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饮服娱乐业第一节 饮食服务业 1981年,国营、集体饭店仍实行白天定点营业制。乡企局职工王洪滨开办的占康餐厅则实
行昼夜营业制。饮食业数十年营业时间被改写。1983年 4月29日,发生暴风雪,按惯例国营、
集体馆店全部放假,县城仅占康餐厅营业,外地旅客几都挤到该餐厅就餐,用光所有的原材料
仍未能满足需求。 9月,歌舞团职工王国新开办蒙古族餐厅,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饭菜项目,
有炒米、荞面饺、荞面条、手扒肉、涮羊肉、牛肚汤、奶皮子、奶茶等。1985年,全县工商注
册饮食服务业385家,1 587人。其中农村119家,242人。有饭店、餐厅、饮食店、旅店、宾馆、
理发店、浴池、照像馆、日用品修理部等。
1987年,首家干洗店开业。县城旅店已发展到54家,互相争夺客源,有的个体旅店到火车
站拉客。国营乌兰图雅宾馆面对床位利用率持续下跌的趋势,也不得不动用汽车到火车站接站,
一改坐店待客的风气。县城饭店已发展到 100余家,由卖方市场过度到买方市场,赊销成为各
饭店争夺客源手段之一。也有靠拉关系单位、利用“吃喝风”获得稳定而高额收入的。
1988年,个体天湖照像馆开发婚纱摄影项目,系省内各县第二家开发此项目者。
1990年4月,县联社职工冯敏开办第一家电脑复印部。
1992年,大庆石油文化节和齐齐哈尔观鹤节期间,宣传部为宣传本县民族风情、自然物产、
饮食文化等,分别在两市搭建临时蒙古包,开设餐厅。饭菜有炒米、手扒肉、羊汤、奶茶等,
并由蒙古族少女及歌手献哈达、唱祝酒歌。随后,又在大庆市开设蒙古包餐厅年余,率先将蒙
古族饮食文化推向县外。1993年,婚庆礼仪公司、烧烤店出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饮食服务
业在各个旅游区日益兴旺起来。1995年,洗头房出现。有些洗头房专门从事色情服务,“小姐”
倚门待客,搔首弄姿,群众普遍反感。个别旅店也存在容留卖淫情况。同年,果品公司职工刘
元富于西市场开办神泉浴池,为全县首家以淋浴为洗浴方式的浴池和个体浴池,从而打破数十
年国营浴池一统天下的局面。翌年,个体浴池发展到 5家,国营浴池却因煤价高、煤补贴拨付
少,储煤严重不足而停业。
1996年初,机关事业机构改革。此改革直接影响到靠公款吃喝取得收入的饭店的利益。有
的饭店因机构撤并,手拿数千元或数万元欠条却索债无门;有的饭店因某单位领导更替失去依
靠而收入锐减,举步维艰。
1997年后,县委、县政府成功地招商引资,城区建设加快,临街商服楼接踵而起,为饮食
服务业提供良好的经营场所。国营、集体饮食服务业陆续解体,饮食服务市场成为私营个体企
业相互角逐的场所。2000年,根据市公安局有关整顿娱乐服务场所的通知,县公安局对全县22
家洗头房、桑拿浴、理容中心、泡脚屋等进行清理,或取缔,或责成整改。这些洗浴按摩场所
纷纷改行、易名,甚至关停。“小姐”也多另谋职业。2003年,全县工商注册餐饮业 561家,
1 094人,资金3 158万元。服务业(包括娱乐业)322家,1 187人,资金 941万元。有旅店、宾
馆、饭店、酒楼、烧烤店、火锅城、茶馆、浴池、美容美发厅、干洗店、水洗店、照像馆、婚
纱摄影楼、婚庆礼仪公司、搬家公司、电脑复印社、牌匾店、家电维修部等。
饮食区 有两处,一处位于泰康镇二道街与府前路交叉处,有27家饭店。1986年此处即已
成为饭店聚集区。1992年本县划归大庆市管辖,此处为大庆来县车辆必经路口。后人民医院又
迁此,流动人口增多,饭店也随之增多。另一处位于中心路与三道等交叉处,有35家饭店。1992
年工商局曾在此举办早晚市,人们多来此品偿风味食品,如烧肉串、馅饼、油条等。早晚市撤
销后,仍有饮食摊在此摆设。人们在中心公园晨练、纳凉、玩耍之余就近就餐,部份饮食摊登
堂入室,形成烘烤店、饺子馆等。此区以烘烤店居多。
旅店区 位于文化路南侧,二、三道街之间交警队新家属楼下。在不足 60米距离内并排7
家旅店。此处原邻近公路客运站,2000年立交桥通车后至火车站也很方便,有人借此有利条件
开设旅店,其他旅店随之比肩而立。
摄影区 位于府前路体育场北侧,有照像馆、婚纱摄影楼 7家。1995年,天湖照像馆在此
开设天湖婚纱摄影楼。当时婚纱摄影已成时尚,来天湖影楼留影者络绎不绝,吸引其他同行在
其左近建馆设店,形成摄影区。
金鑫大酒店 1982年6月,文化馆职工刘庆英与运输公司大集体职工李红梅合资4 000余元
在二道街中南段(今人民医院北侧)开办金鑫餐厅。饭店为土房两间,60平方米。后又接出灶房、
寝室,扩到96平方米。前厅及寝室共放5桌,雇厨师、服务员各1人。当时县城内仅有国营饭店
和四季香、春城、蒿城等20余家小饭店,市场环境宽松,金鑫餐厅经营效益很好。1996年,投
资8万元,在二道街与府前路交叉口南侧购买砖平房120平方米,改店名为金鑫大酒店。餐厅放
8桌,设两雅间。1999年,建绿茵小区占用店址,暂租房维持经营。2000年 12月,迁回原址。
李红梅单独在原址1侧开办红梅餐厅带旅店。刘添15万元在另 1侧兑换二层楼212平方米,继续
经营金鑫大酒店。上、下楼设两个餐厅、4个雅间。2001年,培训蒙古语服务员4人,并增设具
有民族特色的烤全羊等项目。服务范围包括婚礼喜宴、生日寿宴、家庭套餐等。并将相邻的90
平方米二楼买下,雇用4人,开办烧烤店。2003年5月“非典”期间,增添菌锅项目。两店共雇
用12人,其中灶房6人,服务员 6人。固定资产65万元,日均销售额2 000元。其中大庆市来客
消费额占二分之一。
金鑫大洒店以优越的地理位置、顺时应变的服务项目、托亲靠友招揽客户取胜,在长期剧
烈的市场竞争中,日益兴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全县开业的饭店上百家,到2003年仅剩二三
家,做大做强的唯此一家。
春城饭店 1984年,国营饭店职工常金桐与他人合伙开办饭店。1985年 4月,在府前路南
侧及一、二道街之间单独投资1万元开设春城饭店。砖平房60平方米,摆设餐桌 5张。1991年5
月,将饭店扩建到120平方米,设餐厅1个,单间3个,摆设餐桌6张,雇用服务人员2~3人。经
营项目以溜炒为主,火锅为辅。1995年12月,常将饭店移交其女常桂艳与女婿孙志彬经营。1996
年,针对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化,服务项目改以火锅为主、溜炒为辅。2000年 3月,在本县首创
涮鲜羊肉,成为春城饭店吸引顾客的一大特色,从而结束饭店效益低迷状态,收入持续递增。
2003年4月,兴建翠薇小区,占用店址。10月,迁回原址,投资22万元,购楼97平方米,设1个
餐厅,4个单间,摆设餐桌7张,雇用服务员3人。
春城饭店同金鑫大酒店一样,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业的上百家饭店中仅存者之一。饭店
不借助任何权势,采取稳步发展策略,以勤劳俭朴地经营、热情服务、适时应变的服务项目取
胜。
康乐楼旅馆 1982年,中心街改造,钟刻社因拆扒而解体。1983年,钟刻社职工鞠秀珍在
四道街与府前路交叉口处摆摊刻字修表,积累些资金。1984年,鞠的丈夫石庆龙从南方返回,
介绍南方改革开放的形势,鞠很受鼓舞,决心大干一番事业。1985年县庆三十周年前夕,自筹
投资2.7万元在三道街中段右侧临近府前路处购买土平房3间80平方米开办康乐旅店,设床位12
张,接待赴县参加庆典的来宾住宿。9月1日开业后便宾客盈门,甚者不得不在接待室加床。并
在全县个体旅店业中率先投资1 760元购置彩电1台以招揽客源。1990年4月,投资2.4万元将位
于旅店南侧的簿铁厂东间买下,又投资12万元兴建营业楼。10月竣工,三层结构,使用面积400
平方米,店名改为康乐楼旅馆。1992年,再投资8万元,装修与扩建。使用面积547平方米,另
有地下室120平方米。分客房、餐厅、会议室、锅炉房、接待室等。客房设床位 32张。雇用厨
师、锅炉工、服务员等共10人。床位利用率达85%以上,年缴税7 000元。而此时,国营乌兰图
雅宾馆因客源稀少,为降低成本,不得不关闭锅炉房,临时在旅客入住的房间生火炉取暖。1994
年 4月,鞠、石夫妻二人为安排子女就业、就学,移居锦西,将旅店出租。1999年和2003年,
又将旅店分割出售。
康乐楼旅馆服务项目齐备,设备设施往往先人一步,如彩电、会议室等。同时,也注重服
务员的选拨和教育,有的党政机关甚至将康乐楼旅馆视作固定接待来宾场所。
庆康旅馆 1988年,芦苇公司职工吕淑贤自筹资金 3万元,与其丈夫运输公司职工王尔近
购买土平房180平方米,开办庆康酒家。当时吕手中仅700元钱,其余全是从亲友手中挪借。饭
店开业后,因为服务热情,注重饭菜质量,所以效益很好。当年缴税 500元,列全县个体饮食
业户之首,县税务局授予先进纳税个体户称号。1990年,投资15万元在二道等右侧临近文化路
处购买房地产建两层小楼1幢。有 8个客房12个床位,1个餐厅,另有地下室半层。店名改为庆
康旅馆,与康乐楼旅馆东西对映,同为全县知名度最高的旅馆。1994年 4月,吕被县委、县政
府授予私营企业标兵的称号。1999年建绿茵小区占用店址,动迁作价25万元。2000年末迁回原
址,投资 50万元购楼五层,使用面积310平方米。撤销餐厅,增设浴池。有床位15张,雇用服
务员2人。2002年,县城旅店已发展到近 60家,竞争剧烈,庆康旅馆客源减少,发生经营亏损。
2003年,略有盈余。
天湖照像馆 1985年10月 1日,民委职工郑德春携其长子郑彪利用自家居室开办天湖照像
馆。馆址位于二道街中北段、中蒙医院对过。照像机系他人赠予,布景及室内装修耗费 480元。
此款又系长女结婚时收受的礼金,偿还外债后全部结余。开业时正逢全县工业企业办理工人档
案需单人照片,营业当天净赚15元,全家人兴奋得购酒买肉庆贺一番。此后收入几乎与日俱增。
1988年,投资16.8万元,于府前路武装部对过购楼84平方米及照像器材、婚纱装等,开设
天湖照像分馆,交由两个女儿及长婿经营。器材有影视灯、背景灯、布景等。此前,郑在北京
发现婚纱摄影,深受启发,得知全省仅拜泉一家照像馆掌握婚纱摄影技术,便前去请教,被婉
言谢绝。回县后经过反复摸索,终于找到在底片上涂抹黄油的办法获得理想的朦胧婚纱照片。
年余,市面上方有朦胧镜片销售,不再使用黄油。1989年,投资12万元,从北京购进影象合成
设备。郑彪进北京人像摄影函授班接受培训3个月。1993年5月,县委、县政府授予郑先进私营
企业标兵称号。1995年4月,投资26万元,于县政府对过购楼120平方米及购置玛来亚照像机等
器材,开设天湖婚纱摄影楼,交由郑彪夫妇经营。2001年8月,购置夏利车1台,用于接送新婚
夫妻及恋人来馆摄影或到野外风景区摄影。2002年,天湖照像馆被省摄影家协会定为婚纱摄影
示范店。2003年,投资22万元,购置上海810—C彩扩机1部。天湖照像馆总资产已达200余万元。
雇用人员12人。
天湖照像馆迅速完成原始积累,以超前的意识、雄厚的资金投入、大胆地引进新项目、新
技术占领市场,是其成功的主要因素。曾一度垄断县城摄影市场。
天湖照像馆为公益事业捐款数万元,包括为残疾儿童,五好学生免费照像及支付 UFO观测
站办公费、招待费等。
郑家已成摄影世家。郑系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其长媳、长女、长子、长婿等也都系国家女
子摄影协会或市摄影协会成员。外孙女媛媛11岁时所摄《我的同学》照片获1996全国少儿摄影
比赛优秀奖。
部份饮食服务企业状况一览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