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尚志
赵尚志
赵尚志(1908~1942年)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六日生于辽宁省朝阳县。民国 6年
(1917年)因父亲参与反贪官斗争,家遭洗劫,被迫于民国 8年流迁哈尔滨,后就学于哈尔滨许
公工业学校。民国14年夏天,在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冬天去广州,入黄埔军校学习。民国15
年回东北,1932年 8月被中共满洲省委派往巴彦抗日游击队任参谋长。1933年10月创建珠河反
日游击队,次年发展到400人,改编为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任司令员。1935年1月又改编
为东北人民革命军(1936年改称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任军长;1936年三军发展到6个师,4 000
多人, 1月经北满抗日领导人会议决定,成立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部,赵尚志任总司令。此后,
赵不时率部队到萝北打击日伪。1937年 1月赵尚志在北满省委扩大会议上批评了王明、康生以
个人名义发给满洲省委的指示信。1938年 1月下旬赵尚志奉北满省委之命,代表省委及抗日联
军去苏联联系重大政治及军事事宜,从依兰出发,经汤原、梧桐河、烟筒山,于26日夜抵达名
山镇,在三军九师师长李振远所率小部队掩护下,与警卫人员郭禄等 6人,从名山镇东之三道
通西侧过江去苏联。不幸,越界后被苏方无理关押1年半,到1939年6月苏方才以“误会”为理
由,解除监禁。此时苏方向他传达了中共驻莫斯科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决定,任命他为东北抗日
联军总司令。赵组织了在苏的抗联人员110多人,携带6挺机枪和1部电台于7月经马连站返回东
北,仍活动于萝北、汤原一带。1939年12月,赵尚志奉命再度去苏。不久,北满省委开会,在
赵尚志不在场的情况下,以赵尚志反对“王康指示信”及犯有反党“左”倾错误为由,开除了
他的党籍。1940年3月,赵被降为第三路军副总指挥。1941年秋,赵带5人小分队和“我死也死
在东北的战场上”的决心,从苏联回国,活动于萝北、汤原地区,誓死消灭日本侵略军。
1942年初,日伪探知赵尚志已归国,派兵进山“讨伐”,毫无收获,于是决定诱捕,派特
务刘德山伪装收山货的老客进山。刘在山里碰到了小分队,并和其中的一位战士是“老朋友”,
故被留在队里,骗取了信任。2月11日夜.根据刘提供的假情报,赵率小分队袭击梧桐河金矿伪
警察分驻所。后半夜小分队到达距伪警察分驻所两公里的吕家菜园子,拟入内休息,赵走在前、
刘借故留在后边,突然向赵腰部开枪,子弹从腹部穿出,刘又开枪,打伤另一名战士王永孝。
赵强忍剧痛,回手将刘德山打死,金矿的伪警察听到枪声,向赵的小分队猛扑过来。赵把文件
包交给姜立新,命令他带着文件,领着未受伤的战士立即转移。赵失血过多,在昏迷中被俘。
敌人把赵尚志拉到梧桐河分驻所,一边抢救一边审问。但赵尚志拒绝就医,痛斥日伪,终于1942
年2月12日为中华民族的生存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赵尚志在敌人面前,大义凛然,威武不屈,使敌人一无所获。伪三江省警务厅也不得不承
认:“赵尚志受伤后仅活3小时。.他痛骂审讯官,狠狠地瞪着警察,而对他受重伤所造成的痛
苦,却未发一声呻吟。其最后的表现,真不愧为一个大匪首的尊严”。
赵尚志只活了34岁。他为了抗日救国,终生未娶,常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去说服母
亲及激励自己。他甚至很长时间不洗脸。他说:“国土沦丧,脸上无光。”但他在抗日战场上,
有勇有谋,敌人闻风丧胆,威震北满,与南满的杨靖宇将军,共负盛名,被誉为“南杨北赵”。
他壮烈殉职后,苏联红军于1942年夏天,出版了名为《民族英雄赵尚志——中国的夏伯阳》一
书,来纪念这位伟大的抗日将领。
1982年6月8日中共黑龙江省委常委会议,重新审查了赵尚志的历史冤案,作出决定,推翻
1940年 1月中共北满省委常委会《关于开除赵尚志党籍的决定》,恢复了赵尚志的党籍和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