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宗教

第四章 宗教信仰

第一节 宗教




  据民国初年调查,本县无宗教活动。到20年代末期,始有佛教传入;伪满初年,又传入道
教;新中国成立后,回族人民带来了伊斯兰教;近年在民间出现了基督教。兹分别简述如下:

  一、佛 教

  和尚沈元发约于1928年(民国17年)到兆兴镇传教,在当地政府和绅商的支持下,于1930年
修建一所名曰“三善佛堂”的寺庙作为传道之所。三善佛堂有殿堂6间计168平方米。沈长老定
居堂内,不时出外化缘和剃度僧尼,几年间吸收僧徒67人,尼姑31人。土地改革时,僧尼还俗
为民,三善佛堂亦被分给贫苦农民。

  二、道 教

  日伪统治时期,秦明修等3名道士去太平沟,以化缘和种地为生。1935年(伪康德2年)太平
沟金矿局出资,在该局西北山坳(今名庙沟)中修建一布教所,命名“太极观”,有殿房10间,
面积280平方米,分上下两殿。秦等在该地发展道徒49人,其中女性12人。

  1939年(伪康德6年)道教徒那元惠等2人在镇东村修建三圣宫3间,共74 平方米,作为传教、
起居的场所。他们常去县内各村化缘、传教,先后收道徒41人,其中女性18人。

  土地改革时,群众以破除迷信为由,将以上两处道观内的神像拆除。道徒还俗,自食其力。
至“文化大革命”时,道观亦被拆毁。

  三、伊斯兰教

  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全系回族人民,故该教又称回教。新中国成立之后,外来人口逐年增加,
1950年 9月随山东、热河移民,迁入回族居民11户,从此,有了伊斯兰教的信仰者,但无宗教
活动。1957年始有教长阿訇,首任为县政协委员丁芝圃,但无清真寺。现县属回民93人,其中
百分之九十居住在凤翔镇。县人民政府尊重伊斯兰教徒的宗教活动和习俗,年节给予生活上的
特殊照顾,开斋节还放假1天。

  四、基督教

  1984年奋斗乡农民吴怀弟与鹤岗市基督教会联系妥当之后,返乡传道,迄已发展教徒70余
人。吴未向政府申请办教,政府亦未将其纳入宗教事务管理之内。该教与鹤北林业局、宝泉岭
农场的一些教徒有联系,其活动为每星期日到吴家作礼拜,学《圣经》,听讲道等,教徒多系
家庭妇女和慢性病患者。

  此外,有类似宗教的所谓家理教。据口碑资料,此教为19世纪60年代太平天国失败之后,
清政府将义军士兵之一部分流放到嘉荫河一带时所传入,并在嘉荫河北山上建观音庙一所。民
国及伪满年间仍有此教存在,但人数及活动情况不详。新中国成立之后,已无此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