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植物保护
第六节 植物保护
1986年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工作方针,建病虫害预测预报点 3处,并在
全县范围内开展技术培训,普及植保知识。共办培训班26次,培训1万多人次。发放植保材料6
期,2 500多份。 重点抓病、虫、草、鼠害防治。春抓农药拌种,预防禾谷类黑穗病、地下害
虫。当年,农药拌种面积17万亩,其中用粉锈灵拌种防治玉米黑穗病 5.9万亩,敌克松防治水
稻立枯病8 350亩,辛硫磷闷种防治地下害虫 1.9万亩,多菌灵拌种防治大豆灰斑病5 500亩。
另用不同药物拌种防治小麦、谷子黑穗病等病虫害面积 7.9万亩。夏抓突发性虫害和病害防治。
当年虫害发生面积19.9万亩,病害面积 20.1万亩。防治虫害面积15.2万亩,病害面积4.6万亩。
害虫主要有蛴螬、蝼蛄、金针虫、地老虎、大豆线虫、蚜虫、粟负泥虫、甘兰夜盗、菜青虫、
地蛆、稻摇蚊、潜叶绳、粘虫等。病害主要有玉米大斑病、玉米黑穗病、稻瘟病、大豆灰斑病、
西瓜蔓割病、黄瓜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茄子黄萎病、白菜软腐病等。同时进行化学除草和
农田灭鼠。全年化学除草面积 6.1万亩。所用除草剂有2.4—D、拿扑净、苯达松、禾大壮、杀
草丹和氟乐灵。自制鼠药10吨,灭鼠面积 10万亩。鼠密度由灭鼠前23.6%降到6.9%。1987年,
植物保护以防治“三病三虫”和化学除草为重点,同时开展弱毒疫苗防治蕃茄花叶病等蔬芽无
公害栽培试验。在胡吉吐莫镇建鼠情监测防治站1处,配专职干部2名,坚持长年测报。1988年,
重点防地下害虫、玉米螟、玉米黑穗病、大豆黑斑病、大豆食心虫等病虫害。按县“丰收计划”
和高产攻关计划,综合防治面积玉米9.5万亩,占玉米面积50%;大豆 8.9万亩,占大豆种植面
积70%。1991年,发生玉米螟虫和土蝗虫灾害,面积分别是8.4万亩和24.7万亩。防治率分别为
100%和81%。1993年,重点防治“两虫”。应用20%菊杀乳油喷雾和用敌敌畏熏蒸法防治大豆食
心虫3.9万亩,较不防治田亩增产15.2公斤;应用辛硫磷颗粒剂防治玉米螟虫面积6.1万亩,较
不防治田幼虫减退率为64.8%。1997年6月,全县11个乡镇陆续发生草地螟灾害,危害农田面积
73万亩,受灾面积68万亩,其中绝产毁地2.6万亩。灾情发生后,投入资金311.6万元,下摆农
药34.5吨。累计出动车辆2.6万台次,人工 5.2万人次。防治方法:1,在成虫发生盛期设黑光
灯诱杀成虫,减少成虫密度。 2,幼虫发生后,群众联防联治,喷施灭杀毙、敌杀死、功夫、
辛硫磷等农药杀灭幼虫。 3,对未发生虫害地块打隔离药带,挖防虫沟沟内喷洒农药,防止幼
虫迁移。4,对叶片伤残作物喷洒喷施宝、绿丰 95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减少受灾程度。1999年,
农业部发布《农药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全县开展农药市场检查。规范合法经营业户60家,关
闭非法经营业户121家。6月6日,发生草地螟虫害。6月15日又有一批成虫从县境外迁移本县,
形成大面积灾害,受害面积270万亩。其中草原发生面积165万亩;农田发生面积 105万亩,绝
产1 000亩。全县共投入资金280万元,下摆农药60吨,出动车辆4万台次,人工6万人次灭虫。
6月 30日,灾情得到控制。同年,全县开展统一灭鼠。成立以县领导为组长的领导组织,植保
站下发技术方案,实行“五统一”:统一组织、统一资金、统一方法、统一时间、统一供药。
农田灭鼠面积20万亩,草原灭鼠面积48万亩,鼠密度由原来19%下降到 3%。据估算可挽回粮食
损失 48万公斤,草4 800万公斤。2001年,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举办首届农药管理培训班,对
取得农药经营许可证和符合办证条件的经销商进行培训。同时清理农药市场,从1999年至该年,
共查出伪、假、劣、过期农药38种,处罚不法经营单位29家。2002年,发生草地螟等灾害。虫
灾主要发生在他拉哈镇、腰新乡、巴彦查干乡、胡吉吐莫镇、敖林西伯乡、烟筒屯镇、白音诺
勒乡、克尔台乡等8个乡镇,共危害面积105万亩。其中农田57万亩,草原 45.8万亩,林地2.2
万亩。虫害来势猛、种类多、批次多、密度大、危害面积大、时间长。 6月中旬,县投入资金
270万元,农药35吨,组织8个防虫队分赴8个乡镇对害虫进行捕杀施药。共出动车辆2万多台次,
人工3.6万多人次。挖防虫沟300多条,打隔离药带500多条,施药防治面积150万亩。灾情控制
后,为防止灾害再次发生,设监测站3处,每处设技术员1人。各乡镇以屯为单位设专人负责监
测。2003年,在江湾乡开展鼠害防治药效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