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衣食住行

第二十四篇 地方民俗风情

第一章 风俗习惯

第一节 衣食住行




  一、衣

  新中国成立前,萝北县人绝大多数是从冀、鲁、吉、奉等地和黑龙江省内地迁入的汉族人,
人们的衣着穿戴与这些地区略同。由于地处严寒,带有浓厚的北方特色。劳动人民穿着多是青、
蓝和白色的粗布短上衣,或对襟或偏大襟的,下穿长裤系腿带。夏天戴苇笠草帽,脚穿家做布
鞋,也有光着脚板的。春秋穿用狗皮或狍皮做成的套裤(有腿无腰,将裤腿系在腰带上)。冬季
棉衣很厚,戴着狗皮或兔皮棉帽,富裕人家戴貉壳帽——猱头皮帽,年岁大者喜戴四耳( 两大
两小 )毡帽,足蹬牛皮靰鞡里充乌拉草保暖,打着裹腿。家庭妇女也有夏穿长衫冬穿长袍的,
腰系围裙,常年穿自做布鞋。伪满后期,贫苦农民穿的是“配给”的更生布,既不耐磨又不遮
风,足蹬草鞋、布鞋或赤着脚板。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们的衣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五六十年代,
男女职工冬夏皆穿蓝、灰、青颜色,制作较宽松的制服,中山服和青年服,戴制帽,冬季脚穿
棉胶鞋或大头鞋,唯女式制服是三开领、暗兜。农村青壮年由便服逐渐改穿制服和中山服。60
年代还时兴几年对襟袄罩,下衣多是锥形裤。“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少年多数穿草绿色仿军
装,腰扎皮带,肩挎草绿色绣着红五星的布背包,胸前佩戴毛主席像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后,人们的衣着款式、颜色、质料都出现了新的变化。男人除穿制服和中山装外,西服也很
流行,头戴羊剪绒帽,脚穿皮鞋。女青年的服装更是多种多样,各式的连衣裙、套服,头系各
色腈纶毛线围巾或戴圆形帽,脚穿高跟皮鞋。下穿筒形裤,也有穿喇叭裤和牛仔裤的。穿用毛
衣毛裤、绒衣绒裤、羽绒服、皮夹克、风雨衣、呢子大衣的非常普遍。颜色也在增加,诸如咖
啡色、米色、浅灰色等。女青年的服装更是五颜六色或格条花状,非常鲜艳。

  朝鲜族老年人喜穿白色的短身沿大襟系带当纽扣的小褂。男人外套黑灰色或古铜色坎肩,
下穿青蓝或灰色的又肥又长系腿带的裤子,头戴毡礼帽。妇女则喜欢青色或色泽鲜艳的花绸缎
长到脚面的裙子。脚上多穿船型胶鞋。现在除少数老人有穿民族服装习惯外,其余人与汉族相
差无几。唯有在节日或结婚时,仍着本民族服装。

  二、食

  萝北县是以玉米、小米、白面和大米为主食。民间日常主要是吃玉米


子粥或干饭、玉米
面大饼子或发糕、粘豆包、白面馒头、大米粥或干饭。有时粗粮细做攥汤子、烙牛舌头饼。旧
社会,人们每年吃不上几次细粮,尤其是在伪满后期,吃大米白面是经济犯罪,人们多以玉米、
小豆和土豆为主食,生活极端困苦。建国后,细粮逐年增多。60年代初因自然灾害,国民经济
处于暂时困难时期,实行低标准,曾以“瓜菜代”代食。国民经济好转之后,人民生活普遍提
高。80年代后,人们普遍以大米和白面为主食。

  蔬菜是以自产为主。春天有韭菜、小葱、菠菜、生菜和小白菜。夏天有西葫芦、黄瓜、豆
角、茄子、芹菜、辣椒和西红柿。秋冬季主要有白菜、萝卜和土豆,家家户户渍酸菜和挖窖储
菜越冬。常年不断的有大葱、大蒜、咸菜和大(盘)酱。鸡鱼肉蛋和豆制品都吃,汉族人吃猪肉,
朝鲜族人喜欢吃狗肉,回族人只吃牛羊肉。60年代前人口稀少,吃鱼较多。由于人口不断增加,
交通方便,流动人员较多,鱼肉供应紧张。80年代后,鱼价飞涨,人们吃鱼量大减。改革开放
后,市场常年供应肉蛋鱼和豆制品,冬季经常供应芹菜和元葱等青菜。

  三、住

  民国和伪满时期,新搬迁到萝北的庄户人家,居住着马架子和草垡垛起的小土房。多数住
2间、3间或 5间不等的草泥结构的土房。松木或柞木的柱脚,松木或杨木的房架,草盖,或用
“拉哈辫”砌墙或用土坯垒墙,或用草泥叉墙。南墙中间安装房门,东西两侧的南北墙镶着上
下两开的窗子,窗棂外面糊上窗户纸,纸上涂豆油以防风吹雨打。室内上无天棚,下无地板。
有用纸糊墙的。通常是东西屋对面搭炕住人,中间(堂)屋为厨房。冬季以火炉取暖。富户人家
正房的东西两则配建厢房,或建起“四合大院”,四周叉起围墙。日伪统治者,为便于统治和
预防抗日联军的袭击,于1939年归屯并户,在各村屯四周筑围墙,墙外挖大濠沟。

  建国后较长时间住房改变不大,50年代后,室内设置,略有改进。纸糊天棚,白灰刷墙,
火墙取暖,安装左右两开的玻璃窗,城镇草泥结构的公房以4~8户为一栋。70年代职工住宅实
现砖瓦化,双层玻璃窗,纤维板天棚,地镶红砖,铁管水井。80年代,农村开始兴建砖瓦结构
或砖墙薄铁盖的房屋。城镇住宅白灰天棚,水泥或水磨石地面,有条件的家庭镶上地板,涂上
朱红色,安装土暖气,两层门,玻璃窗宽大,室内明亮。两屋一厨或三屋一厨不等,其中一屋
为书房或客厅。近几年来,有一部分职工自建房屋,有两户已建起宽敞明亮的两层小楼房。

  四、行

  民国以前,全县的主要交通工具是畜力驾驭的铁轴车或花轱辘车,有积雪的冬季用畜力爬
犁代替步行,夏季黑龙江上也有船只来往。1939年,有旅客班机通航,只是为统治者服务。1942
年冬有汽车路经萝北,但老百姓乘坐的很少。还是以畜力车和步行为主。

  建国后,公路经过修建已四通八达,60年代始,汽车(客车货车)已成为主要运输工具,农
村开始使用畜力胶轮车。70年代使用机动车。80年代机动车比较普遍,但仍有使用胶轮车者。
1982年,鹤北火车站的客车开始营运。1954年肇兴乡开始有自行车,70年代后期城乡均已普及。
80年代始,已有私人购买摩托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