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山
马德山
0000480(缺失图片)
马德山烈士画像
马德山(1911~1938年),原名金乘浩,朝鲜族,1911年12月30日生于上海市。1927年随父
母迁居萝北县梧桐河屯,为福丰稻田公司种田。1929年就读于崔石泉(崔庸健)创办的松东模范
学校,接受革命思想及参加学校所组织的各项革命活动,在实际斗争中不断进步,于1930年加
入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参加中共汤原县委举办的第一期军事训练班,这为他后来参加抗日
游击战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九·一八”事变后,马德山积极参加抗日斗争,并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担
任中共汤原县委交通员,经常不辞辛苦往来于鹤立、通河之间。有一次,为完成党交给的进山
送信任务,中途遇暴风雪,把他正在患病的左眼冻伤,导致失明。他对此毫无怨言并向组织表
示:剩一只眼,也愿抗战到底。
1932年秋,松花江洪水泛滥,梧桐河一片汪洋,马德山和屯内群众一起,迁居鹤立。他以
打鱼为掩护坚持地下抗日工作。后来党派他到汤原游击队任司务长。他克服了许多困难,常年
累月地带领马队给密营送给养,保证了全队的生活供应,多次受到队员的好评和领导的表扬。
1934年1月的一个早晨,汤原游击队员50余人被伪军两个连包围在相距100米的两座孤房中,战
斗十分激烈。马德山冒死往来于两座孤房之间,给队员送水送饭。到日落时,全体队员终于突
出重围。
1936年6月党组织送马德山到东北抗日联军军政干校学习3个月。毕业后回抗联六军,任四
团连政治指导员,后升任该团政治部主任。11月任抗联六军第一师师长,次年 2月上级决定该
师到富锦、同江、宝清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在率部开赴该区途经桦川火龙沟时,突遭六七百
名日伪军的包围。他指挥所部 200余人,激战一天,英勇机智地打退敌人多次冲锋,终于巧妙
地摆脱敌人,安全转移到富锦境内。在富锦,经与兄弟部队协同作战,半年之后,终于开辟了
富锦、宝清游击根据地。
马德山与一师政治部主任徐光海于1937年 9月去依兰,在县委的密切配合下,策动伪38团
一个营长及其下属的两个连起义,改编为抗日联军,同时还解除了一个伪自卫团的武装。不久,
又解除伪35团骑兵营营部武装。这时,一师发展到 2 000人,成为富锦、宝清一带抗日主力部
队之一。
马德山很注意部队的思想教育,并和战士同甘共苦,全师上下团结如兄弟。他对抗日群众
有着深厚的感情,群众也真诚地拥护抗日。一次,他带领一支小分队从松花江北到集贤,到一
个并屯不久的“集团部落”里。群众见到了他们,如同见到了亲人,都流下了激动的热泪,并
募集了一些棉衣和粮食,支援小分队。
1938年春,马德山、徐光海率一师北渡松花江,到绥滨、萝北一带活动。5月5日率领70多
人与六军五师政治部主任高玉斌率领的 100多人,在六军参谋长冯治纲的统一指挥下,设伏于
兆兴东南高家窝棚附近,狙击从双城经萝北去绥滨的日伪警察。冯和马率10多名战士埋伏在高
家窝棚东南 1华里处之小山岗(今称西山包)的丛林中,其余部队潜伏于西山包西面的一个较长
小岗上。
上午9时许,日伪警察及其家属200人分别乘数10辆马车,来到高家窝棚。敌尖兵班12人带
着警犬,走到西山包前,警犬狂吠,伪尖兵上岗搜索,冯治纲、马德山等抗联战士,立即开火,
将12人全部击毙。大股敌人听到枪声,立即散开,抢占高家窝棚及其东侧之旱河沿岸,凭籍河
岸这一天然工事,负隅顽抗。高玉斌率部迅速绕到旱河东岸,从背后向敌进攻,敌人腹背受敌,
伤亡惨重。所带家眷乱如群蚁,哭声、相互呼叫声、请求饶命声,此伏彼起,响彻荒野。敌边
打边往兆兴逃窜。马德山为了不给敌人以喘息的机会,率队冲下西山包,猛追逃敌,敌人被追
撼弃家眷,扔掉行李和部分武器弹药。当追至高家窝棚东 100米处、马德山不幸被流弹穿透胸
部,身负重伤,在抬往密营途中光荣殉职。指战员们以沉痛的心情,刨土掘穴,让这位年仅27
岁的抗日英雄,长眠于萝北大地。
马德山从在萝北参加驱逐日本侵略者的斗争开始,直到把自己的满腔热血,全部洒在第二
故乡——萝北,总是以革命为己任,以民族大义为天职,转战松花江下游各地,深受上级的好
评,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信。抗联五军军长周保中在1938年 1月20日给抗联六军军长戴鸿宾的
信中说:“德山同志对革命忠实之表现,工作活动之积极,很可赞许。”,马德山是萝北人民
的光荣,萝北人民将永远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