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妇幼保健

第二节 妇幼保健




  一、母婴保健

  建国初期,绝大多数孕妇分娩都由旧接生婆接生。一无医疗器械,二不消毒,三不懂技术,
产妇坐着、蹲着、或跪着生孩子。因此滞产、吊产、难产、会阴严重撕伤的情况屡见不鲜。有
的产后大流血,产后感染,造成母婴无辜死亡。

  1952年开始进行新法接生训练,改造旧接生婆工作。1953年12月,在肇兴和凤翔办接生员
训练班,有26名妇女参加。1959年全县举行 2次接生员训练,其中有94名接生员,13名助产士
参加学习,经过训练后,均能掌握新法接生技术,消灭了破伤风、产褥热,保证了母婴的安全。
当年全县共出生婴儿1 649人,新法接生率达95%,难产率仅0.2%。1960年全县出生婴儿 2 073
人,新法接生与科学接生率达98%。产前检查10 266人次,产后访视7 162人次。全县难产27人,
比1959年降低了50%。1961年全县出生1 691名婴儿。其中新法接生率为55%,科学接生率为36.5%,
旧法接生率为 4%,其余为自产,此后,旧法接生被淘汰,绝大多数产妇均到医疗部门分娩。

  1972年以后,重点防治妇女子宫脱垂等常见病、多发病,开办计划生育门诊和优育询咨门
诊。1979年,全县经过几期的培训学习,基本上达到了队队有接生员和新法接生包。1981年县
属出生1 009名婴儿,其中新法接生率为50.7%,科学接生率为48.8%,自产率为0.05%。全年没
有发生破伤风及产褥热。1985年,县属出生婴儿 379人,基本上属新法接生和科学接生,母婴
全部身体健康。

  二、少儿保健

  1955年以后,注意了学校少年儿童的卫生保健工作。增设了卫生教学科目和儿童保健体操
活动,使传染病、近视眼、脊柱弯曲等病有了明显下降。1975年,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重点对入托儿童加强管理。对县幼儿园和百货托儿所,用枯草菌进行预防工作,共给儿童投药
136人次。1977年对肇兴公社三马架大队的17名学龄前儿童进行佝偻病普查,其中重度2人,中
度4人,轻度11人。1979年,对县幼儿园、凤翔镇一校,肇兴公社群力大队572名儿童进行了驱
蛔虫试点,对全县3~12岁的7 490名儿童投药,驱蛔虫人数为2 224人。1980年对县城500名婴
儿进行苯丙酮钠实验,结果无一例阳性反应。

  1982~1983年,对县城9个幼儿园和托儿所的集居儿童、7个公社14个生产大队的散居儿童
进行了近视眼、脊柱弯曲检查。同时对全县6个月至3周岁的婴儿做了血色素检验,从体检中发
现贫血、佝偻病患者发病率较高。检查环山公社朝阳大队、新跃大队, 3岁以内的婴儿29人,
均患有贫血病为100%。在太平沟、团结、莲花三个公社抽查6个生产大队的3周岁儿童,有84名
贫血,80名佝偻病患病童。1985年全县儿童普服YD丸、打VD针、吃驱虫灵等,收到较好效果。

   0~7周岁儿童健康普查情况表
表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