金为5 991元,职工11人。其中:中医4人,西医 1
人,牙科1人,护士1人,中药调剂2人,财会2人。1972年,公社实行合作医疗,就诊患者减少,
经济紧张,诊所全体职工积极要求停办,经县、社两级领导机关的批准,于1972年 4月停办,
其资金和固定资产全部交给国家。对不能坚持工作的老、弱、病、残人员动员回家,一次性发
给生活补助费2 000元,适应工作的人员留公社卫生院或大队卫生所工作。
凤翔镇中医联合诊所,1956年 2月组建,当时职工15人。1957年11月,联合诊所负责人为
牟取暴利,非法经营大量麻醉药品——樟脑丁,被依法制裁。联合诊所改为县中医院,院长由
县卫生科长兼任。1958年,中医院与县医院合并为萝北县中心医院。部分技术较高的中医人员
留院中医科,另一部分人员重新组建凤翔镇中医联合诊所,开业至今。
团结乡中医联合诊所,于1957年5月,由八股集资在团结乡二屯成立,股金1 000元,草房
1间,从业人员4人。其中中医2人,中药调剂1人,护士1人。1960年9月与公社卫生院合并。1961
年10月,中医联合诊所的中医中药人员从公社卫生院分出,除 1名中医留公社卫生院外,其余
人员仍组成中医联合诊所经营中草药、中成药、西药共300多种,该所开业至今。
解放前中药店(堂)分布表
表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