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婚姻丧葬
第二节 婚姻丧葬
一、婚 姻
旧社会,全县城乡居民多是封建包办买卖婚姻。男女婚姻大事,必须听从父母之命,媒妁
之言。婚事过程中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礼仪比较繁琐。男女两家有意成亲时,则由男方家庭
先托媒人到女方家去求婚,女方家同意也找媒人代言。当男女双方家庭认为合适时,通过媒人
交换男女双方的年龄、生辰、属相,请人“合婚”。属相相合者,女方将索要的彩礼金、布疋、
衣物、首饰等写在彩礼单上,媒人持彩礼单到男方这,几经磋商才能达成协议。相亲是先相姑
爷,后看媳妇。双方家长和主要亲友互相见面定亲。当到女方家相亲时,必须将女方所要的彩
礼选出一小部分送去,俗称“过小礼”。通常是在结婚前将女方家所要的彩礼准备齐全。按时
如数送到女方家去,俗称“过大礼”。确定结婚时间,男方要请阴阳先生选出黄道吉日,这个
吉日必须是个双日。吉日之前,男方家杀猪准备宴席,做好一切准备工作。走轿,以新郎为主
组成5至7人的骑马队,新郎披红挂绿,拜祖坟、拜老师、拜长辈亲友。正日——娶亲这天,新
郎的骑马队在前,压轿童坐在彩轿(也有在马车棚上扎彩轿的)里,随后是全命( 有儿有女有男
人 )的娶亲婆、媒人、鼓乐手等人,到女方家去迎娶新媳妇。新郎在新娘家吃糕点糖果。女方
给压轿童压轿钱才能下轿车。新娘穿着大红袄、红裤、红鞋,头上蒙上“蒙脸红”,由娘家哥
哥抱上彩轿。归途中,轿夫可以换人,但彩轿不能落地。轿子只能向里转,而不能向外转。当
轿车回到家门口时,一般都是在卯时,红毡(布)铺地,新郎在前,新娘由娶亲婆搀扶随后而行,
行至院中摆设的天地桌前拜天地,一般都是叩首跪拜,以后也有行鞠躬礼的。当步入房门时,
新郎转身将正在跨入门槛(门槛上事先放好马鞍子)的新娘子的蒙脸红布揭开,再到家谱供桌前
磕头跪拜祖宗后,双双进入洞房。新郎去接待客人,新娘上炕面向里“坐福”,“坐福”时间
愈长,福寿愈绵长。当新娘子梳妆打扮,上头——挽发髻,穿戴好后,由姑婆或婶婆或嫂子陪
伴带领向家中老人、亲朋好友和来宾装烟,接烟人拿出点烟钱。在宴席间,男方主人向各位亲
友和来宾敬酒表示谢意。新娘新郎要向客人拜席,民国时期磕头,伪满时期行鞠躬礼。酒席的
重心是娘家客人,厨房师傅为娘家客人增加两盘色好味香形美的敬菜,娘家人要给以赏钱。娘
家客人走前,要到新房对新娘嘱咐一番,内容无非是孝敬公婆、妯娌和睦、夫妻互敬、勤俭持
家一类的话语,并向男方主人说姑娘不会办事,希望多加谅解等客套话。晚间在新房放一桌酒
席,由婆婆和嫂子、小姑子、小叔子等陪吃,叫做吃“五大碗”。同辈人用一些诙谐话尽情取
笑,叫做闹洞房。婚后3天或者7天新婚夫妇携带礼品回娘家——回门,有当天回来的,也有住
1~3天回来的。有的新郎不去接新娘,叫做“等亲”。特贫困者,新婚男女向灶王爷磕头,即
是结婚。伪满时期的公职人员通常是文明结婚,行鞠躬礼,有主婚人、证婚人讲话,大摆酒席,
宴请宾客。
萝北县于1946年成立民主政府后,就提倡婚姻自主。1950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
法》,男女不平等的封建婚姻制度受到冲击,基本废除了媒妁之言,父母包办和买卖婚姻,社
会上出现了移风易俗、婚事新办、不收彩礼、勤俭办婚事,不搞封建迷信等新风尚。实行婚姻
自主,自由恋爱。当男女双方相处成熟,征求双方父母同意,做几套新衣服、被褥,在当地政
府登记,领取结婚证书,一般是在星期天或节假日上午,农村在学校,职工在单位或者家中举
行婚礼。新郎戴上大红花,由傧相陪同,将新娘接到家,喜放鞭炮,向新人身上撒彩纸粉,新
郎新娘向悬挂的毛主席像敬礼,单位领导——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并讲话,男方父(母)亲——
主婚人讲话,来宾代表致贺词,新郎或新娘致答谢词或介绍恋爱经过,并交换纪念品。男方以
茶水、糖果、香烟、瓜子等招待来祝贺的亲友和来宾,亲友和来宾送钱或生活用品。“文化大
革命”后,旧的婚姻风俗有所抬头,农村有的索要彩礼过千元。70年代初女方要手表、自行车
和缝纫机三大件,后期要沙发、写字台、大立柜等“48条腿”的家具。80年代,有的要收录机、
电视机、洗衣机等高档家具。更多的人家是喜事大操大办,大吃大喝。职工结婚虽以男方为主,
准备生活日用品、家具和衣物,但女方也陪送一部分家具用品,男女双方共同将所需用品准备
齐全。结婚前几天,亲友同事和同学,有送礼品的,也有送钱的,表示祝贺。近几年来,县城
结婚的多在饭店举行婚礼,主持人代表家长、新婚夫妇和来宾讲话后,大家开怀畅饮,席间新
郎新娘向各位来宾敬酒。但有的青年男女响应共产党的号召,结婚不操办、不收礼,集体举行
婚礼;也有的新郎偕新娘到外地旅游一次,叫做“旅行结婚”,但这样做的人为数不多。
二、丧 葬
建国前,全县民间丧事礼仪繁琐,丧事程序充满封建迷信色彩。萝北汉族人占多数,其他
各民族杂居境内,丧葬风俗互为影响,大同小异。又因贫富有别,丧礼繁简不一。当老年人年
迈或病重时,提前准备寿衣(装老衣服)和寿材(棺材)。病人病危时,给病人理发,临终前给病
人穿好衣服,3件5件不等,将病人抬到堂屋地搭好的木板床上,请人守夜。停止呼吸后,用烧
纸或布蒙面,用红线绊脚,长(孝)子向西南方向指路后,亲人围在尸体旁痛哭。请阴阳先生指
点和处理丧事。死者头前摆上供桌、供品,点长明灯,烧香焚纸。死者左手握着打狗饼,右手
拿着打狗棒(面制),胸上放块锅铁。按着死者的年龄岁数,扎好岁头(烧)纸,吊挂在大门旁,
以示家中有丧事,亲朋故友闻讯赶来吊唁。出殡前,孝子等人一直护守在死者旁,叫做“守灵”。
子女和晚辈至近亲友都戴孝,子女穿重孝服,其他人按辈份和关系配戴孝帽或孝带,孙子和外
孙在孝布上缝有红布条。死者家中三年内不在春节贴红纸对联。老人去世,家中给纸扎车马和
两个纸扎童人,左金童右玉女引路,把死者送上西天。女性老人去世,出嫁女儿给扎纸牛,意
思是纸牛替母亲喝脏水减罪。富户人家还扎金山银库和其他扎彩,死者在家中停放期间,每天
早午晚三次送浆水,由知宾率领孝子等人,手提饭水壶灯笼到庙上把“浆水”倒到庙的周围,
孝子烧香磕头,回家路上大哭,直到灵前。出殡的头一天黄昏时候,“送盘缠”,主持人率领
戴孝者、亲友们抬着扎彩,带着供品、香纸到庙堂前,将扎彩点燃,孝子等面向西南边走边磕
头,以死者的称谓,口喊奔向西南大路上天堂。当尸体入殓后而进行“煞扣”——以寿钉钉好
棺材,灵柩前的一寿钉,拴一只活公鸡,以表示领魂,孝子跪在灵柩前,待灵车起动摔“丧盆”
后,扛着灵头幡走向坟茔地。灵柩用人抬或用车拉,但途中不准停下。当将灵柩放入事先挖好
的墓穴后,长子先埋第一锹土,众人相继填土,埋葬完毕,烧纸香磕头拜别。回家后,凡是到
茔地的帮忙者都要洗手,以表示以后再不干这样事情了。埋葬后的头 3天傍晚去送火,就是在
坟墓前烧点木柴,以示由火陪伴死者。3天去“圆坟”,7天烧“头七”,接着“三七”、“五
七”、“七七”还要祭奠。100天烧“百日”,以后每年要烧周年,第3个周年举行大祭,祭奠
礼仪才告结束。人死后,通常3天出殡,也有5天出殡的。特贫者,当天出殡。富裕者还要雇用
鼓乐队吹奏哀乐。每年凡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日和十月初一都要上坟烧纸,以表示对死者的
怀念。
建国后,随着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人民觉悟的提高,在葬礼中的封建迷信形式已大大
减少,丧葬仪式多数从简。人民政府提倡移风易俗,实行殡葬改革,从1964年开始,改革土葬,
统一规划基地,不准乱埋乱葬。县城在凤翔镇北凤凰山南麓建立了公墓地;农村则以生产大队
为单位统一规划墓地。1971年,县在凤凰山东南,县水泥厂北侧路东建立火葬场一处,占用山
坡荒地 6 000平方米。县政府发出“殡葬改革”的通告,要求城镇和交通方便的农村,废除土
葬,提倡火葬;交通不便的地区实行深葬,不留坟包。1983年,平坟深葬在全县范围展开。但
农村仍有很多人家保持着传统的丧葬仪式。职工去逝,要举行简单的追悼仪式,死者单位领导
和生前友好致悼词,死者长子代表家庭向参加送葬人表示感谢。70年代前后,城镇送花圈,1980
年前后送挽幛,亲朋好友送钱,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全县的职工和部分城镇居民死后实行火
葬;农村在公墓地实行深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