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人口分布

第四章 人口

第一节 人口分布



  一 民族人口分布

  1985年,蒙古族多聚居在敖林西伯、胡吉吐莫、巴彦查干、江湾、克尔台、他拉哈、腰新
等乡镇,其中敖林西伯、胡吉吐莫、巴彦查干三个乡(镇)较为集中。这些地域水草丰美,适于
畜牧业发展。

  汉族主要集中在泰康镇、一心乡、白音诺勒乡、烟筒屯镇,这些地域土质肥沃适合于农业
生产。

  满、回、黎、壮、白、达斡尔等少数民族,人数较少,多居于泰康镇,少数散居农村。2003
年,基本保持此分布状态。

  二 城乡人口分布

  城乡人口的分布特点是农村人口多,县城人口少。1985年,农村人口 176 806人,占全县
人口的79.44%;县城人口45 766人,占全县人口的20.56%。

  人口始终呈现向县城集中的趋势。原因是: 1、受县城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教育质量的
吸引力、凝聚力影响,人们向县城搬迁、定居; 2、随着事业的发展和机构的扩增,陆续调入、
分配、安置的各方面人材沉淀在县城; 3、有些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到县城寻求职业和婚
姻,逐渐落户定居。

  2003年,农村人口182 579人,占全县人口的 73%;县城人口66 216人,占全县人口的27%。

  三 流动人口分布

  1985年,受户籍的限制、故土难离观念的束缚、稳定收入的吸引,人们极少出县谋生。常
有安徽、江苏、山东等省妇女、民工、商贩来县修鞋、建房、兜售小商品等,临时居住地基本
在县城。

  1990年,颁发居民身份证之后, 为人们外出提供方便条件。再者, 受王国新等人赴广东
“淘得第一桶金”及全县企业不景气影响,人们开始到县外经商或务工,逐渐形成热潮。1998
年,县委、县政府将向县外转移劳动力做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
进一步推动人口向外流动。同期,实行招商引资,外来人口所从事的行业结构和分布区域都发
生变化,以租店经商和投资办厂(场)为主。外来人口开始向农村流动。2003年,本县常年在外
人口近3万人,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及沿海省、市、以广东省居多,达2.5万人。在本县暂居的
外来流动人口有3 000余人。

  四 人口密度

  1985年,全县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36人,其中密度最大的是泰康镇,平均每平方公里
558人。2003年,全县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40人,其中泰康镇77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