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成人教育

第五节 成人教育



  一 扫 盲

  1985年,全县文盲经过考试验收脱盲1542人。

  1986年,为加强扫盲工作领导力度,各乡(镇)都配备 1名中心校副校长级的农民教育专职
干部,专职专用,不许兼做其他工作。1990年,县委、县政府发出《关于进一步搞好扫除文盲
工作的通知》,全县办扫盲班(组)285个,青壮年文盲入学率达到96%。4月和7月,分别组织两
次检查验收,认定脱盲人员2 136人,11个乡(镇)完成扫盲任务。年底全县文盲率由 7.5%下降
到4.2%。一心、腰新、泰康、白音诺勒等乡(镇)被评为扫盲先进乡(镇),一心乡团结村等18个
单位被评为扫盲先进村。评选出扫盲工作先进个人30人,优秀脱盲学员20人。赵新力、孙广德
被评为省扫盲工作先进个人。1993年,大庆市召开扫盲工作杜尔伯特现场会。1994年,全县青
壮年文盲率下降到1.9%。5月,省教委召开“省扫盲迎国检杜尔伯特现场会”。9月10日至16日,
以国家教委成教司副司长李加林为团长的国家扫盲检查验收团一行5人来县,抽查 4个乡(镇)9
个村的4所成职联校、9所村民学校、4所小学校、1所中学,走访24户,考脱盲人员47人,组织
座谈150余人次。经过6天的检查验收,全县扫盲工作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指标。国家扫盲检查
验收团认定为“扫盲工作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自觉、工作上扎实,是

  高标准扫除文盲县”。1995年 4月,县政府对扫盲先进乡(镇)、村和个人予以表彰。胡吉
吐莫镇中心校专职扫盲干部包淑荣被评为全国扫除文盲工作先进工作者,荣获“中华扫盲奖”。
当年, 省复检全县扫盲工作,顺利通过验收。 1996年,县荣获国家教委、国家民政部授予的
“扫除文盲工作先进县”称号和“中华扫盲奖”,县委被评为全国“扫除文盲工作先进单位”。
1997年,县教委副主任赵新力被全国妇联、国家教委授予第四届“巾帼扫盲奖”。1998年,全
县 7个乡(镇)达到无文盲乡(镇)标准,他拉哈镇荣获国家“中华扫盲奖”。为了堵住新文盲产
生的渠道,县教委制定《控制中小学生流失管理办法》,要求将小学生辍学率严格控制在0.08%
以内。 同时,加强对脱盲人员实施再教育,巩固扫盲成果,脱盲人员巩固率保持在95%以上。
2003年,全县文盲仅余3 305人。

  二 函 授

  1985年,县教师进修学校开办中师函授和高师函授,有学员2117人。其中,高师函授学员
155人,中师函授学员1962人。当年新招收的中师函授学员340人。为加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
导工作,县编制委员会为教育局增加编制1人。

  1986年,为了搞好教师离职进修和在职进修,教育局规定县里每年从教育经费中提取1.5%
用于教师离职进修,县直中小学和乡(镇)、场提取全年教育经费的3%用于在职教师进修。教师
进修学校进修部和各中、小学负责师资培训的校长建立联系,在乡(镇)中心校和场办学校建立
中函辅导站,配备1~2名辅导员,协助进修学校进修部的函授教育工作。1987年,从全县专任
教师中招收中师函授生131人。1991年,全县小学教师中函在籍159人,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
率均达到国家要求指标。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师资的任务已完成,遂停止招收教师中函生。

  1997年,小学教师自学卫星电视中师函授毕业生86人,新录取20人;初中教师自学电大专
科函授毕业生49人,在籍309人。中学教师参加自考卫星电视本科函授学习的20人。

  三 电 大

  1985年,县电大分校累计招生732人,毕业182人。

  1986年12月,电大分校设立教务、总务 2处,核定事业编制16人。1987年,参加成人教育
的电大在校生208人,在成人中等专业班学习的在校生495人。1989年 9月,电大分校由直属县
政府改为隶属县教委,仍为正科级事业单位。为实施国家“燎原计划”开办农民电视中专,面
向农村招生,主要对象为农民和部分农村干部。每年招一期,开设庭院经济专业和种植专业。
1990年 8月,成立县燎原广播电视分校,电大分校增挂广播电视分校的牌子,加上原县行政干
部学校的牌子,电大分校一套人马三块牌子。燎原广播电视分校以乡(镇)实用技术教育为中心,
实行长班和短班相结合的办学体制。1993年,电大分校教职工16人,其中,副教授 2人,讲师
10人,助教2人。行政领导设校长1人,副校长 2人。内设办公室、教务处和教研室。电大分校
自建校起,截止1993年末,共培养大专生 668人,中专生191人,农民电视中专生167人,公务
员证书培训 500余人。1994年,在“燎原之冬”、“燎原之春”活动中,广播电视分校培训青
壮年37 587人次,培训知青22 041人次。1996年,电大分校、广播电视分校并入县职教中心学
校。

  四 农广校

  1980年12月,县组建以农业局和县农业推广总站为主的县农广校领导小组,主管农业的副
县长兼任组长,负责农广校的筹建和管理工作。1981年,农广校成立,开始招收第一期学员47
人。1983年,管理农广校的工作由农业局具体负责。1984年,农广校招收 2期农业专业学员共
192人。培养农业技术干部20人,农业技术员30人,科技示范户 45户。1990年,县编委核定农
广校事业编制5人,为股级单位,隶属农业局。5月,经省教委、省农广校检查验收合格,农广
校被定名为黑龙江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分校,纳入地方成人中等专业教
育事业管理。当年招收6期学员277人,开设农学、农经、财会和水产养殖 4个专业。1991年,
办学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1993年,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配备兼职辅导员12人。1994年,购
置1批摄像机、录放机、教学录像带等教学仪器设备,安装1座地面卫星接收天线,按时接收教
育频道的教学节目。开设农村机电和农村电气化专业。1996年,农广校实施“三五三”工程,
即全县300名学员带动3 000农户,用3~5年时间使所带农户学会2~3项农村实用技术。1997年,
农广校分期分批培训全县村屯会计员和出纳员。2000年,在原来只办中专学历班的基础上,开
办继续教育大专班,招收农业推广和农业管理两个专业学员25人。

  2003年,农广校招收大专班学员18人,分别在农业推广、农村财经管理、畜牧兽医等 3个
专业学习。当年,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1 310人。

  五 职工教育

  1981年,国家决定对青年职工实行“双补”(补文化、补技术),重点是文化补习。本县工
业、粮食、商业、供销、建设等各大系统和毛线、乳品、造纸等 3厂相继开办职工学校。1985
年,全县职工文化补习合格人数占应补习人数的80%。

  1987年,乡镇企业职工学校成立。1988年,县粮食职工学校教职员工 8人,县卫生学校教
职工6人。1990年,全县职工教育、工人初级技术等级培训321人,中级技术等级培训 743人,
职工岗位培训1 063人。应急培训办班118期,培训3 870人。职工高中在籍学员330人,专职教
师53人,兼职教师207人。1991年,成立交通系统职工学校,核定事业编制2人,为股级单位,
隶属交通局,经费自行解决。核定乡镇企业职工学校地方事业编制 2人,人员由乡企局内部调
剂,经费自行解决。1994年,县政府统筹全县职工教育,举办岗位培训长班385人次,短班5 745
人次。乡企局、毛线厂等单位举办学历教育中专班毕业44人。1996年,撤销粮食、乡企、物资、
商业、县社等系统的职工学校,职能并入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人员由主管部门负责分流安置。
1997年12月,撤销交通职工学校,职能并入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各厂职工学校在企业经营不
景气或停产时自行解体。

  六 社会力量办学

  社会力量办学,始于1980年组建县电大之时。1986年和1992年,县电大分校两次被评为社
会力量办学先进集体。张佳才、杜英被评为社会力量办学优秀教师。1993年 3月,县实验小学
组建少儿艺校。1994年,少儿艺校被评为县社会力量办学先进集体。张淑华(张淑华服装学校)、
李淑云(淑云服装学校)、管延久(振兴服装学校)被评为社会力量办学县级优秀教师。1996年,
注册登记的社会力量办学单位有振兴服装学校、张淑华服装学校和一中高考补习班。张淑华服
装学校和县一中高考补习班被评为社团办学先进单位,张淑华被评为社团办学先进个人。1998
年,在县教委注册登记的社会力量办学单位 7个,即精美服装学校、开创电脑学校、佳美美发
学校、 理想电算学校、张杰服装学校、 张淑华服装学校和哈尔滨美容美发学校。其中理想电
脑学校和张淑华服装学校被评为县社会力量办学先进单位。李尉鑫、张淑华被选为先进个人。
1999~2003年,在县教委新注册登记的社会力量办学单位有花城美容美发学校、新特厨师培训
实习学校。哈尔滨美容美发学校被评为成人教育先进单位,李尉鑫、张杰等被评为先进个人。