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工业生产 1985年,全县工业企业247家,从业人员5 773人,固定资金 5 070.6万元,流动资金占用
2.8亿元,实现产值4 821万元,利税 788.5万元。分属食品、纺织、缝纫、木材加工、造纸、
印刷、化学、金属加工、机械、皮草加工、建材、纺织各业。县委、县政府在巩固、发展轻纺
工业基础上,根据钢材价格逐年攀升的情况,筹建炼、轧钢厂,并且利用大庆油田落地油这一
资源优势建设乡镇小炼油厂,提炼燃油和沥清。1987年,小轧钢生产线在农机厂建成投产。全
县小炼油厂发展到16家,其中最大的白音诺勒炼油厂,年盈利达 5万元。1989年,由于受上年
抢购风影响,居民储物过量,购买力下降,国家又紧缩银根,基本建设规模减小,造成各工厂
产品滞销,大量积压,处于成品资金、结算资金占用过大与流动资金紧缺并存的困难境地。为
摆脱困境,有的工厂采取赊销产品、赊购原材料及引进资金办法维持再生产。如乳品厂与香港
沛的公司合作引入外资并采取“打白条”的办法收购农牧民手中鲜奶。有的工厂寻求开发新产
品,另辟市场。如机械厂试产人造水晶获得成功,产品供不应求。1990年,工业生产在普遍存
在的三紧一缺(原材料、能源运力及资金)和市场疲软的基础上又出现三空一满 (原燃料、机配
件、银行帐户空和产成品库存满)现象, 县属工业企业和乡镇工业企业已有半数以上停产、半
停产。二轻局所辖14家工业企业停产、半停产达 7家之多。较著名的乡镇企业泰康镇铁工厂、
一心砖厂也都处于停产状态。县政府采取停、限、保、扩措施调整产品结构,并强化清欠和销
售。各工厂建立销售网点,扩充销售队伍,实行有奖销售、销售承包、联厂直销、摆设摊床、
“大蓬车”下乡等办法推销产品。如毛线厂陆续在哈尔滨、绥芬河等 7个城市开设销售点,乳
品厂陆续在北京、深圳等 8个城市开设销售点。1991年,各工厂在促进销售同时,都加大开发
新产品力度。当年开发出的新产品有纯毛防蛀线、毛晴团绒线、儿童奶片、薄型毛毯、苏式沙
发、康泰老酒等。有些产品在全国民族文化博览会上获奖。1992年,县政府组织有关单位对32
家县属企业进行调查,认为制约工业发展的因素是“底子薄,拳头产品少,产品档次低,经济
效益差,人才、技术、资金匮乏,管理薄弱,‘原’字号、粗加工、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等。
其实主要是管理体制弊端,其次是历史债务负担过重。另外,缺乏科学预测、决策,凭主观臆
断上项目,重复建设,同样制约工业发展。如当年投资2 000万元移地重建钢厂和争取到1 200
万元技改贷款扩大水晶生产项目都是如此。
32家县属工业企业隶属工业、二轻、商业、粮食、农机、芦苇、建设、水利等 8个系统,
有毛线、乳品、制酒、食品、印刷、机械、化建、塑料、木工、毛毯、服装、皮毛、薄铁、锅
炉、呈文纸、编织、家具、牧业机械、铸造、糕点、酱菜、熟食、豆制品、油、米、饲料、农
机、造纸、砖、水泥制品等厂。职工7 050人,其中国营职工4 700人,集体职工 2 350人。固
定资产原值7 840万元,净值5 570万元。流动资金占用6 940万元,银行贷款8 117万元,债权
2 306万元,债务3 292万元。债务中欠税302万元,欠贷款利息366万元,欠职工工资 126万元,
待处理财产损失2 235万元。主要产品年生产能力:毛线1 800吨,乳品 7000吨,白酒14 00吨,
水晶5吨,塑料2 000吨,毛毯25万条,鞋类5万双,服装1万件,钢锭4万吨,红砖2 000万块,
机制纸2 500吨,镇水粉3 000吨,家具4 500件,钢窗 3万平方米,饲料4 000吨。实际产出:
毛线391吨,乳粉6 009吨,毛毯1.2万条,水晶5.3吨,塑料334吨,钢锭1.1万吨,机制纸1 503
吨。
1993年,毛线、毛毯、钢材、机制纸价格走低,市场滞销,致使毛线厂、毛毯厂、钢厂、
造纸厂都发生严重亏损。水晶销售也由畅转滞。其他工厂出于产品无销路、生产无资金等原因
也多处于停产、半停产及亏损状态。县属工业企业亏损达1257万元,其中仅工业局所属 7家企
业亏损就达 666万元。工人纷纷下岗自谋生路。1994年,毛线停产。同年,大庆石油管理局批
准本县以科学试验名义试开 6口油井采油。不久,县委主要领导将该油井出包给他人,因标额
过低,县财政实际收入甚少。1997年,钢材、水晶停产,乳粉也濒临停产。乡镇工业企业绝大
多数解体或出售。1998年,县委、县政府将招商引资作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以激活
本县的工业生产。采取主动出击,定位定向招商的办法与全国10家龙头大企业建立联系,其中
包括伊利、妙士、兴发、吉禾等企业集团。同年,机械厂出租后恢复水晶生产。1999年 8月,
大庆市整顿油田秩序,分布全县各地的50余家小炼油厂和土炼油点有的撤销,有的转入地下。
2000年,经过县委书记徐广国等“十下伊利”,付出艰辛代价后引入伊利乳业集团资金,重振
乳品工业。伊利的引进,不仅带动养牛的复兴,使每个农民年增收上千元,而且为下岗待业人
员提供 500多个就业岗位,为县财政提供可观的收入。同年,钢厂出租后恢复钢材生产。2001
年,县委确立发展“黑、白、绿”三色经济发展战略。黑即石油开采,白即奶牛和乳业,绿即
绿色食品种植、销售和加工。 3月,县与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签定协议,共同开发龙虎泡油
田。该油田每年可向本县财政提供近 7 000万元的收入。同年,吉禾豆制品集团在本县投资建
厂,生产豆粉、豆奶。2002年4月,草原兴发集团在本县投资建厂,生产牛羊肉制品。
2003年,主要工业企业有龙泰(石油)、伊利乳业、妙士乳业、草原兴发肉制品、吉禾豆制
品、鹏飞纸业、围栏钢等公司或厂,共计1 260家,从业人员6 166人,注册资金14.9亿元,实
现产值16亿元,销售收入13.7亿元,利润1.3亿元,税金1.4亿元。主要产品有石油、乳粉、白
酒、贡米、牛羊肉、亚麻凉席、皮革、服装、钢材、钢窗、家具、白纸、印件、红砖、石棉瓦、
塑制品、水晶等。主要产品产量:乳粉2.1万吨,亚麻凉席5 000条,白纸630吨,角钢8 000吨,
牛羊肉800吨,水晶20吨。
乳品厂 1985年,全厂职工434人,固定资产净值450.2万元,自有流动资产 4万元,下设
农村收奶点28个,生产乳粉2 563吨,实现产值1 236万元,利税 255.8万元。1986年,生产的
全脂淡奶粉、 婴儿奶粉获省优产品奖, “红梅牌”全脂奶粉获部优产品奖。1987年,荣获省
“六好企业”称号。1988年,企业内部实行配套改革,厂长个人承包经营。承包人与车间签订
“三定”:定额、定员、定任务,“五保”:保产品质量、保文明生产、保安全生产、保设备
完好、保环境管理。车间、班组的经济责任制形式有成本包干、利润分成、计件工资、联产联
利、记分记奖等。奶源旺季,日收鲜奶增至 138吨。1989年,国家紧缩银根,厂流动资金紧缺,
开始以“打白条”的形式收购鲜奶,到7月末,已拖欠农牧民奶资487.7万元。同年,与香港沛
的公司合作开办阿木塔有限公司,主要业务是联销奶粉,向国外出口。1990年,乳品厂获国家
二级企业称号。“草原香”牌全脂速溶甜奶粉在全国轻工博览会上获银奖。当年,产品滞销。
为推销奶粉,开始在沈阳、北京、济宁、郑州、成都、长沙、兰州等城市建立销售网点。1991
年,“草原香牌”奶粉和儿童奶片在全国首届民族博览会上获最佳特色商品奖。1992年,厂占
地面积1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共有职工 907人,其中固定职工573人,集体职
工233人,合同制职工74人,临时工 25人。拥有固定资产总值1 942万元,净值1 496万元,拥
有自有流动资金 141万元。银行贷款1 760万元,其中流动资金贷款1 450万元,联合国开发资
金贷款110万元,专项资金贷款200万元。厂具有国内最先进的5条乳品生产线,其中1条是从德
国、丹麦引进的,综合生产能力日处理鲜奶 200吨。各种专业设备25台(套),其中乳品设备24
台(套)。立式干燥塔6座,卧式干燥塔1座,双效降膜式蒸发器7台,四效降膜式蒸发器1台,静
流化床、动流化床各1台,高压泵7台,发电机3台,冷冻设备 3台,沸腾锅炉5台,完好率均在
87.5%以上。1993年 12月,乳品厂实行租赁经营,为全县国有企业实行租赁开创先例。1994年,
乳品厂一是划小核算单位,各奶站和机加车间、大修厂实行承包,纸箱厂实行租赁,车队实行
个体经营。二是下放权利到车间,建立独立自主的经营机制,车间可自行采购原料、配件。三
是承包指标下科室,建立激励机制。奶站采取“四包”:即包质量、包数量、包价格、包费用,
杜绝“吃两头”现象,即一头克扣奶户,一头占厂子便宜。1995年,为进一步推进产权制度改
革,搞活企业,乳品厂实行剥离经营,成立康维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康维集团,后
更名为大庆市草原香乳业有限公司。公司成立后吸收原乳品厂全部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拥有
国有资产总额为 2 507.7万元,总负债为1 837.8万元,总资产减总负债,所有者权益为669.9
万元,即为国家股本。公司职工个人股为126万元,每股股金1 000元。国家股 为6 699股,占
全部股金84%,职工个人股为1 260股,占全部股金 16%。同年,由于国家二轻部进口奶粉25万
吨,冲击国内市场,而南方又低温多雨,对奶制品需求量减少,造成公司奶粉滞销,库存积压
达 600余吨。又由于国内与原乳品厂有业务往来的上百家糖酒批发部门先后解体,法人更换频
繁,致使公司蒙受 600万元的货款呆帐损失。公司为扩大销售,增设上海、大连、济南、广州、
桂林、西安、南昌等销售站,并实行全员销售。1998年,产品增加低脂速溶奶粉、AD钙奶粉、
液体奶、脱脂奶、奶油等5个系列20个品种。7月,省经贸委拨款1 000万元,用于乳品厂1 500
吨脱脂奶粉技改项目。1999年11月,公司因管理机制不灵活、产品滞销、贷款回笼缓慢、负债
累累丧失再生产能力而破产。破产时在册职工538人,其中在岗 302人,离岗236人。另外离退
休、下放职工及遗属323人。帐面资产4 057万元,其中固定资产1 684万元,流动资产2 372万
元。企业负债9 797万元,负债率241%。负债包括银行贷款 5 610万元,欠交税金228万元,拖
欠劳动保险金1118万元,拖欠农民奶资2 841万元。
2000年 3月,本县与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相互多次实地考察和深入探讨
的基础上,本着互惠互利、精诚合作、共求发展的原则,达成协议:本县以草原香乳业有限责
任公司有效资产及部分资金与伊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合资企业。11日正式签订合
同。
伊利乳业 全称杜尔伯特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隶属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伊利乳业在本县分三个独立核算部门,即老厂、新厂和奶源公司。
老厂 2000年 3月,本县与伊利集团签约,组建合资企业——杜尔伯特伊利乳业有限责任
公司。本厂以原乳品厂资产作价1 000万元入股,伊利集团投资2 000万元对原有设备进行更新
改造,共形成两条生产线:一条为德国进口的 630离心喷雾生产线,配有四效浓缩设备;另一
条为国产350压力喷雾干燥设备,配有两台蒸发能力为每小时2 400公斤的双效降膜式蒸发器。
两条生产线日处理鲜奶能力 120吨,生产“伊利牌”全脂奶粉、全脂甜奶粉、学生加锌奶粉、
中老年奶粉。当年,生产奶粉2 093吨,实现销售收入2 157万元,利税 296万元。2001年,产
品通过 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工厂实行“以人为本,制度为保障,团体为前提,平等、
信任”的企业文化和集团公司的劳动用工、薪酬、培训三大制度。2002年 8月,被评为省级重
点龙头企业。2003年,工厂职工180人,其中董事长、总经理各1人。内设 3个科室,下设两个
车间。生产奶粉5 608吨,实现销售收入10 488万元,利税1 920万元。
新厂 2001年5月,伊利二期工程——新厂动工兴建。厂址选在县城南让杜路 34公里处,
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2.6亿元,其中设备投资1.3亿元。主要设备有德国进口的高
温灭菌设备和高温灭菌分离设备。形成一条生产线,日处理鲜奶800吨。产品共分 4个系列。1、
配方粉系列:全脂奶粉、中老年奶粉、女士奶粉、学生奶粉; 2、豆奶粉系列:中老年低糖高
钙豆奶粉,学生豆奶粉;3、婴儿奶粉系列:婴儿奶粉,婴幼儿奶粉,幼儿奶粉;4、托菲尔奶
粉系列:托菲尔婴幼儿奶粉,托菲尔幼儿奶粉。2003年,全厂职工 190人,其中管理人员20人,
技术人员60人。职工中有150人系本县各单位下岗职工。年产奶粉1.5万吨,销售收入10亿元,
实现利锐1.5亿元。
奶源公司 2000年 4月,杜尔伯特伊利乳业奶源公司成立,为老厂及以后的新厂收购、供
应鲜奶。为保证奶质,推行集中榨奶,在胡吉吐莫、烟屯、烟筒屯、对山、靠山、新店等地搭
建帐棚22栋,并购置运奶车7台,计43吨位。2001年 5月,投资500余万元,在克尔台、新店、
扎郎格、满代、小八盘、西沟里等地建成标准化奶站10个。同年,发放养牛借款,根据还款能
力和担保能力,执行不同标准,最少每户为8 000元。2002年,投资170万元,在永珍王府新村
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标准的机械化奶站 1个,实现识别牛户、挤奶、计量自动化。2003年,对私
人建奶站给予3~5万元借款,共发放此类借款150万元。同年,全县奶站154个,其中奶源公司
36个,私人118个。运奶车29台,计303吨位。另有备用罐16个,容量合计67吨。
2001~2003年,累计发放养牛借款为8000万元,可购置奶牛1.4万头。
妙士乳业 全称大庆市妙士乳业有限公司,隶属河北保定龙飞集团有限公司。1999年 7月,
投资 1 300万元,利用县人民医院旧址开工建厂,购置贮罐、管路、杀菌机、包装机等设备形
成生产线。10月9日投入生产,生产“妙士牌”一品乳,年生产能力5 000吨。2000年,生产乳
品3 000吨,销往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等地。
2002年,本县与河北保定龙飞集团共同投资兴建妙士乳业新厂,位于县城南、伊利二期工
程南侧。总投资1.24亿元,占地面积 4.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拥有4条生产线,
日处理鲜奶能力200吨。产品有高温灭菌奶、八联杯酸奶、优酸奶、活性乳4大系列几十个品种。
2003年,建成投产。员工66人,其中工程师2人,助理工程师3人。固定资产 2.8亿元,注册资
金3 800万元。
吉禾豆制品厂 1995年,他拉哈镇在泰康镇投资兴建富飞达植物蛋白食品厂,厂房利用西
街新电影院改造而成。占地面积5 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 500平方米。购置设备66台套。形成
两条生产线,生产速溶绿豆粉和大豆粉,年产400吨,销往省内外。
2001年,吉林市吉禾豆制品集团大庆有限责任公司杜尔伯特分公司成立。由吉禾集团投资
540万元,购买原他拉哈镇在县城的镇办企业“富飞达”产业。公司管理人员6人,其中聘用本
县3人;生产人员64人,全在本县录用。技术人员由集团委派与当地聘用。原有烘干塔1座及其
附属设备。吉禾投资200万元,购置双胶均值机、散蒸脱腥机、包装机等系列设备,形成4条生
产线:湿式豆粉、干式豆粉、绿豆粉、液态奶生产线。2002年,拥有固定资产 840万元,流动
资金300万元。年生产能力1 500吨,实产1 000吨。
吉禾集团是国家大豆工程学生豆奶计划示范单位,产品直供吉林、辽宁两省教育厅。杜尔
伯特分公司产品绝大部分运返集团总部,在本县仅有少量销售。2003年 6月,受“非典”影响,
豆奶计划停止实施,工厂停产。10月份,开工生产绿豆粉,供给食品制造商。全年生产豆粉、
绿豆粉、豆奶等400吨。
酒厂 1985年,全厂职工241人,固定资产净值 137.4万元,自有流动资金7万元。年产白
酒736吨,实现产值193万元,利税71.2万元。1987年,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包死基数,定额
上缴,超收归已。1990年,由于受无证从事生产的小酒厂及外来散装酒的冲击,产品滞销,积
压严重,酒厂被迫停产 4个月,损失50万元。酒厂被国家民委轻工业部批准为全国少数民族生
活用品定点生产企业。1992年,酒厂占地面积13 620平方米,建筑面积7 795平方米,职工306
人。其中固定工192人,合同制职工31人,集体职工26人,临时工57人。内设机构为6科3办1个
公司。6科:财务科、企管科、技术科、保卫科、销售科、清款科;3办:厂办、经营办、生产
办;1个公司即劳动服务公司。厂长1人,副厂长3人,厂长助理 1人,工会主席1人。设备情况:
刷瓶机4台,冲瓶机1台,罐装机2台,混合机1台,吊杠2台,压盖机4台,真空泵1台,输瓶机1
台,硅藻土过滤机2台,冷却机3台,过滤器3台,热风机1台,转臂吊3台,通风凉渣机4台,粉
碎机3台,开凉机4台,澎化机 1台,甑锅4台,锅炉2台,发电机能力180KA。固定资产320万元,
流动资金9.7万元,银行贷款164.7万元。可同时开白酒8个班次,瓶酒2个班次,年产能力2 000
吨。产品共4类27种,其中“浪花牌”泰康老酒年产100吨;“浪花牌”清香型鹤乡春白酒年产
100吨;“浪花牌”白干年产1 000吨;“浪花牌”兑制酒年产 200吨。“浪花牌”清香型鹤乡
春白酒获省优产品;“浪花牌”泰康老酒、“浪花牌”清香型鹤乡春白酒在全国民族文化博览
会上被评为最受消费者喜爱商品金奖。1994年,仍基于产品滞销原因,企业全面停产,进行股
份合作制改造。由于操作不规范,使股份制改造变成集资形式,企业生产仍无起色。 1996年1
月,县政府将酒厂委托县粮库经营,由粮库每年支付酒厂租金28万元,以解决酒厂60名退休人
员养老金等费用。粮库接管经营后,不能及时结算租金,退休人员开资只好由社保部门垫付,
直至2001年6月,粮库仍欠租金28万元,最后以产品抵债,结束租赁。
2001年7月,经县政府批准,以280万元的价格将酒厂出售给大庆市隋群私人所有。由于隋
群不能按时交付购厂款项,又拒付租金,使企业蒙受损失逾百万元。县政府决定通过法律程序
收回产权。2003年 1月,向大庆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市法院做出全部资产先予执行返还
原告的民事裁定,但不属最后判决。
酒厂留守看护人员5人。
德吉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1998年8月,敖林西伯乡德吉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建
立。11月投入生产。生产经营以牛羊肉为主要加工对象,集产、加、销为一体。公司占地面积
8 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注册资金250万元,固定资产 170万元。设有屠宰和加工
两大车间。主要设备有冷冻机1台、辊揉机1台、冷冻库2座、交通车 1台、冷藏车1台。全厂职
工90人。职工中企业管理人员8人,其中经理 1人,副经理1人,财务主管1人,高级技术人员2
人。主要产品有牛羊肉串、肉干、肉丸、羊汤、粘玉米等5种系列产品。年生产能力300吨左右,
所需肉牛500~800头,绵羊5 000~6 000只。原料就地取材,采用杜尔伯特大草原优质牛羊,
无污染、无公害,是纯天然绿色食品。并以蒙古族传统工艺加现代科学配方精制而成。所注册
的“德吉”商标在中国国际博览会上被命名为驰名商标。2000年,“德吉”产品被欧盟认证为
“有机食品”。2001年10月,公司与内蒙古大型企业内蒙古兴发集团实现合作。
1998~2003年,公司共创产值1800万元,实现利税450万元。
腰新贡米加工厂 1993年,腰新乡投资62万元,建成贡米加工厂。总建筑面积800平方米。
其中加工车间300平方米,库房450平方米,办公室50平方米。购置贡米加工机械12台(套),年
生产能力5 000吨。产品有贡米(小米)、高梁米、大米、黄玉米楂子 (配有白色饭豆)、白玉米
楂子(配有红色饭豆)共5个品种,分2.5公斤、5公斤、10公斤、20公斤、25公斤、50公斤6种精
制包装,销往北京、上海等地及外销日本国。原料来源于绿色食品基地种植的优质无公害谷子、
玉米、高梁、水稻等。传说此处所产小米在清代被列为宫廷贡品而取名为贡米。1995年,贡米
被国家工商局予以“庆康牌”商标注册并在沿嫩江 5个村屯建立原料生产基地。1996年,产品
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年销量60万斤。2003年,该厂设厂长1人,副厂长1
人,固定资产62万元。由于贡米销售受到邻近贡米厂及农户作坊生产的假贡米冲击,发生滞销,
仅售出5万斤。创产值25万元,实现利税1万元。
泰康老窖酒业有限责任公司 1996年,李振声投资4万元,开办龙华酿酒厂。购置甑釜、
锅炉,建筑酒窖、厂房。雇用工6人,生产“龙泉牌”瓶装白酒,年产50吨。
2000年,龙华酒厂开始扩大生产,先后投入资金 200万元,开发新产品泰康老窖。生产设
备有罐装机、化验与水处理设备、酒窖、酒罐,形成一条龙生产线。酿造采用传统工艺大曲发
酵。产品主要销往本县、大庆、齐齐哈尔。 2001年,“泰康老窖”获大庆市信得过产品。8月
28日,接纳 4人集资入股,龙华酿酒厂更名为泰康老窖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同年,李振声被吸
收为黑龙江白酒协会理事。
2003年,职工32人。内设董事长兼总经理1人,董事3人,监事会主席1人,监事3人。酿酒
技术人才来自酒厂下岗职工,并送省里培训。力工为招用农村剩余劳力,先后聘用20余人。厂
区占地面积8 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 000平方米。设有生产车间、仓库、办公室等。拥有固定
资产原值400万元,净值355万元,流动资金200万元。白酒年生产能力 1 000吨,实际生产200
吨,销售200吨。年产值200万元,上缴税金 6万元,实现利润14万元。同年,李振声被黑龙江
省私营企业家协会吸收为理事。
草原兴发 全称草原兴发杜尔伯特肉食品厂,隶属内蒙古草原兴发有限公司。2002年4月,
草原兴发投资50万元,在野生饲养场建厂。县政府提供场地,并予以减免税20年。到2003年,
草原兴发共投资1.16亿元,形成两条屠宰生产线,年可加工肉牛 4万头,羊20万只,产品为牛
羊肉。并在泰康镇四道街开设草原兴发绿色食品商店一处。
2003年,该厂职工 20人,雇工100人,内设财务科、企管科、生产办、产业办、机电科。
厂占地面积10.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 00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 2 600万元,净值2 000万元,
流动资产600万元。年产牛、羊肉800吨,销售700吨。
毛线厂 1985年,职工858人,固定资产净值614.7万元,年生产毛线539吨,实现产值1 195
万元,上缴利税364.4万元。1986年,企业获省先进集体称号,“628”混纺棒针线荣获省优质
产品奖,质量定级被省有关部门评定为 3级合格企业。1987年,企业获省纺织系统先进单位称
号。对设备更新改造,增加1200毛纺锭项目。实行递增利润包干、超收分成经济责任制。1988
年,厂领导班子集体承包毛线厂。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机构编制、分配、奖励等改革方案。
厂原有行政管理科室19个,精简 7个,合并后成立12个科室,确定领导指数和人员编制,定岗
定责。精简后中层干部23人,比原来48人减少16人。对新的内设机构,引入竞争机制,招聘能
人自行组阁。按编制职数、岗位设置、工作标准、述职答辩、民主评议等程序层层聘任。1989
年 1月,毛线厂升为副县级企业。通过内部二、三级承包,把各项经济指标层层分解到车间和
班组。形成厂长抓全面,副厂长抓一条线,车间、科室抓一块、层层有责有权,人人独挡一面
的局面。中层干部实行优化组合,双向选择。1990年,全国毛线市场处于失控状态,河北省一
带许多家庭作坊式 “毛线厂”利用假冒商标倾销劣质毛线,仅蠡县此类“毛线厂”就多达390
家。在假冒伪劣毛线的冲击下,毛线厂的毛线滞销。另一方面,毛线厂的设备陈旧老化,贷款
负担重,成本增大,形成内外交困局面,当年已不再盈利。为推销毛线,开始在哈尔滨、齐齐
哈尔、牡丹江、佳木斯、黑河、绥芬河、东宁等地设立毛线销售网点。1991年,全国政协副主
席、国家民委主任司马义·艾买提来县视察,为毛线厂题词:“生产优质产品,美化人民生活”。
为开拓市场,先后开发 “270”纯毛防蛀线、“612”毛睛混纺团绒线、“870”睛纶拉毛线三
个新品种,扩大羊毛衫生产能力。自行改造5台BB591细纱机,增加细纱生产能力。1992年,贷
款125万元,自筹资金25万元,购置细纱机6台,自制木制机台 100台,并组织人员培训,增加
细绒线生产和手工纺织地毯项目,建立波斯地毯分厂。11月,撤销厂劳动服务公司,全年生产
毛线391吨,销售收入1 425.7万元,亏损200万元。同年,厂职工1 786人,其中固定职工1 089
人,合同制职工487人,集体职工200人,临时工10人。内设党政科室13个,厂领导10人,中层
领导43人。下设毛条、纺纱、针织绒(原睛纶)、染色、成品、动力等车间和羊毛衫厂、地毯厂。
占地面积7.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拥有毛纺专用设备142台(套),动力设备4台(套)。
主要设备有:精梳机17台,针梳机41台,粗纱机14台,细纱机13台,摇纱机 7台,染色机12台,
以及洗毛、梳毛、合毛、并条,檀筒、膨体、洗线、打包、理条、合股、团绒、拉毛等机械设
备。拥有固定资产1 529.6万元,欠税112.9万元,欠职工工资57.8万元,历年挂账 447.4万元。
1994年,羊毛衫厂、地毯厂和分散在外的销售网点陆续撤销。1995年 4月,毛线厂因产品无销
路,再生产无资金而全面停产。 5月,改称毛纺织总厂。1996年,对退休职工实行买断工龄办
法兑现退休金,一半以现金,一半以毛线支付。1997年 7月,宣告破产。处理债权债务后,剩
余厂区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 000平方米,染色和细绒线两条生产线。固定资产 439万元,流
动资产138万元。8月,在此基础上,组建大庆第一毛纺厂,仍因市场、资金等原因始终没有启
动,职工陆续下岗。2002年,仅余10名职工留守,部分厂房对外出租。2003年,负债总额978.4
万元,其中欠发退休金12.4万元,欠缴养老保险金945万元,其它应付款21万元。
毛毯厂 1985年,职工413人,固定资产净值 207.4万元,年产毛毯5.9万条,实现产值312
万元。1986年,厂长任期目标责任试点在厂进行并取得成功经验。生产的“华芳牌”毛毯供不
应求。继乳品厂、毛线厂之后,毛毯厂成为县骨干工业企业。全年扩建总投资 370万元,增加
设备58台,土建面积4910平方米。纯毛毯、睛纶提花毛毯被轻工业部和国家民委评为全国少数
民族用品优质产品。1987年,后整理设备填平补齐,毛毯产量达到 19.2万条,创产值1 026万
元。采取落地毛回收新工艺,为企业节支近10万元。1988年,在上海天功绒毯厂技术支援下,
新生产的睛纶长绒提花毯以其花型图案新颖、色泽高雅艳丽、价格低廉实惠而俏销齐齐哈尔、
沈阳、大连、吉林、湖南、湖北等地,成为企业一项主导产品。织机设备改造后,工效比原来
提高三分之一。通过开发新产品,使毛毯用毛率达到126%。出口纯毛毛毯 2.5万条,创汇近90
万美元。上缴税款440多万元。1989年,完成2.5万条毛毯对苏联出口的任务,该厂被评为省级
先进企业。1990年,被齐齐哈尔市定为企业改革试点单位。新增提花水呢绒项目,完成对苏联
出口纯毛毛毯 5万条的任务。在实行第二轮承包中,引入全员风险抵押、骨干风险抵押、领导
班子风险抵押。同年,由于毛毯制品市场销售疲软,造成毛毯削价损失 184.1万元,正常经营
亏损9.1万元。通过税务部门减免税收,与工商银行贷款 50万元以扶持再生产。1991年,海湾
战争爆发,引发伊拉克对毛毯需求量剧增从而出口伊拉克毛毯 3万条。由于资金短缺,产品销
路不畅,使企业生产处于勉强维持状态,为松动资金,维持再生产,对库存毛毯再次实行降价
销售,1个月销售毛毯 1万余条,回收资金140万元。并调整产品结构,研制开发薄型毛毯和粗
梳毛呢,投入批量生产。在“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中,厂召开用户座谈会和订货会,为
产品销售广找门路,订出睛纶毛毯5 000余条,销售额 20万元。1992年,企业实行第三轮承包,
对承包事宜做了必要改动:一是变二年承包为四年承包,克服拼设备的短期行为;二是变个人
承包为集体承包,避免主观臆断,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三是交纳风险抵押金,激发干部职工责
任感和使命感。经过市场调查,开发新产品印花毛毯上市。同年,省内先后有 5家企业为联邦
德国生产亚麻邮政信袋,终因达不到对方要求标准没有成功而不得不一一放弃。毛毯厂在县帮
扶企业办
公室的帮助下,了解到产品信息,与省纺织品进出品公司洽谈此项目达成协议。然后,集
中有关技术人员15人,经过20多次反复、研究、设计、改造原有设备28台(套),自制设备 7台,
在要求时间内拿出样品,达到对方满意。签订2万条出口合同。同年,毛毯厂共有职工956人,
其中男职工320人,女职工636人。设6个车间,20个科室。共有设备147台(套)。主导产品为纯
毛毯、晴纶毯。企业设计规模为880锭,年生产能力为 25万条。产品主要销往东北三省、上海
及外销苏联。企业固定资产原值811.7万元,净值523.1万元,流动资产 1 609万元,财产损失
463.4万元。生产资金176.6万元,储备资金192.6万元,成品资金700万元,银行贷款 974.7万
元,应收款35.1万元,应付款293万元。欠职工工资27万元,欠税款105.1万元,欠贷款利息900
万元。
1994年,毛毯厂停产。共有职工1 071人,固定资产原值1 300万元,净值 800万元,负债
率为260%。生产线1条;洗毛——纺纱——织布——整理——包装。拥有纱锭900锭,年生产能
力毛毯25万条。
1997年12月,毛毯厂实行剥离经营,成立大庆市华锦毛麻纺织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100
万元,其中国有股金27万元,集体股金33万元,个人股金40万元。股东 67人,每股为3 000元,
其中董事长5股,董事4股,职工1股。职工按所欠职工工资入股。董事会设董事长 1人,董事4
人。监事会3人。公司设经理1人(董事长兼),副经理3人。1998年,由国家贴息贷款300万元,
启动生产。1999年,开发新产品雅格丽晴纶印花毛毯投放市场后,销路很好。该厂被国家轻工
业部授于全国少数民族产品定点生产企业。大庆市毛毯厂破产,将其所产拉舍尔毛毯折倍降价
到60元左右在市场抛售,华锦产品销售市场受到冲击。同年,投资 300万元,开发亚麻加工项
目,由只能生产毛毯系列产品向麻、棉制品特别是向大宽幅、精纺织制品转换。购置安装新型
剑杆织机 4套,生产大提花天然亚麻凉席系列产品。为促产品销路,成立销售公司,实行全员
销售、责任销售,仅县那达慕大会期间就售出毛毯 3 000多条。2000年,为省内十几家客户生
产加工亚麻凉席5 000条。与齐齐哈尔铁路分局建立长期供货合作关系,签订300万元供货合同。
2001年,为齐铁分局加工生产亚麻凉席1万条,羊绒被2 000条,睛纶印花毛毯 3 200条,扭转
产销被动局面。2002年,利用库存价值30万元的产品,解决所拖欠的原毛毯厂职工和退休人员
工资。并为企业全体股东办理社会养老保险。重建和维修危房和车间800平方米,购置小锅炉3
台,新增一批生产设备,培训技术工人 50人次。2003年,共有职工268人,其中固定工67人,
其余为临时雇用工。工程技术人员98人。企业占地面积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总
资产958.3万元,资产净值649万元,流动资金712万元,产值100余万元。拥有毛、麻、棉 3条
生产线,设备 146台(套)。主要产品分为毛、麻、棉三大类。其中毛制品有纯毛、睛纶、混纺
提花和印花毛毯及羊绒被等;亚麻系列产品主要有天然亚麻凉席、亚麻被、亚麻床单、亚麻枕
巾、亚麻靠背垫、亚麻坐垫、仿绸缎类室内装饰用亚麻帘及巾类产品;棉系列产品主要棉纱布、
床单布、棉麻混纺巾和床上被、褥、单、巾、枕成套产品。年生产能力25万条,实产亚麻凉席
5 000条。
大庆市泰康家具公司 1985年,泰康镇木制品厂职工83人,固定资产净值21万元,流动资
金18.4万元,实现产值59万元,利税4.7万元。县立新木工厂职工 64人,固定资产净值31.4万
元,年生产能力家具8 000件,实产1951件,实现产值58.6万元,利税1.5万元。1988年,立新
木工厂实行第一轮承包经营。1992年,立新木工厂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 900平方
米,职工总人数84人。机构设置:厂长书记办公室、副厂长办公室、财务科、技术科、供销科、
制材车间、下料车间、安装车间、沙发车间、油漆车间。专用设备24台(套)。固定资产原值75
万元,净值57万元。1993~1994年,立新木工厂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1995年,泰康镇木制
品厂投资100万元兼并立新木工厂,成立大庆市泰康家具集团公司。拥有固定资产492万元,净
值280万元,流动资金538万元,实现产值560万元,利税58万元。产量4 600件(套)。同年,公
司被国家授于 “八五”期间全国乡镇企业科技进步先进单位称号。1996年利用财政周转金150
万元,形成两条生产线:实木家具生产线和板式家具生产线。两条生产线有设备70台(套),年
生产能力可达2万件。1997年,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造。股金总额 93.7万元,其中集体股22
万元,职工量化股40.5万元,泰康镇集体股31.2万元,每股1 000元。股东52人,董事会5人,
监事3人。董事股金2.34~1.81万元,职工按工龄长短购股。1999年,投放扶贫贷款 50万元,
购置蒸气烘干设备,建烘干室。同年,公司被授于省级先进乡镇企业荣誉称号。2001年,投资
30万元,上木门生产线,年生产能力木门8000扇(套)。2002年,公司更名为大庆市泰康家具公
司。2003年,公司辖3个分厂和1个商场,占地总面积2.4万平方米,职工 120人,资产总额630
万元。家具年生产能力2万件,分实木家具、板式家具、软包家具 3个系列共160余种。其中有
15种被评为省级和部级优质产品。实现产值800万元,利税82万元。
机械厂 1985年,厂职工88人,固定资产净值95.4万元,实现产值38.4万元。1987年,企
业生产处于加工无活源、产品没销路,周转资金短缺,职工人心涣散状态。县派工作组进厂实
行停产整顿,并面向社会招标承包。1988年,宝光出任机械厂厂长,自行研制一台平板机,开
发新产品钢板网,产出30吨,当年实现产值70.3万元,销售收入55.3万元,实现利润 2.2万元,
上缴税金2.9万元。并且翻建危房250平方米,修建围墙 100米。1989年,齐齐哈尔市政协建议
生产人造水晶。宝光赴北京国家电子工业部七0七厂(水晶石厂、人造水晶研究基地 )考察后,
从市中国银行贷款24万美金(折合人民币156万元),购置高压釜10台,控制屏 10台,多刀切割
机3台,打钻机1台,磨床1台,烘干箱 2部,发电机组(柴油)1套。1990年,从江苏省东海县乡
镇厂调入水晶生产技术人才农民陈进,为其解决“农转非”户口及国营企业职工身份,并给其
家属安排工作。不仅解决水晶生产技术问题而且使水晶原料来源和销路都得到解决。原料从东
海县购进,产品销往北京、上海、深圳等电子器件厂。年产值120万元,销售收入 45.8万元,
上缴税金 1.5万元,实现利润1 000元。生产的“冰花牌”高Q值人造石英水晶体荣获省新产品
称号。1991年,强化企业管理7项基础工作,完善技术标准55项,产品标准32项,管理标准330
项,工作标准 110项。对产品种类、产品质量、劳动效率、物资消耗、资金利用、成品销售等
一系列生产经营活动实行科学定额管理,共定出7类14项145条定额。在分配制度上,打破原有
工资制度,实行工人技能工资。当年实现产值187.6万元,销售收入91.8万元,上缴税金 29万
元。实现利润 1万元。水晶产品供不应求,荣获全国火炬高新技术产品展览会优秀奖。1992年,
根据钢锭模市场变化,开发钢锭模生产新工艺,生产出不同规格的钢锭模。同年,机械厂职工
179人,其中固定工86人,集体职工4人,合同制职工80人,临时工9人。有各类技术人员 19人。
内设厂长办公室、党支部、工会、共青团支部。厂长 1人,副厂长4人,工会主席1人。厂区占
地面积1.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 000平方米。产品人造水晶有Y棒、YO大块、液压电水晶、纯Z
区压电水晶、AT茶色水晶、X切型茶色水晶共7个品种,年产量在5.5吨左右。实现产值197万元,
销售收入92.4万元,税金2.2万元,实现利润2.1万元。水晶产品荣获“黑龙杯”新产品金鹤奖,
被列为国家科委火炬计划项目。1993年,扩大人造水晶技改项目到位资金 1 230万元,其中县
工商银行贷款900万元,大庆工商银行贷款300万元,县自筹资金 30万元。完成土建工程1 000
平方米及29台高压釜调试。销售人造水晶 2.3吨。1997年,受俄罗斯进口水晶冲击,水晶价格
走低,每公斤水晶由500元降至100元。水晶生产是耗电量高、生产周期长的生产,俄罗斯电价
低于我国,在竞争中占优势。且我国生产水晶的厂家由1989年的20家发展 到1 000多家,产品
供大于求,出现滞销。工厂不得不停产。同年,固定资产原值1 500万元,职工149人。1998年,
将厂房、设备(水晶生产线)出租给大庆市电业局经营,改称北星晶体材料公司。
市电业局投资12万元,购置多刀切割机4台,水暖锅炉1台,启动40台高压釜。年产人造水
晶25吨,实现产值500万元。2003年,北星公司有经理1人,雇工36人。原机械厂留守人员 9人。
钢厂 1986年8月,农机厂增加炼钢项目,建成炼钢车间,安装1.5吨工频炉 1台,生产周
期2小时。从林甸、龙江高薪聘请炼钢专业技术人才3人。1987年,农机厂投资20余万元,购进
河南巩义产25型轧钢机1台,冬季投入生产。主要产品为圆钢,产出100吨。农机厂加挂杜尔伯
特钢厂的牌子。1988年,钢材销售到广州、上海、大连等地,供不应求。原料成本低,产品价
格高,经济效益可观。下半年,投资50万元,购置1.5吨工频炉1台,2台炉可炼钢锭7 000吨。
轧钢用5 000吨,其余外售。实现产值4 168万元,销售收入4 713万元,税金324万元,利润397
万元。1989年,投资100万元,又购进1台3吨工频炉,年可炼钢1万吨。钢锭供应四平轧钢厂。
改造轧钢机,生产能力达到7000吨。同年,国家开始整顿炼钢、轧钢市场,取缔小炼钢、小轧
钢厂,要求最小炼钢炉在5吨以上,且必须是电弧炉。1990年,投资300万元,上电弧炉。四平
轧钢厂借给80万元,以钢锭顶账。1992年,齐齐哈尔市经委决定扩大本县钢厂,其他县钢厂先
后下马。钢厂利用农行贷款100万元,购进河南巩义430、250轧钢机各 1套,年生产能力增至5
万吨。投资20万元,购买原饲草公司场地100余亩,易地重建新轧钢厂。又投资 2 000万元(其
中农行贷款1500万元,赊欠工程款、设备款、材料费等500万元),建筑厂房,购置、迁移设备,
形成轧钢生产线。同年,钢厂固定资产539万元,流动资金 733万元。主要产品有:20mnsi45#
钢锭,Φ12—Φ16钢材,3—5#角钢。实现产值9 731万元,销售收入 18 152万元,税金1 713
万元,利润1 300万元。1993年,钢材大幅度落价,由每吨 3 500元下降到1 500元,而废旧钢
材收购价由每吨200元升至1 200元,炼钢、轧钢都发生亏损,轧钢试生产后便陷于停顿。1994
年,新上炼油设备,收落地原油炼柴油外销,油渣用于炼钢炉加热。同年,实行剥离经营,原
农机厂资产归农机局,仅 5吨电弧炉归新钢厂。新钢厂隶属县经贸委。1996年,钢厂更名为曙
光特殊钢厂。1997年,特殊钢厂剥离出实壮钢铁有限责任公司,职工全员入股,每股 1 000元,
生产 1个多月后停产。停产原因一是资金短缺,市场疲软;二是体制弊病,工厂的管理不能自
主,仍受政府部门的行政干预,厂领导对职工、职工对厂领导都缺乏约束权。三是沿袭大锅饭,
多干不多得,干坏也无责任。工厂不久将股金退还职工。1999年10月,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鞍
山谢巍的鹏程实业有限公司私人企业投资租赁钢厂。租赁期5年,年租金10万元。2002年 11月,
曙光特殊钢厂暨实壮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破产。2003年 3月,在原破产企业基础上重新组建兴达
金属材料厂,职工 4人,沿续与谢巍租赁关系。谢巍将厂名更改为围栏钢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另名泰康轧钢厂。
围栏钢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2000年10月28日,谢巍与实壮钢铁有限公司签约租赁合同,投
资80万元,对原钢厂设备250型轧钢机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填平补齐,8月份启动生产。产品
为4#、5#围栏角钢,年生产能力1万吨,当年生产4 000吨,销往本省及辽宁、吉林、内蒙古等
省区。2001年春,投资200万元,形成320轧钢生产线,产品为6.3#、5#围栏角钢,年生产能力
1万吨左右。2002年春,又投资200万元,形成250轧钢生产线,生产 3#围栏角钢。角钢系列趋
于完整。2003年,用工220人,其中原钢厂职工 10人,管理人员12人。其余为下岗人员及社会
青年。固定资产净值1 259万元,其中原钢厂799万元,租赁后投入480万元。流动资金1 000万
元。产出角钢8 000吨。
造纸厂 1985年,造纸厂共有职工 263人,固定资产净值 406.6万元。年生产能力包装纸
3 000吨,实际生产1 514吨。实现产值137万元,利税-18.7万元。
1987年,造纸厂针对企业规模不合理,两期工程改造不彻底,设备工艺流程、附属设备不
完善、不配套的具体问题,在县政府支持及白城纸厂协助下,多方筹集资金72万元,进行大规
模的技术改造和房屋翻修,具备生产白、细、薄型纸张能力。1988年,造纸厂实行全员抵押承
包,全体职工交纳风险抵押金,做到风险共担、利润均沾。白城纸厂派来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
对纸厂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和配套,不但可以生产低档卫生纸、包装纸、牛皮纸,还可以生产油
封纸、打字纸等高档白纸。1991年,由于设备陈旧、年久失修,勉强维持生产。上半年生产机
制纸1394吨,7月中旬停产。由芦苇公司先后拨付20万元维修1号纸机厂房和锅炉房,检修设备。
11月 1日,投入生产。1992年,由于河南省一些乡镇企业的产品打入东北市场,附近一些市、
县也生产黄纸占领市场,纸价降至每吨200元,仍销不出去,库存积压达600吨。加之一些农村
老用户供销社解体,销货款难清回,没有资金购买原料,7月份被迫停产。银行贷款 10万元,
除偿还贷款利息、缴电费等仅剩 3万元。于11月免强开机生产,不到半个月时间,机井又翻砂
报废,不能满负荷运行。只维持生产少量包装纸,濒临破产倒闭。同年,全厂职工 347人,其
中,固定职工237人,合同制工人99人,临时工11人。专业技术人员 33人。厂长、副厂长、书
记、工会主席各1人。内设生产、质检、供销、人秘劳资、行政办公室等6个科室,下设 3个造
纸车间和电工车间、锅炉车间、平切车间、汽车队。厂区占地面积1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 800
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553.4万元,净值384.7万元,流动资金 276.1万元。应收货款96.5万元,
其它应收款34.4万元。库存产品107.7万元,库存材料52.7万元,在途商品 14.8万元。待处理
财产损失127万元。欠银行利息103万元,欠税24.1万元,欠职工工资5.5万元,应付货款251.7
万元,其他应付款91.7万元。
1986~992年,累计亏损193.7万元。
1995年11月,哈尔滨人卞怀祥、袁兴发租赁造纸厂,组建祥发造纸有限责任公司。当时,
只有两台造纸机,其中1台尚能运行。祥发对厂投资改造,开始生产文化纸。聘雇职工100余人,
全为原造纸厂职工。1996年,纸价大幅上涨,由原来的每吨3 000元上涨到6 000元,工厂效益
猛增。1998年,每吨纸售价4 000元。同年,购置 “1760”纸机建设第二条生产线。2000年,
再次购置两台纸机,形成第三、第四条生产线。投资600~700万元,建成污水处理厂。2001年
末,第二条生产线建成投产,并购置纸机建成第五条生产线。年生产能力达 1.5万吨。产品有
32克~45克有光纸和45~80克书写纸。2002年,职工362人,固定资产增至2858万元(含国有资
产)。由于在经营决策上出现失误, 下半年债主盈门,被迫破产还债,以债转股。祥发以债转
股后仍负债1 000余万元。2003年2月,卞怀祥不知去向,债权人将造纸厂接收。成立港泰纸业
有限责任公司。7月,县政府将国有股份以320万元拍卖给港泰公司,用于解决原造纸厂职工社
会保障和退休人员养老金。11月,港泰纸业有限公司将全部厂房、设备租赁给鹏飞纸业制造有
限公司杜蒙分公司。招用职工 185人,百分之六十以上为原造纸厂职工。主要设备有“1760”
纸机1套、“787”纸机1套,共5条生产线。固定资产1 572万元,流动资金500万元。可生产有
光纸、书写纸、双胶纸,年生产能力 1万吨。当年生产书写纸630吨,销往东北3省及内蒙古自
治区。
塑料厂 1985年,职工89人,固定资产净值42.7万元。年产聚乙烯制品 297吨,实现产值
145万元。1986年,确定 “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种求发展,注重市场预测,积极开发新产品”
的办厂方针,一年多时间内新增塑料曲型刀条、塑料育秧色膜、塑料 ABS和有机玻璃麻将牌、
标牌匾等产品。1987年,开展技术革新,实现机器温度自动控制。并实行厂长承包经营责任制,
承包期为二年。1989年,出现原材料紧缺,采取一手抓计划内、一手抓计划外措施,全年采购
高压聚乙烯 118吨。1990年,企业实行第二轮承包,承包形式由个人承包变为全员抵押承包。
为促进产品销售,制定奖励办法,及时兑现,以充分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在春耕时节,车
载贮水袋、各种农地膜产品,深入8乡、34个自然屯,2个国营农场及龙江、讷河、富裕、碾子
山 8个县区进行推销,将库存产品及新产品销售一空。1991年,企业实行第三轮承包。1992年,
在省计委帮助下,协调落实生产原料,购进高价聚乙烯 107吨,解决生产急需。开发出省内空
白新产品——特种树脂。当年,有职工112人,其中男职工57人。女职工55人。内设8个科室:
厂长书记室、副厂长室及人秘、工会、财会、技术、供销、保安科。下设制品车间、电工车间、
热合车间、锅炉车间。主要产品农膜、刀条、管材。新产品肠衣膜、色母料已试制成功,投入
生产。年产能力农膜1500吨,刀条250吨,管材300吨。农膜主要在本县销售,刀条销往广州、
新疆、内蒙、山西等地。有专业设备28台(套),总完好率达90%。固定资产原值103.3万元,净
值60.4万元,银行贷款115万元。1993年,那达慕大会期间,邀请省 10余名专家对新产品肠衣
膜进行鉴定,并获省科技成果奖。1995年,由于资金不足,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2000年,塑料厂职工103人,退休人员33人,固定资产原值181万元,净值 129万元,债权
总额39.7万元,负债总额406万元。其中,欠银行贷款262万元(其中待豁免工商银行贷款248.6
万元)。
2003年,塑料厂由3名职工留守看护。
大庆市绿洲多元复混肥有限公司 1994年4月,大庆市新华企业集团租用县外贸粮油公司
东站场地,筹建大庆市绿洲多元复混肥有限公司。投资 300万元,改扩建厂房,购置挤压、造
粒设备。1995年11月投入生产。产品有玉米、大豆、水稻、蔬菜施用 4大系列多元复混肥,年
产 2万吨。产品销路主要是立足本市面向本省。生产原料钾从青海省购入和俄罗斯进口,磷从
云南省购入及美国进口,含氮原料从大庆乙烯进货。技术人员从省土肥研究所聘用,产品由中
国科学院土肥研究所监制。2000年,更新改造生产设备,并在北京市通州区与该区合作投资1 300
万元,建生产基地1处。2003年,复混肥年生产能力5万吨,实际生产2万吨,实现产值3 500万
元。厂区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 200平方米。固定资产200万元,流动资金400万元。
全厂共有职工43人,其中雇员20人。设经理1人,副经理2人,管理人员17人。
龙泰矿产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2001年 3月,本县与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合资
开发大庆龙虎泡油田协议书》,成立大庆杜尔伯特龙虎泡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144 958
万元。其中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以实物出资144 908万元,占注册资金的 99.97%;本县出资
50万元,占注册资金的0.03%。出资代表双方组成股东会。董事会由5人组成,董事长兼总经理
1人,由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出任,本县出任董事1人。监事会由 3人组成,监事会主席由大
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出任,本县出任监事1人。本县成立 “杜尔伯特龙泰矿产资源开发有限责
任公司”以协调与总公司的关系。
2002年,公司共有职工 650人,下辖两个采油作业区,即龙北作业区和龙虎泡作业区,管
理油井702口,水井280口,联合站两座。截止2003年末,连续生产原油 113.6万吨,实现产值
17亿元,纯利2.48亿元。向本县纳税3.8亿元。
胡吉吐莫仲权砖厂 1995年 6月,胡吉吐莫村农民温中权零价购买胡吉吐莫镇第二砖厂。
当时二砖厂有轮窑一座,制砖机1台,推土机2台。债务146万元,其中欠银行贷款106万。1996
年,完善制砖机,使之配套。投资13.8万元,购买客货、客车各 1台,客车做接送农工上下班
之用。1997年5月,投资40万元,购买胡吉吐莫镇第一砖厂。一砖厂有轮窑 1座。投资4万元,
购置推土机两台。1998年,洪灾之后重建,红砖销路转好。投资9万元,购置挖沟机1台。1999
年,投资15万元,购买解放牌货车 1台。2000年,陆续投资购置东风货车,每台购价25万元,
共购进 4台。2001年,由于伊利乳业入驻本县,普建牛舍和奶站,砖的销路再次看好。投资15
万元,建轮窑1座,年生产能力红砖800万块。加上原有两座轮窑,年生产能力红砖达 3 000万
块。2003年,投资 4万元,购置大客车1台,以取代已淘汰的大客车。同年,砖厂固定资产250
万元,流动资金50万元,尚有债务90万元。销售收入200万元,上缴税费16万元。
温中权热心于公益事业,一是赞助教育。1998年 9月,赠送镇中学电脑打字、速印设备各
1套,价值4万元。从1999年开始,每年为镇教育提供奖学金 1万元,奖励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
到2003年,赞助教育的经费已达10万元。二是支援抗洪。1998年8月 17日,鲤鱼咀抗洪告急,
温闻讯后即率30余农工,驾驶砖厂所有的 4台推土机上堤,奋战两昼夜,与各路抗洪队伍一起,
取得抗洪胜利。三是土地复垦。1998年开始,温对取土地面进行平整复垦,到2003年,已复垦
110亩地。 他将复垦土地无偿转让给贫困农户耕种,取得可观效益。省、市电台曾播出此项节
目。四是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季节性在砖厂的本地农民有180人。对本砖厂连续工作 3~5年
的农工,在原有工资基础上加 12~15%的奖励工资。既提高农工收入,又有利于稳定农工队伍。
温中权曾任市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等职,被评为县特等劳动模范。
部份工业企业情况一览表
计量单位:人,万元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