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集市贸易
第七节 集市贸易
1985年,全县市场 9处,其中县城泰康镇为“东西南北中,外加铁东”。烟筒屯、胡吉吐
莫、他拉哈各 1处。1991年,除一心乡因其距县城较近外,其余乡镇市场都已建成。1993年,
建成封闭市场 1处。1996~1998年,芦苇、绿豆、煤炭专业市场先后建成。2003年,全县封闭
市场两处——商贸城和新星商厦,都位于泰康镇。综合露天市场或半封闭市场12处,其中位于
泰康镇3处,位于农村乡镇 9处。专业市场3处:县城煤炭市场、白音诺勒(巴哈西伯)绿豆市场、
烟筒屯芦苇市场。另有建成后即闲置的大牲畜市场两处:县城和呼吉吐莫各1 处。农贸大集开
办地点12处。
一 商贸城
1993年,县投资360万元在泰康镇四道街中南段、体育场东侧建起第一座全封闭式市场“商
贸城”,由工商局管理。商贸城外观为仿古式,三层结构,使用面积 6 100平方米,可容纳业
户 1 000家。一楼外侧辟有若干门市房,为服装、理发、小餐厅等的经营场所。楼内大厅经营
蔬菜、肉类、杂粮、干调、糖果、熟食、日用品等。二楼经营服装、鞋帽等,三楼为工商局市
场办公室。楼西空地建有棚式摊区,经营水产品,俗称鱼市。1999年,鱼市迁出,拆除棚摊。
2002年初,县工商局将商贸城移交县联社管理。县联社在原鱼市西侧建 1排门市房,供水产品
经营户租用。商贸城因其地处闹市中心,商品齐全,成为泰康镇居民购物首选。每逢节日,顾
客喧阗,每摊位日销售额数百元至上千元。2002年,商贸城业户320家,实现营业额2 100万元,
上缴税金74万元。
二 东市场
东市场建于1984年,为农贸综合市场,占地7 300平方米,有顶棚式摊区6 816平方米,封
闭式商棚316平方米。经营鲜鱼、生肉、熟食、杂粮、蔬菜、水果、服装、日杂、干调等。1994
年5月,县供销社投资66.3万元,改扩建东市场,7月竣工。占地面积4 000平方米,办公室130
平方米,商品屋 61所,摊床111个。分为肉食区、轻工商品区、蔬菜区、农副产品区、干调水
果区、鲜鱼区。由于位置较偏,居民购买力低,入驻商户少,市场冷落,以至停顿。 1999年7
月,泰康镇杨清环投资40万元购买东市场。又投入改扩建资金150万元,建临街双层楼房1幢,
并搭建棚盖及硬化地面。为激活东市场,县政府曾将商贸城的鱼市迁入,此举遭到商贸城内经
营肉类、蔬菜业户的强烈反对,居民也因采购不便啧有烦言。不久,有的鱼类经营户悄悄溜回
商贸城,场外鱼类交易也多起来。2001年 3月,鱼市迁返商贸城、肉类、蔬菜及其他经营业户
也随之陆续迁出,东市场停业。
三 中市场
1982年,县联社将三道街中段辟为中市场,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含路面),建棚摊区180延
长米。1991年,县联社投资11.6万元,私人投资 5.7万元,将中市场改建成轻工商品批零市场。
占地面积4 088平方米(含路面),半封闭式营业室540平方米,商棚 56个,摊位219个。经营服
装、鞋帽、布匹、日用面货等。轻工市场属马路市场,经常造成三道街交通堵塞,因而在1993
年被关闭。
四 南、北、西、铁东市场
南市场位于四道街中南段,今商贸城门前。1993年商贸城建成投入运营时将市场移到文化
路南的四道街南段。1997年,南市被取缔,仍有商贩在此摆摊销售蔬菜、瓜果、熟食之类,屡
禁不绝。
北市场位于三道街北段,与原轻工市场隔中心路南北相望。西市场位于六道街中段,文化
路顶端。两市场都以经营蔬菜、瓜果为主,兼营鱼、肉熟食。
铁东市场成立于1984年,位于泰康站南、铁路东侧,占地面积 3 400平方米,批发季节性
蔬菜。1992年 6月因铁路施工占用,将市场迁址于食品公司院内,后又迁出,最终定址于泰康
镇南、万丈村菜地内,改称蔬菜批发市场。
五 煤炭市场
1998年 4月,县政府根据国家《煤炭法》和省、市清理整顿煤炭市场的指示精神,利用位
于五大哈哈的原燃料公司第三门市部组建煤炭市场。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内设铁路专用线1条。
同时取缔煤炭场外经营,并禁止林甸县储煤中转场在本县售煤。 7月,分布在泰康镇各处的煤
炭经营户全部入驻,计16户,到年末经销煤1.4万吨,占全县用煤量的17.5%。2003年,煤炭经
营市场放开,容许场外经营及林甸县储煤场在本县售煤,入驻市场的煤炭经营户下降到 6户,
经销量4 600吨,占全县用煤量的0.5%。
六 绿豆市场
1997年,白音诺勒乡巴哈西伯村已形成远近闻名的杂豆集散地。1998年,白音诺勒乡投资
80万元,在巴哈西伯南、庆西公路西侧动工兴建绿豆市场。10月,建成并投入运行。市场占地
1万平方米,到年末购销绿豆4 000吨,交易额1 400万元,盈利 20万元。并与省农垦外贸公司、
省万象投资公司、省林海雪原米业公司订立长期的供货合同。1999年,销出绿豆 1 580吨。其
中出口韩国20吨,欧盟3吨。
七 芦苇市场
八十年代后期,烟筒屯三四户农民趁芦苇市场开放之机利用本地丰富的芦苇资源和便利的
铁路交通条件对外运销芦苇。1992年,芦苇及苇制品运销户已达30余家,运销量达 3万余吨。
1996年,烟筒屯镇组建芦苇私营企业集团,并投资14万元,建成160平方米芦苇市场办公楼1幢,
对芦苇资源实行统一规划,分户生产,集中购销,将芦苇市场纳入政府管理范围。并开辟天津、
辽宁、内蒙古等苇制品销售市场,开发芦苇工艺品等。2000~2003年,芦苇运销经济人已近百
家,从事芦苇生产、加工、销售的劳动力达4500人左右。每年有 2万吨芦苇由林甸县,齐齐哈
尔市郊及本县克尔台乡一带集中到芦苇市场,年销售芦苇及苇制品5~8万吨。苇制品销往全国
20多个市场,芦苇工艺帘销往韩国、日本、加拿大等国。
八 农贸大集
1987年10月,烟筒屯、胡吉吐莫、他拉哈三镇开办农贸大集。赶赴三镇大集的不仅有本县
人,还有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安达、肇东等地的客商。由于商户们长期租车赶集,产生
赶集专用汽车。1991年,除一心乡外,其余农村乡镇都已开办大集。1992年 7月,为方便职工
从事第二职业,工商局在泰康镇三道街一带举办早晚市。1994年,早晚市改为周末大集。1998
年,周末大集移到一道街中段及中心路东段,每两周 1集。同年,连环湖、大山相继开办大集。
2003年,受“非典”影响,农贸大集一度中断,后又陆续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