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人口构成

第二节 人口构成



  一 民族构成

  1985年,全县人口22.3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3.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汉族人口18.6
万人,占总人口的 83.7%;朝鲜、达斡尔、锡伯、鄂温克、柯尔克孜、满、回、黎、壮、白等
民族人口3005人,占总人口的1.34%。

  1990年,通过人口普查,增加 5个民族,有鄂伦春、彝、维吾尔、苗、塔塔尔族。2000年,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束,少数民族比上次普查又增加 5个民族,有藏、侗、土家、佤、布依
族。2003年,全县人口24.9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44 775人,占总人口的 18%,其他少数民族
人口7 472人,占总人口3%。

  二 性别构成

  1985年,全县总人口中男性113 475人,占总人口的51%,女性109 097人,占总人口的49%,
男女比例为104:100,男比女多4 378人。由于男尊女卑、传宗接代意识在许多人头脑中、尤其
在农民头脑中占主导地位,所以,男女比例始终变化不大。2003年,男性人口是 126 751人,
占总人口的51%,女性人口是122 044人,占总人口的49%。男比女多4 707人。

  三 年龄构成

  1985年,0~14岁组人口5.8万人,占总人口的26.06%;15~64岁组人口15.2万人,占总人
口的68.28%;65岁以上组人口1.26万人,占总人口的5.66%。人口平均寿命:男68.49岁,女69.
96岁,各为1946年的2倍。

  1990年,0~14岁组人口6.4万人,占总人口的27.3%;15~64岁组人口16.2万人,占总人
口的69.1%;65岁以上组的人口8 848人;占总人口的3.54%。100岁以上2人,其中男1人,女1
人。由于1966~1968年高生育期出生的人口已进入青年期,并逐渐进入壮年期;而优生优育观
念导致人们少生或不生;经济、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和医疗保健条件的改善又使人们生命得以
延长,向高龄化发展。2000年,通过随机抽样调查,在21959人中,0~5岁1 295人,占5.9%;
6~14岁3 307人,占15.26%;15~64岁16 740人,占73.9%;65岁以上1 117人,占5.09%。与1
990年相比,0~14岁人口比率减少6.53%;15~64岁人口比率增加4.8%;65岁以上人口比率增
加1.55%。

  四 文化构成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县总人口218 740人,其中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447人,
占0.2%;有高中专文化程度的19 424人,占 8.88%;有初中文化程度的40 636人,占18.58%;
有小学文化程度的87 062人,占39.8%;12岁以上文盲、半文盲48 270人,占22.7%。

  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期,正处于教育事业复苏时期,一方面,对“有文凭、无水平”的“文
化大革命”期间毕业的高、初中生进行“双补”;另一方面加大教育投资,改善办学条件,逐
步消除农村土房、土墙,实现校舍砖瓦化;第三方面,提高教师政治、经济待遇和素质,从而
提高教学质量。职业教育与扫盲工作也向全方位、多层次方向发展。1996年,本县被国家授予
“扫除文盲先进县”光荣称号。而此时,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增大,小家庭的子女多
系1个,为子女前途予作安排,舍得智力投资,儿童学前教育蔚然成风,各种类型的学前班、
幼儿班日益增多。以上种种,有助于人们文化水平的提升。

  2000年,对年满6岁及其以上人口进行抽样调查。在20 664人中,未上过学的1 403人,占
6.48%;有小学文化程度的7 848人,占38.5%;有中学文化程度的8 561人,占41.42%;有高中
文化程度的2 315人,占11.2%;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537人,占 2.6%。与1982年相比,大专
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率上升2.4%,而文盲半文盲下降16.22%。

  五 职业构成

  1985年,全县22.3万人。,农民38.4万人,国营职工 1.65万人,县城集体职工6 344人,
县城私人工商业者1 185人,二三线妇女、儿童、少年、老人及待业青年等 16万人。农民中,
从事农林牧渔业3.5万人,工业920人,建筑业66人,运输业203人,商业380人,文教卫生事业
1 309人,其他928人。国营职工中,从事农林牧渔业5 525人,工业 3 128人,交通邮电业484
人,城建公用事业151人,商业2 463人,文教卫生体育科技事业2 716人,金融业269人,党政
府机关干部1 717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国家一方面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允许土地使用权有
偿转让,引发农村剩余劳动力向运输业、建筑业、贩运业、商服业、加工业等行业转移。进入
九十年代,县属工、交、商、服、建企业经营不景气,职工纷纷自谋,有些人从事种养业。此
时,县委、县政府鼓励行政、事业职工停薪留职经商,部分行政、事业职工从事商服业。从而
导致许多人的职业无法界定,仅存名义上的职业。2003年,全县人口24.9万人,乡村从业人员
8.8万人,单位从业人员1.6万人,儿童,老人等14.5万人。乡村从业人员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的
6.7万人,工业人员2 812人,建筑业2 300人,运输、邮电1 132人,贸易餐饮业 4 851人,其
他从业人员1.1万人。单位从业人员中企业8 857人,事业4 851人,机关工作人员1 96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