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作物栽培
第三节 作物栽培
1986年,推广综合高产栽培、水稻旱育稀植、地膜覆盖栽培和开展玉米育苗移栽技术。全
县落实综合高产栽培面积17.7万亩,地膜覆盖栽培蔬菜、瓜类1 500亩,玉米移栽 44亩。秋后,
采取综合高产栽培技术增产粮食3 570万斤,地膜覆盖蔬菜、瓜类平均亩增收 60元,实施玉米
移栽田平均亩产1 346.3斤。涌现出一批高产典型。腰新乡兴隆村郑友权种玉米 18亩,平均亩
产1 308斤。他拉哈镇兴平村乔云明种水稻15亩,平均亩产890斤。永平村吕凤山种谷子15亩,
平均亩产791斤。泰康镇幸福村八队胡玉喜地膜深坑旱播黄瓜、亩产6 000斤。克尔台乡前伍代
屯吕青岭地膜覆盖西瓜,亩产 6 544斤。1988年,全县实施“丰收计划”。推广地膜覆盖面积
0.34万亩。化学除草11万亩。年末,玉米达到“丰收计划”指标,大豆受自然灾害影响未达到
“丰收计划”指标。1991年,主要推广保护地栽培、蔬菜棚室化栽培和庭院经济。1993年,贯
彻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法》,落实千亩千斤高产示范区玉米1万亩,水稻4千亩,高梁 1千亩。
秋后,示范区产量均超过春订指标。1995年,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亩增产百斤粮”
的奋斗目标,推广玉米“大双覆”生产技术。大双覆:三垅并两垅、一垅双行,地膜覆盖。玉
米采用四单19、四单16、本育9、中单2号等品种,高梁采用同杂 2号,大豆采用黑农37号、黑
农42号、绥农 8号等优良品种。玉米播种采取催芽坐水埯种,高梁、水稻等催芽播种。施肥分
高产和一般地块分别施肥。田间管理实行播后镇压,出苗前普遍趟一犁或铲前深松,实施合理
密植。探索出绿豆最适宜密度为亩保苗1.5万株,最多1.7万株。红小豆最适宜密度为亩保苗1.4
万株,最多为 1.6万株。1997年,推广《绿豆生产技术规程》。按规程全县落实种植面积19.2
万亩。其中白音诺勒乡、胡吉吐莫镇各建万亩示范区1个,占全县绿豆总种植面积62.5%。秋后,
按技术规程种植较一般种植平均亩增产28.95公斤。两者相比有3处不同:施肥方法不同、播种
期不同、有效控制病虫害不同。采取县集中培训、乡讲座、村看录像的办法推广玉米“三新”
技术、水稻旱育稀植、中低产田改造等技术。同年,胡吉吐莫镇聚宝山村首建“43型”日光温
室5栋,其中蔡永开投资1.38万元建“43型”日光温室280平方米,效益颇佳。1998年,泰康镇、
一心乡、克尔台乡、一心果树场陆续开建“43型”日光温室。1999年,重点推广增产新技术10
项:1、平衡施肥技术;2、玉米化控技术;3、玉米 “三新”栽培和“两垅一平台”栽培技术;
4、水稻大中棚育秧技术;5、棚室化立体栽培技术和地膜二次利用技术;6、无污染米豆生产
技术;7、深耕暄培肥技术;8、农作物秸杆根茬粉碎还田技术; 9、主要农作物病虫草鼠综合
防治技术;10、磷肥增效剂、氮肥增效剂、生物菌肥应用技术。当年,落实新技术推广面积286
万亩。2001年,县下发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A级和AA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重点推
广省、市下达新技术 10项:1、水稻高棚钵体育苗技术;2、绿色食品生产技术;3、节本增效
施肥技术;4、主要农作物病虫草鼠综合防治技术; 5、旱作节水农业生产技术;6、间、混、
套、复及地膜二次利用技术;7、玉米两垅一平台技术; 8、棚室蔬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9、
主要经济作物高产高效栽培技术;10、主要农作物优质品种推广。推广东北农大、内蒙赤峰、
吉林白城市等地新品种15个,其中绿豆 5个,水稻6个、谷子 2个,红小豆2个。2003年,围绕
“农经济”向“牧经济”转变,重点推广有机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水稻高棚育秧种植技术、
青贮饲料栽培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