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产业调整

产业调整



  1979年 7月,县委确定“以牧为主,农林副渔结合,因地制宜,全面发展”的经济发展战
略方针。之后7年,以此方针为基础,相继发出 “近抓牧,远抓树、狠抓副渔走富路”和“育
草栽树,发展畜牧,多种经营,巧干致富”的号召。种植业方面,稳定麦豆,增加玉米,大力
发展水稻,有计划地扩大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种植面积;畜牧业方面,坚持以牛羊为主,奶牛
为重点;渔业方面,坚持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大中小水面一起治理,鼓励开发荒水
养鱼。切合实际的方针、体贴民意的措施、行之有效的手段,获得丰厚的成果。种植业实现粮
食自给有余,畜牧业和渔业先后进入全国商品牛基地建设先进县、全省渔业先进县行列。1986
年,奶牛存栏、粮豆薯总产,水产品产量分别比1980年增长3.8倍、1倍、7.4倍,达到1.5万头,
8.9万吨,8512吨。7年间营造用材林、防风固沙林、薪炭林、四旁林、绿化林等30余万亩,为
此后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远储积大量财富。又由于本县在全省内率先实行“放母还犊”,
容许私人养畜,农户以廉价从县境外生产队购入牲畜繁殖。待县境外生产队也容许私人养畜后,
畜价猛涨,本县农户返销仔畜获利不菲。到1988年,奶牛存栏已升到 2.1万头,水产品产量已
升到 1.2万吨。1989年,县委、县政府确定“以牧为主,以农保牧,以牧兴工,以工富县”方
针。由于当时正处于市场疲软和“三紧一缺”状态,工业效益不升反降。

  1992年 7月,县委、县政府制定“四四战略”:发挥四个优势——资源、地缘、交通、政
策;搞好四个引进——资金、高新技术、各类人才、管理经验;坚持四个一体——粮牧企、贸
工农、城乡、农科牧;加快四个开发——以振兴乡企为主的农村经济综合开发,以发展资源型、
高新技术型为重点的工业产品产业开发,以搞活和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商品流通市场开发,
以发展投资少、效益好、就业容量大、与科技进步相关的新兴行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开发。并
将农业发展战略方针调整为“以牧为主,稳粮重企,上渔兴林,多种经营。”1993年,在此方
针基础上,将“企、牛、渔、稻、羊、庭”列为农业发展的突破口。企指乡镇企业,庭指庭院
经济。1995年,提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加销、种养加、贸工农、经
科教一体化”产业化经营战略。其实,产业化经营战略是“四四战略”中的“四个一体”的延
伸。

  “四四战略”涵盖面广,目标远大,很鼓舞人心。但是无侧重点,缺乏有效的保障措施和
手段,个别目标严重脱离实际。通过 5年实施,收效甚微。如“四个引进”中,由于泛泛引进,
只求索取,不仅没有引进 1家象样企业,反而让刘金彪一类骗子乘虚而入;如在“四个一体”
中,缺乏龙头企业拉动作用,造成奶牛业大滑坡;如在“四个开发”中,外贸急剧萎缩,边贸
无所事事,企业因产品无销路或管理不善停产、破产,职工大批失业。1997年,经济综合总量、
财政收入、人均收入已跌入全省最末三四位。财政收入仅为 3 539万元,而拖欠职工工资、世
行贷款达7 600余万元。

  1998年 1月,县委、县政府面对困难与挑战,结合本县优势和潜力,确定“围绕一个目标,
突出一条主线,抓住一个中心,开发两种资源,实现三大工程,建设三大园区,形成五大特色
产业”的战略方针。一个目标:脱贫、脱补;一条主线:改革开放;一个中心:招商引资;两
种资源:地上、地下资源;三大工程:财源建设、城镇再就业、农村扶贫攻坚工程;三大园区:
他拉哈、江湾、克尔台开发园区;五大特色产业:特色畜牧业、种植业、水产业、加工业、旅
游业。当年,虽然遭受百年不遇洪灾袭击,损失甚巨,但是由于脱贫、脱补政策深得人心,抗
洪救灾中各级领导干部又率先垂范,人们不仅没有气馁,反而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及改变贫困落
后状态的决心和勇气,为此后的经济振兴储备必要的“人气”资源。

  2000年,县委、县政府将战略方针调整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脱贫脱补为目标,打
绿色牌、走特色路,坚持以牧为主,实施结构调整、企业升级、城镇建设、招商引资、科教兴
县、产业化发展六大战略,加快地上、地下资源开发进程,推进三大工程,发展五大特色产业,
建设全国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县。通过“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创出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标识
7个, 从而拓宽农产品市场;通过定向、定位招商、引进伊利乳业等龙头企业,从而拉动奶牛
业的发展。2001年,在原战略方针基础上,提出“紧紧围绕绿、白、黑三色经济大做文章”。
绿:绿色、有机食品,白:牛奶,黑:石油。与大庆石油管理局达成协议,合作开发龙虎泡油
田,县财政每年可从中获得 7 000余万元收入。2002年,随着伊利乳业、妙士乳业、草原兴发
等企业的入驻,畜牧业逞现强劲增长势头,农牧民及县财政从中受益。为此,县委、县政府明
确地提出“畜牧立县、畜牧强县、畜牧富县”的战略方针。加大对畜牧业的扶持和投入,推动
畜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2003年,奶牛存栏9万头,粮豆薯总产8.6万吨,水产品产量1.75万吨。
财政收入1亿元,跃居全省第7位,不仅悉数补发、偿还1997年以前所拖欠的职工工资、世行贷
款,而且绝大部分下岗职工享受养老、医疗保险,县城贫困人口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有数万农
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