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时令节日
第三节 时令节日
一、春节 农历腊月三十(月小二十九)为除夕,零点后为春节,人们把这一夜的时间写成
一幅对联:“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俗称过(大)年。过年,是各族人民共同的最重要的
传统节日。进入腊月,家家户户准备过年用的东西,杀年猪,做年干粮,搞卫生等。城镇则购
买鸡鱼肉蛋。旧社会春节期间礼俗繁杂,并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除夕这天,家家贴对联、
门神,供天地、灶王,悬挂家谱或三代宗亲牌位,供桌上摆设香炉、蜡台和供品,请已故长辈
的魂灵回家过年。接财神,迎喜神。午夜“发纸”,点着香烛,烧上纸箔,放响鞭炮,向着家
谱,祭拜祖宗。晚辈给长辈磕头,长辈给孩子压岁钱,全家欢聚一堂吃饺子。初一到初五,互
相拜年,有的村屯扭秧歌,有的赌博。初三或初五撤下家谱牌位——送神。三十晚上,牛马也
喂一顿小米饭,俗称“打一千,骂一万,三十晚上吃顿小米饭”。建国后不断破除封建迷信,
移风易俗,农村尚遗留有祭祀色彩。贴上对联,挂红灯,放鞭炮,三十晚上吃饺子。近几年来,
全家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文艺联欢晚会》节目。春节期间放假 3天,互相走访“拜年”。
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都悬灯结彩挂国旗,县城和部分乡镇所在地举办秧歌队到街头演出,
恭贺新春佳节。1982年春节,县委县政府邀请肇兴公社东兴生产大队和建兴生产大队的秧歌队,
到县城表演,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二、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又名“灯节”。旧社会,人们根本吃不到元宵,只是大店
铺的门前张灯结彩。农村用豆面和玉米面的混合面,做成灯形,将灯碗边摆成 1——12个耳形
边,代表12个月,蒸熟,插上灯芯,填上豆油点着,放在适当的地方。不摆耳形边的灯放在坟
墓前和井台上,有的套上冰罩,叫做“冰灯”。有的村屯晚上抹黑脸,到江河或井台的冰上滚
几圈。新社会,萝北县人民才吃上元宵,家家挂灯,县城和部分乡镇所在地悬灯结彩,举行秧
歌汇演、赛灯会、焰火会、摆龙灯、舞狮子,热闹非常。
三、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的日子。过去,民间在这一天的早晨用草木
灰,从房门撒到井台为一条大道,在庭院的“大道”两侧撒成大圆圈,放上五谷杂粮为粮囤,
象征丰收景象,这天给小孩剃头,叫做“剃龙头”,用五色花布条串成“龙尾”形,戴在小孩
肩上,叫做“龙尾”。汉族人这一天吃猪头肉。“龙抬头”象征着龙等动物已经开始行动,新
一年的工作应该开始了。
四、清明节 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 4月5日或6日。这一天的主食是鸡蛋。大多数
群众去祖坟烧纸填土。现在的清明节,祭扫革命烈士墓,少先队在烈士墓前举行入队仪式,向
青少年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五、庙会 农在四月十八日。过去,凡是有庙宇的村镇,这一天都进行活动。或上庙烧香
求福;或祈祷神仙保佑平安;或请娘娘赐给儿女;或许愿还愿。
六、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这一天人们在日出前到野外采集艾蒿柳枝悬于门窗
下,用露水洗脸洗眼。旧时用黄布做成“猴子”挂在房门檐下,室内挂纸葫芦,在小孩脖胫上
手脖脚脖上系上五色线,衣襟上戴香荷包,挖草药掳百草用以治病。人们在这一天早晨吃猪芽
草荷包蛋、鸡蛋,吃粽子等。
七、中元节 又称盂兰盆会。道家以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在道观作斋醮。佛家亦在
此日于僧寺作盂兰盆斋,故称盂兰盆会。解放前,萝北居民大多在这天去祖坟烧纸,至今仍有
部分群众因之。
八、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人们把这个节日做为团圆的象征,这一天不出远
门,出门早归,全家欢聚一堂共进“团圆饭”,并吃月饼和西瓜等水果,有“供月”和赏月等
活动。
九、小年 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过去晚上辞灶王,摆上供品祭灶,取下灶王爷(画)焚烧,
以示灶王升天,并祈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增添了许多新的节日。如新年(元旦)放假一天,“三·八”国际
劳动妇女节妇女放假半天,“五·一”国际劳动节放假一天,“五·四”中国青年节,“六·
一”国际儿童节,“七·一”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
放假二天。近年来又增加了“植树节”,“教师节”等节日,各节日期间都由当地政府或单位
举办相应的庆祝或纪念活动。1959年的国庆节,苏联伯力边区代表团应邀到县参加庆祝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