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特色养殖业
第二节 特色养殖业
一 狐貉养殖
1986年,除野生饲养场养貉外,泰康镇和产鱼乡(场)部分职工养貉,除野生饲养场所产貉
皮供出口外,家养貉大部分被卖做种貉,价格很高,每组两雌一雄800~1 000元不等,外地客
商也到本县收购种貉。野生饲养场退休干部王金洲和粮食退休干部程希德等十几户养貉大户,
发家后从大连金州养殖场引进兰狐饲养,当时价格1对5 000元。1987年,嫩江军分区在前后代
铁路东劳动局原青年点办养殖场,购种狐400只,种貉200只。1988年初,狐皮价格上涨,带动
仔(种)狐价格上扬,从而形成养狐热。在县内种狐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多从大连金州等地购入
芬兰进口兰狐,每组4 500~5 700元不等,先后共购入 3 000余组。县水利局和8187部队联合
投资在太白路北侧、野生饲养场对过建双利野生动物养殖场;县民政局在造纸厂贮苇场西侧建
养狐场。两场都养殖兰狐和貉,其中民政养狐场养狐、貉各50只。冬貉皮滞销,每张最低20元,
最高不足百元,大部分养貉户放弃养貉,甚至出现放生现象。而狐皮、仔(种)狐价格也先后下
滑。仔(种)狐价格由每组5 000元左右降到3 000元左右仍难售出。1989年,狐价继续走低,为
此,上年高价购狐户亏损甚巨,购价加上饲养费用与销售仔狐、狐皮收入相抵,全县养狐户亏
损在1 800~2 200万元之间。多数养狐户负债累累,从此一蹶不振,放弃养殖。双利野生动物
养殖场因此而倒闭,此后民政养狐场随之解体。少数狐、貉养殖户仍锲而不舍,负债经营,等
待时机。1990年,嫩江军分区养殖场停办,石人沟渔场在貉皮市场看好的情况下投资30万元建
养貉场 1处。1991年,随着国际市场对狐、貉皮张需求量增加,再次兴起养狐、养貉热。人们
踊跃购买仔(种)狐、仔(种)貉,原坚持养殖狐、貉的家庭从而扭亏转盈,收入颇丰。狐、貉皮
多由县内商贩、县外客商转销全国各地及出口国外,也有就地、就近用整张狐皮制做围脖者,
价格每条800~1 500元不等,女士佩带颇为时髦,对养狐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1992年,养
狐大户张新利用多年所得盈余,投资10万元,建成新源良种狐养殖场。1994年,私营宏伟兰狐
养殖场建立。此时,正值县属企业经营陷入困境,或停产放假,或亏本、微利运营。在失去工
资收入或工资被长期拖欠情况下,职工将养殖狐貉视作谋生的有效手段。到1995年初,全县养
殖狐貉家庭已达 2 800余户。而此后狐、貉及其皮张价格即一路走低。1996年末,皮张市场经
过近两年低谷后,狐皮价格上涨,养狐业又进入高潮。1998年,新源良种狐繁育场与辽宁省锦
州市金源养殖公司合作,引进纯种芬兰北极狐40只,对本县兰狐进行人工授精改良。当年改良
母狐653只,准胎率93.3%。全县狐貉饲养量达30万只,本县成为东三省野生经济毛皮动物种兽
和皮张生产最大集散地,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北极狐之乡”。县畜牧局成立经济动物生产合作
社。1999年,新源良种狐繁育场在本县建兰狐人工改良站3处,改良本地母狐1 000多只,准胎
85%。宏伟兰狐养殖场与东北林业大学合作,承担国家“948”兰狐引进改良项目,将场名改为
宏伟芬兰狐育种场。当年从芬兰引进北极狐 396只,改良本县兰狐和自育种狐。2000年10月,
国家“948”项目全国兰狐改良与养殖研讨会在本县召开,200多名学者参加会议,并对本县养
殖大户和家庭养殖户进行考察。新源和宏伟两场兰狐人工授精改良工作由本县发展到内蒙、山
东、河北、河南、辽宁、江苏等省(区)及本省部分市县。2001年,举办全县养狐经验交流会,
全国各地养殖大户和裘皮商167人与会,3人在会上交流经验。同年,貉皮价格看涨,部分养殖
户大量购进种貉饲养,县总工会购种狐380只,扶持190户特困户发展养殖业脱贫。2002年,貉
皮价格创历史新高,最高价每张600元。2003年,全县有大型养殖改良场2个,养殖大户36个。
近7 000名下岗、退休职工和农民专职或兼职从事狐貉养殖业。销出狐貉皮24万张。
新源良种狐繁育场 1992年,县计划生育委员会干部张新投资10万元,在一心乡姜家围子
屯泡西沿建新源良种狐繁育场,占地2.1万平方米,建土房3间。其中办公室1间、宿舍1间、饲
料房1间。购种狐50只(公狐15只,母狐35只),种貉50只,雇用饲养员2人。到1997年,出售种
狐500只,种貉300只,狐皮550张,貉皮 250张。平均年收入10万元。1998年3月,与辽宁省锦
州市金源养殖公司合作,从该场引进纯种芬兰北极狐种狐40只,以本场为基地对本县兰狐进行
人工授精改良,当年改良母狐653只,准胎率93.3%。1999年,在县城内建人工授精改良站 3个,
改良母狐 1 000多只,准胎率85%。该场本着 “抓纯繁、促改良、创效益”发展思路,重点抓
“两培育”;对内培育芬兰纯种狐,对外培育蓝狐改良市场。投资28万元新建砖瓦结构办公室
180平方米,宿舍、饲料室、仓库192平方米,标准棚舍4栋。2003年,场固定资产达300余万元。
人工授精改良点、站已从本县 7个站点扩展到本省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七台河市、甘南县、
及山东省潍坊市、乳山市。省内外共改良母狐 5 000多只,培养出适合本地生产用优良种公狐
500多只,创社会效益估算2 000万元。
场长张新从事养貉狐20年,先后在国家级刊物《经济动物学报》、《特种经济动植物》等
杂志上发表养殖技术论文17篇。由他编写的《养狐论谈》一书,深受养殖户欢迎。1995年,张
新被大庆市政府授予“养狐大王“称号。1998年,被大庆市工商联授予“私营企业优秀标兵”
称号。1999年,该场青年技术副场长张晓锐被黑龙江省团省委、省科委授予全省科技十佳青年
光荣称号。2002年,张晓锐被选为县政协委员。2003年,张新被大庆市政府批准晋升为高级养
狐技师。
宏伟芬兰狐育种场 1994年10月,本县籍齐齐哈尔市蔬菜公司下岗女职工王宏伟投资10万
元在新源良种狐繁育场北建养狐场,占地3万平方米,建职工宿舍和工作间160平方米。购种兰
狐60只,种貉60只,雇用工人4人。1995年,产仔狐200只,仔貉300只。1997年,投资 35万元
在场东侧建果园1处,面积2万平方米,植李子树1 300株,盖欧式木屋3座。1999年,与东北林
业大学合作承担国家“948”(朱镕基总理在1994年8月提出引进优良品种、优秀技术)兰狐引进
改良项目。场投资130万元,东北林业大学投资80万,从芬兰赫尔辛基引进北极狐396只(公340
只,母56只)。在县内建人工授精改良站6处,改良本地狐1 000多只,场自繁北极狐200多只,
出售纯种狐20只。2000年,人工授精改良站发展到河南、河北、山东、江苏、辽宁、内蒙等省
(区)及本省30个市县(区),建改良服务站42处。2003年,累计改良母狐12万只,场内存栏纯种
可繁母狐300只,公狐200只。同年。场被国家农业部评选为“中国特产之乡”优秀企业。
场长王宏伟先后被评为齐齐哈尔市劳动模范、黑龙江省下岗女职工再就业十大明星、黑龙
江省十大养殖女状元、黑龙江省十大女杰、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光劳称
号。1997年10月,代表黑龙江省下岗女工参加全国妇联和劳动部联合组织的“全国下岗女工再
就业报告团”,到6省市演讲。1998年9月,出席第八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受到江泽民等党和
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二 梅花鹿养殖
2001年,吉林省人于洪涛在腰新乡后心村投资建鹿舍1 500平方米,养鹿 22只。10月,大
庆市油建多种经营公司女职工金丽红投资 30万元,在对山奶牛场齐家分场建养鹿场。鹿舍210
平方米,住房90平方米,院落占地1 820平方米。2002年4月,金丽红从吉林省长白山购梅花鹿
10只,其中9母1公,当年产幼鹿9只,成活8只。大庆市网通公司职工李凤翔承包敖林西伯乡四
家子村沙丘地100亩,投资7.6万元,从长春市购梅花鹿17只,其中母鹿10只,公鹿1只,幼鹿6
只。2003年,于洪涛鹿场进水被淹,将鹿场迁出本县。其它两家鹿场共产仔鹿15只,成活12只,
各产鹿茸1付。金丽红卖幼鹿6只,鹿茸1付,鹿贻 3个,收入3.7万元。年末,两家鹿场鹿存栏
41只。
三 大雁鹧鸪鸵鸟养殖
1 大雁养殖
2001年,大庆一中有偿解除劳动合同干部叶云翔承包该校位于克尔台乡西新村满代屯的实
验基地,创办翔云大雁养殖基地。当年投资2.5万元,从江苏徐州购入种雁170只。雁蛋采用机
械孵化,效果不佳,改交当地农户孵化,每只雁雏付孵化费2.6元。当年产雏雁1 000只,出售
雏雁500只,商品雁110只。每只售价雏雁180元,商品雁 500~800元不等。2002~2003年,每
年向社会提供种雁、商品雁 3 000只,主要销往山东、河北、内蒙等地。年末,翔云大雁养殖
基地存栏 800只。叶云翔大雁放飞养殖有4个特点:1、野外放养不需折断雁翅膀,早晨大雁自
行飞向草原觅食,晚上自行飞回。2、野外放养无需专人管护。3、需要大雁回基地,只需发信
号大雁即刻飞回。信号有3种:口哨、旗语、人喊。4、个别大雁野外孵化。母雁将蛋产在野外,
孵化后带小雁回养殖基地。
大雁放飞养殖试验成功开创国内大雁养殖先例,也由此得到社会媒体关注,杜尔伯特电视
台、大庆石油管理局闭路电视台、大庆电视台、黑龙江电视台相继播出叶云翔大雁放飞养殖实
况。
2 鹧鸪养殖
2001年,腰新乡退休干部王占文投资2 000元,从哈尔滨鹧鸪养殖基地购入鹧鸪雏150只。
2002年,繁殖到500多只,销售收入6 000多元,纯收入3 000元。2003年,存栏350只。鹧鸪系
江南野生鸟类,体重 1斤左右,可观赏、可食用,对人体有大补作用。王占文养鹧鸪系本县首
例。但人们对鹧鸪食用价值不甚了解,且受经济条件限制,所产鹧鸪只销售给当地饭店和乡政
府食堂。
3 驼鸟养殖
1999年,大庆市土地局有偿解除劳务合同职工张彦福到白音诺勒乡白音诺勒村蘑茹台屯发
展畜牧业,购进驼鸟7只(4母3公),当年产蛋50枚,送让胡路深华驼鸟养殖分司孵化,得幼雏6
只,因管理不善,狗吃及冻死9只,到2003年底只剩4只。
四 蟹虾蛙蚌养殖
1 河蟹养殖
2000年5月,他拉哈镇政府投资50万元,建稻田养蟹基地,从辽宁省盘锦市购进蟹苗1万斤,
组织当地农民许德友、孟祥国、车友刚等人在 1 500亩稻田养蟹。9月,产河蟹4万斤,每市斤
20元,销往大庆市。2001年,齐家泡渔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投资3万元,从辽宁盘锦购蟹苗1 000
斤(8万只),养殖也获成功,销售收入5万元。同年,河蟹在本地越冬试验成功。2003年,连环
湖渔业责任有限公司投放蟹苗4 500斤,当年捕捞成蟹6 000斤,其余存塘越冬。全县共有河蟹
养殖水面1.9万亩,养河蟹320万只。重点养蟹基地除连环湖外,还有两处:他拉哈稻田养蟹基
地,3 000亩;克尔台乡大胜营子刘艳军养蟹场,1 275亩。
2 沼、白虾养殖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连环湖水产养殖场职工李士忠从镜泊湖背回沼虾,投放本场繁育成
功。2002年7月,省投资 10万元,为齐家泡渔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购进南美白虾试养。后因饲
养塑料大棚被大风掀翻,试养失败。
3 林蛙养殖
2002年,县委退休工人梁军投资 3万元,在县建安总公司供热站南建养蛙场,从伊春市购
进林蛙1000对,生产仔蛙300万尾,创产值58万元。2003年,卖蛙3万只收入3万元。冬存活蛙5
万只。产品主要销往大庆市和本县。
4 养蚌育珠
1987年,腰新乡试养河蚌育珠,共投入河蚌两万只。1988年,再次投入河蚌 3万只,由于
水位不稳、饲养粗糙以及气候、技术制约,产出的蚌珠量少,个小,形状不规整,市场无销路,
从而放弃该项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