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统一战线工作
第七节 统一战线工作
一 知识分子与党外人士工作
1986年至1987年,继续调查处理知识分子历史遗留问题。
1988年,大胆使用非党人士,实行“两让”、“三请”。两让:让党外干部大胆工作,使
其有职、有权、有责;让他们多出主意敢于直言,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三请:该党外人士阅读
的文件,请他们及时阅;该他们主持的会议,请他们主持;该他们列席的会议,请他们列席。
1989年,全县有党外高、中级知识分子156人(不包括教育系统)。其中工程师 21人,经济师21
人,会计师18人,统计师15人,畜牧兽医师25人,正副主治医师56人。10月,有12名非党知识
分子以特邀代表身份列席中共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第十二次党员代表大会。1990年4 月,聘
请何敏(省人大代表)、赵真明(县政协副主席)、田树贵(县人大常委)、董淑惠(县政协常委)、
陈正官(县政协常委、工商局退休干部)担任县政府特约监察员、检察员、审计员和教育督导员。
同年,对非党知识分子情况进行调查,建立人才档案。1991年,有72名党外人士被安排到县政
协六届委员会中。72名党外委员中,中专以上文化56人;高级技术职称8人,中级职称 33人。
党外人士朱恩权、宝光、田树贵分别被选为县人大副主任、副县长、政协副主席。副县长宝光
上任抓工业,对全县工业进行调查,调整产业结构,完成企业第三轮承包。农机修造厂党外高
级工程师梁坤,被农机局党委喻为“企业支柱”,并享受厂长级待遇(正局级)。1992年,开展
“立足岗位出成果,振兴杜尔伯特做贡献”活动。召开较有影响的12名党外知识分子座谈会,
为党外知识分子在提合理化建议、参政议政、内引外联、创造效益方面创造条件,同时建立党
外后备干部队伍。年底,本县有党外副县级干部 6人,局级17人,有代表性的各种专业人士15
人。有 1名党外人士被推荐为省政协委员,4名为市人大代表,2名为市政协委员。1993年,县
第十三次党代会前夕,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县委班子和其他四大班子人员组成情况征求意
见,党外人士畅所欲言,直陈己见,供县委参考。县第十三次党代表大会召开时,特邀朱恩权、
倪宝荣等14名党外人士列席会议。1994年,县委、县政府制定《关于发挥知识分子作用,促进
县域经济发展的暂行规定》。健全县委常委与党外人士交朋友制度,每名常委交 2名党外诤友,
做到“一个经常、两个清楚、三个登门”:经常听党外朋友的意见和建议;对党外朋友的家庭
住址清楚,家庭状况清楚;重大节日登门祝贺,天灾病祸登门探望,发生重大困难登门帮助解
决。把工作重点放在高中级知识分子方面,建立高级知识分子档案、中级知识分子名册。1995
年,加强对党外人士(干部)的培养和使用,选派2名党外干部到市委党校学习。7月,县委组织
部举办第一期党外干部培训班,50名党外干部参加培训。下派11名党外干部到乡镇村企业任职
锻炼。1996年,又选派2名党外干部到市委党校参加培训,6名党外干部到乡镇或村办企业任职
锻炼。1998年,县委制定《全县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三年规
划》。规定每年提拔局级领导干部,党外干部要占5%左右。当年非党干部谷宪文被提拔为蒙古
族中学校长。2001年,按“三年规划”,建立党外后备干部档案和党外知识分子档案40份。对
党外后备干部采取办班培训、送出去深造、参加进修学习、挂职锻炼和参加工作队等形式进行
培养。6月, 50名党外干部参加县委办的党外干部及少数民族干部理论培训班,集中学习统战
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理论。到2003年,送往省、市党校及社会主义学院培养党外干部58人
次,到乡村挂职锻炼的党外干部18人,在职处级党外干部4人(人大副主任1人,副县长1人,政
协副主席2人),局级干部9人,各级人大代表 21人,政协委员76人。县纪检委、监察局、公、
检、法、工商、税务等有关职能部门聘请党外干部做特邀监督员17人。
二 对台工作
1987年,对台工作贯彻 “放宽视野、广交朋友、长期打算、以诚相待”的方针。7月,接
待从台湾绕道菲律宾,经香港来我县探亲的台湾客人——王新起先生。接待上,主要按探亲台
胞的身份、意图安排日程,落实接待人员、车辆、食宿和返程车票。同时,对窗口服务单位重
点指导,认真做好做细服务工作。1988年,台胞韩乐诗先生一行 5人探亲结束后去南京,县台
办派专人到大庆车站购到南京站卧辅票3张、硬座票 2张(代座号,当时泰康车站不售到南京的
卧辅车票)。 同年,县增设对台工作办公室,配备专职干部,启用三章:县委对台工作办公室、
县政府对台事务办公室、县委对台办财务专用章。接待15名台胞来我县探亲,为农村台属调拔
平价化肥5吨,并送肥到户。1989年,围绕 “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开展对台工作。建立专兼
职对台工作队伍,把兼职对台工作干部延伸到有台属居住的村屯。在全县乡镇场16个自然屯建
立对台工作服务组,对台属情况进行调查摸底,达到五清:台属户数清,去台人数清,去台人
员与台属关系清,通信底数清,农村贫困台属生活状况清。在农村继续开展台属扶贫工作,采
取依靠政策、科学兴户、自力更生等勤劳致富方法。1990年,连环湖渔场腾文杰父亲腾家声、
新店林场王洪彬的叔叔王庆浩来县探亲。1991年,县工商局干部、台属陈正官外甥林添旺和夫
人来县探亲。县工商局补助陈正官 300元,粮食局为其批平价大米、白面、豆油,工商局共青
团员帮助陈正官家打扫卫生及在其平房院内搭建临时厕所,迎接台湾林先生夫妇。林先生看望
舅舅后,到上海探望姨妈,县工商联补助陈正官 1 000元,让其陪外甥去上海。同年,为台属
脱贫致富解决化肥20吨,种子150公斤,柴油2吨,资金1800元。为 1名台属解决优惠价建房用
木材5立方米。1992年5月,为台属张连英恢复工职和干部身份,并按政策办理退休手续。台属
张连英1962年随夫来县失去工职,文革期间档案丢失,台办多次与原籍上海联系,查清事实真
象,落实政策。1993年,经本县籍蒙古族诗人巴彦布介绍,台湾“秋水”杂志社 7名编辑来县
观光,到大草原体验生活,在县天湖宾馆与县有关人员联欢。10月13日,郑显民父亲郑英华(国
民党党员、黄埔军校19期学员,时任台行政院侨务委员会顾问、华侨救国联合总会理事、中兴
国剧团团长、泰国松吉商行东主、保安机电工程公司经理)带领妻子 (姨太)、女儿、岳父从台
湾来县探亲。其岳父郑扬奇先生因心脏病发作抢救无效,于11月19日在本县病逝,按民间习惯
处理丧事,但祭文落款出现分歧、经统战部与其协商,在尊重台胞基础上,将“中华民国”年
号改写成公元纪年。1994年,重新调查台属情况,全县有台属 130户。对其家庭住址、生活状
况和与海外联系等情况进行登记、建档立卡。1995年,为台属周啸山、郑显民办理去台手续,
行前进行有关政策和注意事项教育。1996年,宣传江泽民总书记在新年茶话会发表的《为促进
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重要讲话,印50份发到各党委。结合本县发展经济战略,在
台属中开展“九五”奉献活动和“六个一”活动,即给台湾及海外亲朋好友写一封信,联络海
外一位亲人,引进一个项目,传送一条信息,创办一个经济实体,引进一部分资金。向台胞发
信件120封。台属周全领首次去台探亲,行前对其进行对台政策和 《台胞投资保护法》及注意
事项教育。台商张贵勇等3人来县考察敖林西伯乡草原和畜牧业,达成投资 60万元发展畜牧业
意向性协议。1997年,在台属中开展“讲理想、讲奉献、讲道德”活动。讲理想就是要坚定社
会主义信念,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辨别能力,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讲奉献就是发扬大庆
精神,铁人精神,主动为大庆二次创业和祖国统一做贡献;讲道德就是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大力倡导尊纪守法的社会公德、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勤俭持家与邻里团
结的家庭美德。在“三讲”活动中组织10名先进个体工商户和台属到农村资助春种有困难的农
民,台属郑显民出资 100元。同年,台属王学君被推荐为县政协委员。1998年,号召台属给海
外亲朋写一封家书,争取引进一部分资金、项目和技术人才,将县对台的优惠政策、项目册发
到他们手中。1999年至2003年,继续在台属中开展“写一封信,引进一部分资金、一个项目和
技术人才”活动。20多位台属向在台亲友写信,2名台属与在台亲属通电话。到 2003年末,回
县探亲台胞累计达231人次。
三 侨务工作
1986年9月16日至 17日,首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在县政府三楼会议室召开,出席会议代表
47人。会议选举产生第一届侨联委员会,委员7人,其中主席1人。会议通过《杜尔伯特蒙古族
自治县归国华侨联合会工作细则》。1987年,对归侨、侨眷子女升学、就业、细粮与物资供应、
有病治疗、病故安葬等方面县政府都予以适当照顾,先后有14名归侨侨眷子女在招工、招干、
升学方面享受到优惠政策照顾。连环湖渔场外籍华人亲属诸成帮之子招工考试差 5分仍被录用。
腰新乡侨眷包淑霞在全县民办教师转公办教师中,教龄短,综合分差,按照顾政策予以转正。
1988年,由齐市龙沙区侨联提供商品,县归侨侨眷集资万余元,银行贷款 3万元,创办泰龙侨
联商店,经营家用电器和装璜建材,安排侨眷子女 3人。12月,蒙古人民共和国外贸部原副部
长韩柏松(巴音扎布)及其子女3人来县探望其兄嫂,逗留 10天。1990年,贯彻全国第四次侨代
会精神。韩士杰应他叔叔韩柏松的邀请,前去蒙古人民共和国探亲,并在蒙古人民共和国考察
开办豆制品加工厂事宜。蒙籍华人包俊福父子回腰新乡看望胞弟包俊臣,所带蒙币在本县无法
兑换,统战部为其办理返程车票。1991年,为扶持归侨侨眷脱贫致富,对归侨侨眷实行“三优”:
贷款优先,下拨平价化肥优先,平价柴油优先。共解决平价化肥20吨,柴油4吨,贷款2 000元。
10月4日,第二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召开,会期一天,出席会议代表 32人。选举产生第二届侨
联委员会,委员7人,其中主席1人。会议通过向全县归侨、侨眷、港澳同胞及其眷属、外籍华
人发出的《倡议书》。1992年,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合法权益保护法》。按
“一视同仁,不得歧视,根据特点,适当照顾”的侨务政策,在升学考试中为 6名归侨侨眷子
女提高分数10分。全县有侨眷89户,36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