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畜类生产 1986年,贯彻落实党中央 (1986)1号文件和省市畜牧工作会议精神,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畜牧业生产向区域化、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养畜专业村屯、家庭牧场、
养畜大户,本县被评为全国商品牛基地先进县。1987年,畜类生产以牛羊为主,以奶牛为重点,
大力发展猪禽生产和野生动物饲养。年出栏大牲畜1.5万多头匹,交售商品猪1.3万头,羊毛32
万斤,牛皮3 000张。种貉5 000对。存栏大牲畜9.4万头匹,貉2.5万只,貂2 000只,狐1 000
只。1989年,推广奶牛规范化饲养和改良牛挤奶技术,牛猪直线育肥、羊药物脱毛和小痘猪诊
断治疗技术。办饲养防疫、配种、青贮等技术培训班5次,乡村畜牧技术人员、专业户等216人
参加培训。1990年,制定 “科技兴牧杯竞赛方案和奖励办法。”11个乡镇、5个国营农林场各
为 1个赛区,设一、二、三等奖。乡镇赛区一等奖5 000元,农林场一等奖2 000元。各乡镇场
相继出台优惠政策,发展畜类生产。 烟筒屯镇,敖林西伯乡对建标准化牛舍户无偿提供红砖1
万块,一心乡、克尔台乡、敖林西伯乡为温室养猪户无偿提供塑料薄膜等。全县新建畜舍2 724
间。其中标准化畜舍146间,塑料薄膜暖舍1 026个。同年,将提高奶牛单产技术落实到45个村
226户,肉牛育肥技术落实到54个村176户,绵羊羊毛增产技术落实到 69个村167户,羔羊育肥
技术落实到63个村96户,猪直线育肥落实到111个村1 072户。树立敖林西伯乡唐营子村、泰康
镇幸福村小八盘屯、烟筒屯镇南阳村等10个养畜专业村屯和高玉彬、周洪杰等 8名养畜户为先
进典型。确定敖林西伯乡、靠山种畜场为县发展畜牧生产基点乡(场)。按基点村、屯条件每个
乡镇确定基点村2个,每个基点村确定基点户5户,非基点村确定基点户 1户。全县共落实基点
村40个,其中养牛基点村30个,养羊基点村 4个,养猪基点村6个;畜牧基点户394户。按基点
定任务,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向基点村户倾斜。当年,本县再次被评为全国商品牛基
地建设先进县。1991年,扩大基点乡(场)、村建设工作。确定基点乡(场) 6个,基点村46个,
基点户575户。在基点村推广7项综合增产技术:奶牛提高群体单产技术,肉牛育肥综合增产技
术,提高绵羊毛增产技术,羔羊育肥增产技术,猪直线育肥增产技术,蛋鸡增产技术,肉鸡增
产技术。组织专业干部 414人,深入基点乡(场)村户定点定人分片包干进行技术指导。举办畜
牧、兽医、草原、饲料等专业技术培训班19次,培训3 512人次。电视综合技术讲座225小时。
对基点村、户实行五优先政策:技术咨询、饲料和畜盐供应、划拨草场和饲料地、兑现奶资、
牧业贷款优先。同年,敖林西伯乡成立畜牧兽医成人职业学校,学制 2年,招收学员24人。聘
请省畜牧研究所、省繁育站教授任教。毕业后省市教委承认其中专学历。1992年,发展规模养
殖。泰康镇幸福村小八盘屯发展养牛大户14户,养奶牛77头,肉牛300头。人均饲养分别为1.4
和 6头。因同在一条街,被称为养牛一条街。当年全县发展乡(镇)村畜牧场48个。1994年,县
制定《牛羊生产基地建设总方案》、《科学养畜方案》,坚持数质并重。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
培训中心1处,办各类技术培训班 9期,培训2 000人次。推广应用肉牛增重剂、玉米秸杆氮化
饲料和替代蛋白饲料、细管冻精配种等技术。建乡村两级畜牧综合服务站25个,70个村实现繁
育改良、防疫灭病、饲料加工、鲜奶收购、技术咨询五不出村。250人参加省“绿色证书”(从
事畜牧业生产资格证书)培训。 当年,本县被评为全省十三个科教兴牧重点县之一。1995年,
畜类生产在鼓励群众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推进规模化经营,走区域化生产路子。抓“四场三户
一条街” (建设乡级牧场、村级牧场、家庭牧场、庄园牧场;专业户、专业大户、小康户;养
畜一条街)。全县通过内引外联等形式筹集资金680万元,建股份制牧场48个。敖林西伯乡龙虎
岗村与大庆钻井一公司土坊公司联营投资100万元,创办综合牧场,养牛 200头,羊500只,肉
鸡3 000只。腰新乡、烟筒屯镇、胡吉吐莫镇分别从大庆引资联营各建综合性牧场1处。克尔台
乡投资41.8万元,扩大乡羊场生产,办股份制庄园牧场,养架子牛 96头(育肥牛),绵羊510只。
与吉林省公主岭黑林子镇联营建架子牛场1处,投资60万元,养架子牛200头。年末,全县有乡
级牧场68个,村级牧场143个,庄园式牧场62个,家庭牧场 412户。养畜禽专业户7 627户,大
户3 513户,小康户8 760户。养畜一条街50条。1996年,巩固发展“四场三户一条街”,规模
推进牧业小区建设,推广奶牛舍饲。建成各类牧业小区 34个,奶牛舍饲示范村 12个,示范户
1 038户。新增乡级牧场12个,村级牧场18个,庄园牧场16个,家庭牧场105个。烟筒屯镇新发
村尖山子养羊小区,养羊户 8户,养羊1 532只。8户住房、圈舍、围墙、铁大门均按统一标准、
同一图纸建成,整体结构为砖木结构。户均实现效益 1.7万元。泰康镇小八盘肉牛养殖小区户
均纯收入3.3万元。县开办“绿色证书”培训班,第一期毕业 354人,第二期招389人。1998年,
县委、 县政府确定发展特色牧业。 当年由于大庆金锣集团未与本县养猪户结成利益共同体。
4~5月,生猪市场价格狂跌,本县养猪户损失275.2万元。8月,部分遭受洪灾的养殖户缺料缺
舍,低价甩卖奶牛、羊、猪等,某些商贩乘沿江沿河村屯受灾之机低价收购外运,加上奶资被
大量、长期拖欠,养奶牛积极性下降。造成全县奶牛、生猪和羊存栏急骤下降。经济损失上千
万元。县政府出台《严格控制大牲畜出售的紧急通知》后,牲畜存栏趋于稳定。2000年,县委
确定走发展特色牧业强县富民道路,创建龙江牧业第一县目标。引进内蒙古伊利集团,与之合
作。突出抓以伊利乳业为龙头的奶牛基地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先后从大庆三环、双城、内蒙、
齐市等地购进优质奶牛3 000余头。利用扶贫贷款从内蒙古等地购进8 000余只优质母羊,利用
世界银行贷款购进肉牛 1 000多头。通过以牛、羊放贷,以犊、羔还贷方式滚动发展养殖牛羊。
同年,本县荣获1999~2000年度省科教兴牧先进单位称号。2002年,按照“远肉近乳、统一规
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发展畜牧业生产。养殖业逐步向专业化、规模化、
品牌化发展。建成牧业专业村50个。其中奶牛专业村13个,肉牛专业村3个,肉羊专业村7个,
养鹅专业村 8个,养猪专业村19个。2003年,实施“乳、肉、林、草”战略,强化“指导、服
务、协调”职能。5月,按标准化建乡镇场畜牧兽医综合服务站 15个,并实行微机管理。建村
级标准化繁育室和防治室 254个。加大招商引资发展畜牧生产力度,实行一事一议,全年招商
引入养牛羊户99户,养奶牛1 213头,肉牛2 722头,羊4610只;养鹅户2户,大鹅孵化户1户。
通过招聘方式从“八一”农大、东北农大、内蒙大学引进畜牧、兽医、草原专业本科生22人,
使全县乡镇畜牧水产中心专业人员上升到编制数的70.1%。
农业总产值表
单位:万元
续表
主要畜禽存栏表
单位:头、匹、只
续表
0000090(缺失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