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卫生防疫

第三章 预防

第一节 卫生防疫




  解放前,萝北县发生几次较大的传染病。1943年麻疹流行,南段四屯40户人家,一天就死
亡22个小孩。1945年,伤寒病流行,全县死亡60余人。县内地方病主要有地甲病、大骨节病和
佝偻病。传染病主要有流感、伤寒、痢疾、小儿麻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肝
炎等。

  解放后,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卫生防疫工作,于1959年建立萝北县卫生防疫站,配备 3名医
务人员。1966年增至12人,站内设有检验室、卫生组、防疫组、配置了检验仪器,可进行水质、
食品、冷饮等常规检验工作。1983年增至32人,添置爱克斯电比色计、干燥箱、高位显微镜、
心电图机等先进设备。1985年可进行食品卫生、劳动卫生、工业三废鉴测等方面的化学检验。
通过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和卫生防疫站的积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防治传染病

  1949年开始预防天花,对初生儿及其年龄组定期种痘。1951年有5 681人种痘,经过6年的
时间,全县彻底消灭了天花。1955年开始控制了脑炎的流行。1956年开始对麻诊进行预防,开
展了教育、普查、登记工作,有重点的推行中药紫草治疗预防法。1958年采取综合措施,控制
了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并对流行广、危害最大的疾病采取了重点防治,早期隔离的措施,控制
了传染病。1973~1982年,打预防注射针及发药丸共9 249人次,开展家庭病床169张。1976年
成立了结核病防治组,制定了全县结核病防治规划。1977年深入农村普查结核病692人次。1982
~1984年共收治出血热患者192人,其中1984年,患者达157人。1985年小儿麻痹丸投服率在95%
以上,多数单位达100%,小儿麻痹无1例发生。

  二、防治地方病

  1960年开始防治佝偻病,全县有 3 013名儿童服用了1至3次尿泡蛋、紫草丸、三豆汤和注
射拇血。还开展了“三浴疗法”、服用钙粥、维生素丁等,以预防小儿佝偻病。1981年对大骨
节病开始普查,共普查了3 000多人次,查出大骨节病患者500人。其中本地发病者 350人,占
病人总数的70%;外地迁入者150人,占30%。病情程度,早期120人,1度135人,2度 125人,3
度 120人。大部分村屯皆有发生。防治的办法,主要是抓改水,食盐加碘,服用碘化钾片等。
1982~1984年在重点病区共打深井 7眼,密封大口井25眼。通过上述办法进行了综合防治,大
骨节病已基本得到了控制。1979~1985年,对地甲病普查了2 929人次,查出地甲病患者249人。
其中1度的155人,2度的75人,3度的16人,4度的3 人。共治疗地甲患者248人,治愈18人,占
患者总数的7.2%,好转160人,占患者总数的64.2%,无变化者80人,占患者总数的 28.1%,转
外地治疗的1人。

   1984年出血热发病与性别、职业、年龄关系表
  表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