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赴粤经商

赴粤经商



  1988年 5月,县个体协会会长宋友去广东中山市联系代销家用电器业务,获知惠阳(淡水)
开发大亚湾的消息。返县后,告知县政协委员、个体业户陈惠君,二人商定去大亚湾考察。1989
年 8月末,陈惠君携其妻刘桂莲、宋友携其妻陈淑梅。水产局职工张友携其妻张淑兰,以及蒙
古族歌舞团职工王国新等共 7人,赴粤先后考察广州、惠阳、深圳、珠海、中山等地返回。王
国新滞留淡水一段时间,最后返县。在考察中,他们认定广东潜在巨大商机,县属企业及个体
业户有向广东发展的必要,特向县政协起草报告 1份,但没引起足够重视。10月末,王国新只
身1人再赴广东,通过考察并结合本身条件,选定餐饮业为立足广东的突破口。1990年3月,王
国新、包淑珍夫妇卖掉苦心经营多年的天马宾馆,到淡水镇开办黑天鹅饺子馆。雇员工 7人,
设餐桌6张。由于服务热情,饺子风味独特,小店很受食客光顾,仅半年时间就净赚 20万元。
利用此20万元,再开分店 1处。1991年,陈惠君、宋友与王国新之妹王秀珍等也先后赴广东大
亚湾、澳头等地开设餐饮店。1993年之后,南下经商逐渐开成高潮。受王国新等人“淘得第一
桶金”的吸引和县属企业经营不景气造成职工收入下跌或收入无保障的影响,许多人停薪留职、
提前退休、甚至弃职赴粤经商。也有职工或农民随之务工者。2003年,本县南下经商、务工人
员达2.5万人,相当于一个乡、镇的居民人口数。其中经商2 000人,务工 2.3万人。所开办的
工厂、饭店等集中分布在广州、深圳、惠阳、东莞、珠海等地,零散分布的饭店遍及广东各市、
县。以经营餐饮业为多,其余有工业、农副产品批发业、服装业、医疗业、美容业等。

  赴粤经商业绩卓著者有王国新、包淑珍、王秀珍、张世闯、张世超、陈军、李安、赵永丰、
段文惠、包杰、张延生、杜玉琪、纪恩兴、乔山、徐洪智、谷树峰、孙忠良、梁金生、王贵生、
白志达、刘权、李国全、周茂强、陈洪祥等人。

  王国新、包淑珍夫妇于1990年 3月在谈水开办首家黑天鹅饺子馆之后,陆续投资在龙岗、
横岗、平湖、石岩开设分店。1995年4月,位于虎门的餐馆大楼落成。总投资100万元,五层,
建筑面积2 000多平方米,雇用员工80余人。10月1日,黑天鹅饺子馆集团于虎门成立,以餐馆
大楼为集团办公处,王国新出任董事长,王秀珍等加盟。集团辖16家连锁店,内设财务部、人
事部、质检部、开发部、公关部、企划部。1996年末,王秀珍在深圳宝安区开办 1 000平方米
饭店,实行电脑自动化管理。1997年7月,集团总部迁入广州。1999年 10月,王国新病故,包
淑珍接任董事长职务。2003年,黑天鹅饺子馆集团有连销店52个,雇用员工3 200人,总资产2
亿元,年营销额1亿元,上缴税费近800万元。

  黑天鹅集团注重聘请、选拨、任用、培训人才,尤其注重高智商、高技能、高学历、年轻
化、专业化的人才。先后聘请大学毕业生 5人任分店经理。来自本县的谷树峰、李林武与来自
江西进贤县的姜桂花等开始为集团当小工,表现卓异,通过董事长的精心遴选、培养,一个个
都成长为优秀的基层管理人员,为集团创造丰厚的财富。他们认为:用人才不用奴才,这是私
营企业与个体户的共性,也是一切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所在。用奴才而不用人才,企业必然衰
败,事业必然瘫痪。

  黑天鹅集团注重研制、开发饭菜品种,利用特色、名牌占领市场。王国新、包淑珍先后考
察广东、四川、江西、湖南、湖北、山东、北京、辽宁等地餐饮业,学习烹饪技巧,探索适应
各地饮食风味的饭菜系列。如赴江西考察,品尝到锅仔牛排后创出的辣味小牛排,以及用东北
的山野菜制成的菜肴,都很畅销。尤其是黑天鹅饺子系列,以皮薄、色白、柔韧、鲜香为广东
食客所青睐,久销不衰。

  黑天鹅集团非常关心家乡,大力支援家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1996年,县财政收入欠
佳,支出繁多,拖欠职工工资数月,县政府向王国新, 包淑珍求助,王、包二人立即借给100
万元。此后,该款转为无偿赞助。王秀珍出资6万元,为胡吉吐莫特困学生建立扶贫基金。到2
003年,本县在黑天鹅集团属下务工者有3 000人之多,累计工资收入达亿元以上。其中来自胡
吉吐莫、克尔台、敖林西伯、巴彦查干等乡镇的上千农工的家庭因此而摆脱贫困。

  黑天鹅集团因其对国家、对广东、对家乡的贡献而获得众多荣誉。1998年 3月,县政府赠
送王国新、包淑珍牌匾1块,上书“草原骄子,家乡功臣”8个金色大字。2000年 1月,包淑珍
作为“新世纪百位杰出女性”中的一员出席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大型
联谊会和颁奖大会。同年,黑天鹅集团被广东省税务局授予“广东省纳税标兵”的称号,被广
东省餐饮协会授予“广东餐饮名店”称号。2001~2002年,黑天鹅集团先后被中国绿色餐饮协
会授予“中国诚信企业”、“绿色餐饮企业”称号。

  张世闯于1993年随父母赴深圳开饭店,后为台商打工。打工期间,发现台商从外地购入电
子元件后萌生开办工厂加工电子元件的设想。1996年6月,成立展旺电子加工厂,雇工8人,投
资30万元购置设备,租用民房 1栋。试生产效益颇佳。1999年,在电子加工厂基础上组成展旺
电线有限公司,张任董事长。2001年,在张的扶持下,其兄张世超开办美梦电子公司。2003年,
展旺公司雇工200人,实现产值2 000万元。美梦公司实现产值1 200万元。

  赴粤经商人员中有不少是被“逼上梁山”的:或因社会地位低下、贫困潦倒被人瞧不起;
或因企业停产、破产,失去生活来源;或因遭受不公正待遇,有志难伸等,从而造就他们实现
人生价值、重塑形象及“杀开一条生路”的心理,悲壮南行。而且他们所投入的资金,少量属
本人辛苦积累,大多数系托亲靠友借债,甚至高利贷,都需要奉还或加倍补偿的。正因如此,
在南下经商大潮中,奋力拼博,跃倒爬起,不折不挠,取得一次又一次成功。如酒厂原副厂长
李安于1995年3月在虎门、莞城等处开店时,总投资13.3万元,自有资金仅1.8万元,其余从母
亲、岳母、弟弟、妹妹、表弟处借6.5万元,贷款5万元。经营 4个月月月亏损,依旧坚持不退
缩,最后通过守信誉、做广告赢得顾客光顾,扭亏为盈。白志达、赵春涛、王贵生、张延生等
也经历过开业便连续亏损的局面,亏损 10余万元甚至 20余万元。尤其是白志达,第一次亏损
18.2万元,因焦虑过度诱发脑溢血,昏迷4天4夜,住院 1个月。病愈重整旗鼓再干,再次赔进
12万,仍不气馁。他们总结经验教训,虚心拜成功者为师,甚至拜下属员工为师,征求顾客意
见和建议,改善服务态度与饭菜质量,最终取得与李安同样的成功。他们开办的餐饮店大多具
有浓郁的东北特色,该特色成为招揽南方食客的绝招。如张延生于2000年 5月在广州海珠区开
办的海珠餐馆,投资160万元,建筑面积2 100平方米,雇工上百人。内分大庆、杜尔伯特、哈
尔滨、扶顺、长春等9个包房,摆设辘辘井、火炕、农家用具等。

  处于异地他乡的杜尔伯特人具有很强的故土观念和亲情意识。早期追随王国新、包淑珍赴
粤经商之人几乎都得到王、包二人关心、照顾和帮助。如指导选店址、起店名、装璜铺面以及
代办营业执照、借予资金等。后期赴粤者以此为榜样,团结互助。如肖晓波、乔山初来兑店时,
资金不足,由李国全等人帮助凑齐。而刘连明初来兑店缺乏资金时,肖晓波、乔山等予以补足。
不仅经商者之间如此,而且经商者对属下务工的家乡人更是倾全力帮助。谷树峰原是黑天鹅集
团餐馆的普通雇工,经过王国新、包淑珍选拨任集团17分店经理,后又在王、包二人帮助下于
江门市白石区投资开办黑天鹅酒楼,一举由打工仔变成老板。而黑天鹅酒楼的打工仔占海、占
华兄弟家庭缺乏春耕与养牛、养猪资金,谷老板先后资助现款 8 000元。冰城饺子馆打工仔丛
海彪与人赌吃辣椒造成胃穿孔,老板陈洪祥送其到医院手术并陪护一天一夜,为其支付医药费
3 000元。丛休养一个月, 工资照发。丛的父母闻讯后从家乡打电话给陈,感谢陈的救命之恩,
并将丛的姐妹二人也送到冰城饺子馆打工。1998年,本县发生特大洪灾,凡是家中遭受洪灾损
失的打工仔、打工妹都得到雇其打工的老板们不同程度的资助和慰问,多者每人上千元。许多
赴粤经商者直接将捐款汇给县政府分配。2001年,兴建达尔立交桥之际,他们再次慷慨解囊捐
款。2001~2003年,每年从广东汇寄县内的资金7 000~8 000万元。

  赴粤经商的杜尔伯特人除经历惨淡经营的过程外,还有人遭遇过火灾、水灾、车祸、劫杀
等厄运,备尝艰辛。有成功者,也不乏失败者。有些人赔尽本钱落魄而归,甚者客死他乡。经
商者之间团结协作占主流,也存在相互倾榨、无序竞争现象,导致个别饭店倒闭。赴粤经商并
非全出于贫困与失意,也有单纯谋发财、求发展以及借此为暴富托辞者。

  县委、县政府对赴粤经商、务工的杜尔伯特人予以高度重视和殷切关怀。自1998年 3月开
始,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赴粤考察、慰问、探望这些拼博商海、反哺家乡的赤子,为其
组建杜尔伯特驻广东党支部,制作《阳春三月广东行》、《天南地北杜尔伯特人》等电视节目
宣扬他们的业绩。

  广东——杜尔伯特人的又一“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