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民间传说
第六章 民间传说奇闻轶事
第一节 民间传说
一、金满沟的来历
九里庄河上游有座山,一年四季,烟雾腾腾,还不断发出响声。人们不敢靠近它,称它为
“魔山”。山下坐着一位老人,手执蒲扇向山不断的扇动,昼夜不停,终年不去。
一天,一位靺鞨族小姑娘, 大胆地走到山前, 天真地向老人提出一些疑问,问为什么叫
“魔山”,老人有多大年纪,为什么终年扇扇等等,老人均闭口不答。小姑娘逐渐长大了。她
每天都要到老人那儿去,送给他一些猎物,夏天给老人搭个凉棚,冬天给老人穿上鹿皮衣,就
这样年复一年,从不间断。老人终于被感动了,他向她说:“我原是天神,因违犯天规,被贬
下凡,罚我炼石成金后,重返天廷。这魔山,就是我的炼金炉。从点火炼石那天起,已经1800
年了。现在金炼成了,我也该重入仙班,离开这里。”说完,他又从衣袋里掏出一粒葫芦子放
入姑娘手中:“你把它种下,明年中秋结出葫芦,到月上中天时,你摘下它直到山前,金炉会
自动打开,淌出黄金,给靺鞨人带来无尽的财富。”说罢,老人飘然而去。
姑娘遵照老人的嘱咐,精心种上葫芦子,不久,发芽、开花、结果,眼看就到中秋了。一
天夜里,一个黑影在葫芦架下晃动,姑娘近前一看,葫芦不见了。她急忙带着弓箭,骑上猎马,
直奔“魔山”。她发现前面一个黑影,抱着葫芦奔跑。姑娘抽箭取弓,猛射黑影,可是箭却向
天空飘去。姑娘正在疑惑,忽听天空传来了耳熟的声音:“姑娘,不要杀他。他是一个尘缘未
断,难成正果的道徒。作恶者,总会自食其果的。”姑娘抬头一看,原来是炼金老人高坐云端。
姑娘正欲再向老人请教,忽听一声巨响,原来是恶道见偷金不成,竟将手中的葫芦向“魔山”
砸去,顿时,山崩地裂,洪流滚滚,充塞九里庄河谷,恶道也葬身洪流之中。后来,洪流变成
了黄金,“魔山”只剩下一堆乱石。从此九里庄河上游被叫着金满沟,“魔山”改称为大磊子
山。
二、老龙蜕皮
在萝北一望无涯的平原上,有一条西起开源乡三十二庄,东至肇兴乡南岗的漫岗,人们都
叫它老龙岗。当地老人们讲起这条漫岗的来历,无不带着几分敬意。
据说,很久以前,秃尾巴老李被小白龙战败,退出黑龙江,暂避在黑龙江南面不远的一条
小河里,养精蓄锐,图谋再举。经过了好几千年,秃尾巴老李恢复了元气,带着小河的水,腾
云驾雾,去与小白龙进行殊死搏斗。几经苦战,终于制服了对手,仍安居黑龙江里。黑龙想到
自己避难的那条小河,因离去时带走了全部河水,已成旱河,颇为内疚,于是,毅然在旱河南
岸,蜕下自己的老皮,让它积聚沙土,滋生草木,阻拦洪水,挡避风雪,给当地人民造福。从
此,平原上凭添了一道高五六米、绵延20多公里,林茂草丰的漫岗一老龙岗。
三、荻台河改名
今凤翔镇北有条河,清时名荻台河,民国初年却被称作鸭蛋河。民间传说是这样的:
民国初年,有个叫沈茂林的官员到萝北放荒,先从梧字段开始,自西向东,顺序出放。梧
桐河以东,丘陵起伏,被认为劣段,人们大都不愿认领。出放到今凤翔时,沈看到北面依山傍
水,南面荒原无际,因而称赞说:“雅段,此乃雅段也!”意思是“这才是好的地段呀”。领
荒人中有个叫陶质彬的,钱多势大,人们尊称他为“陶大爷”。陶听了放荒官的赞语,立即认
领了该段荒地,招佃建屯于荻台河畔,称河为雅段河,屯亦因河命名。陶系辽宁省金县人,他
的乡音“雅”、“鸭”不分,“段”、“蛋”莫辩。佃户们不理解“雅段”,却熟知“鸭蛋”,
并以为河流两岸,水草丰茂,春天野鸭成群,鸭蛋俯拾即是,叫这河为鸭蛋河,是理所当然的。
于是,十口相传,约定俗成,荻台河变成了鸭蛋河。
四、伪军警互斗
日伪统治时期,兆兴驻军伪陆军38团马团长与抗联六军五师刘师长均系家理教徒,彼此较
为友好。1937年冬,马团长派王排长用马爬犁给驻蒲鸭河密营的刘师长送去半麻袋步枪子弹,
途经胡家柈厂被伪警察查获,子弹被没收,王排长被伪警务科处决。1938年秋,伪38团一位退
役军官拟携眷返籍,但无路费。同僚们为他筹办一场赌局,把“抽红”的钱送给他。为了防备
抓赌,特意找了两个伪警察参赌。伪警赢了许多钱,要想走,于是双方搏斗起来。伪警察挨了
打,回伪警务科报告后,来了大批警察,把设赌的官兵多人,投入监狱。伪38团多方交涉,毫
无结果。旧恨新仇,使马团长无法忍受,于是由一位营长带领荷枪实弹的伪军,把伪警务科团
团围住。形势紧迫,伪县长不得不出面调解:警方从监狱里放人,军方撤除包围,这才消除了
危机。不久,伪38团全部调离萝北,县境内换驻日本侵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